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纪录片《古墓派:地下惊情》近日在优酷上线,沉浸式的探墓体验颇受观众好评,互动技术的创新应用也让外界看到“纪录片+”的无限可能。
2010年至今,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互联网介入,国内纪录片出现“微纪录”“综艺化”“细分化”等趋势,传播和发展途径也悄然发生变化,并在各种新技术的赋能下不断创造出更多新鲜玩法。
互动式纪录片:看片如同“游戏闯关”
互动式纪录片作为一种全新的纪录片形式,打破原有叙事方式,赋予观众选择权。《古墓派:地下惊情》改变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 以第一集《迷案调查》为例,从如何处理棺椁,到为何棺椁超重、为何尸体不腐的判断,每次“選择”都会触发不同的解释与拓展资料。“手动开棺”、亲历“古代炼丹术”“古尸做X光扫描”,带给纪录片爱好者更多参与感;难度升级的谜题、逼真的音效、考古学家抽丝剥茧的分析,营造出更真实的惊悚感,播放结束后,纪录片会根据观众的选择,得出S、A、B、C四个评价等级,赋予观众游戏闯关的体验。
交互技术的融入,让传统的纪实影像焕发出全新魅力。相信随着《古墓派:地下惊情》的开播,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的互动式纪录片,将更新年轻观众对纪录片的固有印象。不过,互动式纪录片需要先进的技术、雄厚的制作资本以及庞大的工作量支撑,其未来发展仍需业内人士进一步探索与深耕。
VR纪录片:360度全视角“临场”体验
比起尚属新兴事物的互动纪录片,VR纪录片并不新鲜。虚拟现实技术最初应用于电视游戏,给予玩家更多身临其境的体验。随着高科技耳机的使用、低成本设备的普及,3D影像视觉跟踪技术能够瞬间应用于360度的视野范围,使人类大脑对于画面的感知升级。以背景实录为样本、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框架的VR纪录片随之产生。
VR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最大的区别在于,让体验者拥有更多“浸入式”主动权,从原来的被动状态,变为可以360度随意观看的临场状态。
自首部VR纪录片《Clouds Over Sidra》诞生以来,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对VR纪录片的探索。国外许多奖项陆续推出该类别奖项,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与VR影视公司Felix & Paul合拍的VR纪录片《The People’s House》、讲述Stuxnet病毒(注:一种蠕虫病毒)历史的VR纪录片《零日》,都曾获得艾美奖。
国内首部VR纪录片是财新传媒、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联合国千年计划于2015年共同推出的《山村里的幼儿园》。此外,国内VR纪录片题材涉猎范围也较广,包括360度全景展现“水木清华”的《触摸清华》、全景航拍自然风光的《最美中国》、关注西藏地区视力障碍儿童的《盲界》、记录临终关怀医院中生活点滴的《摆渡人》等。
3D纪录片:技术成熟普遍应用
相较上述两种纪录片,起步更早的3D技术在纪录片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3D电影具有立体感,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因为这一特点,3D电影技术被普遍应用于自然风光、人文纪录片之中。
3D技术拓宽了纪录片的题材表现,丰富了画面的影像张力,主要表现为,对奇观展示和“触觉式”感知真实这两种不同的美学追求。2010年以后,3D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陆续涌现一批品质不俗的3D纪录片作品,如BBC出品的《小巨人》《恐龙星球》《企鹅王历险》《隐形世界》等;大型文化系列纪录片《传承·中国》是国内3D纪录片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旨在用3D技术追溯、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
如今的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将3D技术与4K、8K超高清技术、VR技术等结合,不断尝试突破纪录片形式与形态。
无论传统电视还是互联网平台,都在不断加大纪实内容投入,升级技术,探索年轻化的表达。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统计,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50.36亿元,同比增长9.4%,年生产总值约66.60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中国新媒体纪录片近年来的快速崛起,成为影响纪录片播出格局的最大变量。
无论是互动、VR还是3D,都为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除了靠技术层面的突破,还要靠产品质量和创新,靠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市场价值。相信在多方元素共同加持下,中国纪录片未来可期。
