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上的陶俑多假货
我们今天对陶器的认识非常低,所以在收藏市场上,陶器的价位一直偏低。
早年北京潘家园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有大量陶俑涌到市场,比如小型的汉兵马俑、说唱俑;还有一些动物俑,比如骆驼、马。因为说唱俑很容易讨一般人的喜欢,所以仿制的特别多。
有一年,潘家园这种俑的数量突然增多,买的人也随即增多,各类消息也增多,很多人都冲过去买,甚至很多大单位都去买。有一个单位买了很多,乐不可支,又找了许多专家鉴定,当时把我也请去了。看完以后,众说不一,有人说这东西对,有人说这东西不对,闹得矛盾比较激烈。
当时这些俑都搁在地上,在一个大走廊里排了很长的队。我当时提了两条。第一条,我说:“我们现在已看到的这部分俑,从西汉起到隋唐止,几百年时间,历朝历代的俑都有了,从无间断。这些俑同时凑在一起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说从统计学角度上讲,概率有多大?”第二条,我说:“你们注意没注意,所有的俑神态各异,非常精彩,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俑上附着的土都是一样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历史上所有下葬的地方,都是事先想好的。历朝历代的东西,不可能都跑到一个地方下葬,绝对不可能。这些俑有山东出土的、河南出土的、河北出土的、陕西出土的,这就决定上面附着的土质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件事特别可疑。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凡事都激动的人,一听说这事,他就说:“我不能落空!”上去就买!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去潘家园,指挥一辆卡车,让工人往卡车上装。他的俑买得都很便宜,装满一卡车后就运回家,他在大兴租了个院子,运了满满一院子。我劝他要慎重,但他不死心,还说:“你看那么多人都在买,还有那么多单位,不能等到最后,机会让我给丧失了。”后来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来找我,说:“那事儿有点危险。”我问:“怎么危险呢?”他说:“这事儿有一个问题,我去洗这些俑发现的。”俑上全是土,他就用水冲洗。有一个陶马的肚子是空的,里面填满很细的黄土,他就用手往外掏黄土。掏的时候,里头有一块玻璃,把他的手拉了一个大口子。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摆在他眼前:如果是出土的,玻璃是怎么搁进去的呢?肯定是人家造假时无意中混进去一块玻璃,把他的手拉一个大口子。他手上包着纱布来跟我说:“当时拉的时候,我的心比手还疼呢,一看这东西就是假的了。”
所以从收藏的角度上讲,有时不能一时兴起就冲锋打仗,更多的是要去分析,也不要设想那么多好事一下全涌到你跟前了。这里有一点是我们一般人不知的:过去收藏是“老乡对专家”,老乡来作伪蒙你,但他的知识有限度,所以在作伪的过程中很容易露出这样或那样的破绽;但现在的作伪是“专家对专家”,对方也是专家,他把所有可能露出来的破绽事先全部抹掉了,所以你很容易上当。还有,你不要认为卖你东西的人就是作伪的人。过去卖东西的人还得挑长相呢,需要长得憨厚的,但他身后有一个庞大的智力后备军,所有人都给他出主意,帮他设计。所以我看到近些年陶制的仿品都仿得非常逼真。
20世纪80年代末我去香港,香港的荷里活道有大量文物涌入,出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历史上没有见过,比如大型的陶犬。陶犬非常大,跟真狗一样大。我第一次见到非常震惊,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过去出土的陶犬没这么大,大的也就有真的一半大小。陶犬身上还有皮带,特别写真的一个狗,而且这种狗看着很现代,不像古代的狗。其实咱们也没见过古代的狗长啥样,就是老觉得不像。这种大型陶犬刚出现的时候,价钱非常贵。香港有一个大收藏家,他买了两个,还叫我去帮他看,当时一个就100多万港币。后来陶犬数量多了,就没那个价钱了,变得很便宜。大家不是很认知这个东西,其实它反映了当时我们豢养动物的文明,是很重要的文物。
上海买官窑
很多年前,我在上海的一个大户人家里看到过宋官窑,他家祖辈历史上是大官,都是文人,背景非常好。“文革”时他们家被查抄了,退赔以后,退回来好几百件东西。我知道消息以后,去他那儿看,东西琳琅满目。当然,有很多是一般的,但也有很多非常重要。我当时看到官窑、哥窑,什么都有,我就想买。但是他想卖的,我不太想买;我想买的,他又不想卖。因为对他来说,每一件东西背后的故事不一样,背景不一样,也就牵扯到他个人的感情不一样,导致有的东西他就不愿意卖。他有一个官窑小洗,一个哥窑小瓶,拿出来给我看,说那是他们家最重要的传家宝。他上来就跟我说宋代五大名窑。今天大家谁都可以说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头头是道。可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五大名窑是什么,他就知道,还跟我说。我就想买他这两件东西,他说:“这两件我是不卖的,别的可以卖。”头一回我没有买成。
后来,我每次到上海出差,都要到他家聊聊天,喝喝茶,跟他磨。时间长了,他也不好意思了,最后终于同意卖给我了。他说:“你可以买一件,这两件东西你挑一件,我卖给你,但不能都卖给你。”这对我来说就非常难。我们那时候碰到官窑、哥窑这样重要的藏品非常不容易,我特别想一次把两件东西都买到。我就跟他磨。他说:“不行,我已经违背了我的初衷,我原来的意思是一件都不卖给你,我今天已经开了口,让你挑一件,你不能再得寸进尺。”我想:是啊,我不能得寸进尺。然后我的问题就出现了,我要在两个里头选择一个。选择哪个?我觉得哪个都好!我拿起官窑,就觉得哥窑好;我拿起哥窑,又觉得官窑好。心里很痛苦。这时,我意识到人生的一个问题。人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选择,而是放弃。我现在要放弃一个,这样想就想得比较通。就跟你同时喜欢两个女孩似的,一定要放弃一个,你才能结婚。不是说你要在这两个女孩里面挑选一个,而是你一定要放弃一个。
最后,我就按照一个常规的思路,即五大名窑按照顺序排:汝、官、哥、钧、定。汝窑咱就不想了,当官窑和哥窑同时出现,我按照顺序,先买官窑吧。于是我就把官窑小洗给买了,现在观复博物馆展出,大家参观时可以看到。
在收藏当中,经常碰到很多具体的问题。碰到问题时,如果你多想一层,人生就有所得。比如说当你发现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一定想方设法放弃一个,这样人生才能迈出一步。
买哥窑的教训
哥窑的存世量比较大。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烧造,我们碰到的哥窑大部分都是清代仿制的。我早年在现在的北京古玩城买过一个。那时北京的市场不像现在这么完备,当时还是铁丝网围着的木板房。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转了一圈,什么都没买到。临走时,有个妇女抱着孩子冲出来,跟我说:“马先生,我这个瓶子你还是要了吧。”因为我刚才看了一眼,嫌贵没要。她说:“我便宜你点儿,你也多