2010年至今,随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互联网介入,国内纪录片出现“微纪录”“综艺化”“细分化”等趋势,传播和发展途径也悄然发生变化,并在各种新技术的赋能下不断创造出更多新鲜玩法。
互动式纪录片:看片如同“游戏闯关”
互动式纪录片作为一种全新的纪录片形式,打破原有叙事方式,赋予观众选择权。《古墓派:地下惊情》改变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单向”交流模式, 以第一集《迷案调查》为例,从如何处理棺椁,到为何棺椁超重、为何尸体不腐的判断,每次“選择”都会触发不同的解释与拓展资料。“手动开棺”、亲历“古代炼丹术”“古尸做X光扫描”,带给纪录片爱好者更多参与感;难度升级的谜题、逼真的音效、考古学家抽丝剥茧的分析,营造出更真实的惊悚感,播放结束后,纪录片会根据观众的选择,得出S、A、B、C四个评价等级,赋予观众游戏闯关的体验。
交互技术的融入,让传统的纪实影像焕发出全新魅力。相信随着《古墓派:地下惊情》的开播,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的互动式纪录片,将更新年轻观众对纪录片的固有印象。不过,互动式纪录片需要先进的技术、雄厚的制作资本以及庞大的工作量支撑,其未来发展仍需业内人士进一步探索与深耕。
VR纪录片:360度全视角“临场”体验
比起尚属新兴事物的互动纪录片,VR纪录片并不新鲜。虚拟现实技术最初应用于电视游戏,给予玩家更多身临其境的体验。随着高科技耳机的使用、低成本设备的普及,3D影像视觉跟踪技术能够瞬间应用于360度的视野范围,使人类大脑对于画面的感知升级。以背景实录为样本、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框架的VR纪录片随之产生。
VR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最大的区别在于,让体验者拥有更多“浸入式”主动权,从原来的被动状态,变为可以360度随意观看的临场状态。
自首部VR纪录片《Clouds Over Sidra》诞生以来,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对VR纪录片的探索。国外许多奖项陆续推出该类别奖项,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与VR影视公司Felix & Paul合拍的VR纪录片《The People’s House》、讲述Stuxnet病毒(注:一种蠕虫病毒)历史的VR纪录片《零日》,都曾获得艾美奖。
国内首部VR纪录片是财新传媒、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联合国千年计划于2015年共同推出的《山村里的幼儿园》。此外,国内VR纪录片题材涉猎范围也较广,包括360度全景展现“水木清华”的《触摸清华》、全景航拍自然风光的《最美中国》、关注西藏地区视力障碍儿童的《盲界》、记录临终关怀医院中生活点滴的《摆渡人》等。
3D纪录片:技术成熟普遍应用
相较上述两种纪录片,起步更早的3D技术在纪录片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3D电影具有立体感,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因为这一特点,3D电影技术被普遍应用于自然风光、人文纪录片之中。
3D技术拓宽了纪录片的题材表现,丰富了画面的影像张力,主要表现为,对奇观展示和“触觉式”感知真实这两种不同的美学追求。2010年以后,3D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陆续涌现一批品质不俗的3D纪录片作品,如BBC出品的《小巨人》《恐龙星球》《企鹅王历险》《隐形世界》等;大型文化系列纪录片《传承·中国》是国内3D纪录片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旨在用3D技术追溯、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
如今的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将3D技术与4K、8K超高清技术、VR技术等结合,不断尝试突破纪录片形式与形态。
无论传统电视还是互联网平台,都在不断加大纪实内容投入,升级技术,探索年轻化的表达。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统计,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50.36亿元,同比增长9.4%,年生产总值约66.60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中国新媒体纪录片近年来的快速崛起,成为影响纪录片播出格局的最大变量。
无论是互动、VR还是3D,都为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除了靠技术层面的突破,还要靠产品质量和创新,靠产品的文化魅力和市场价值。相信在多方元素共同加持下,中国纪录片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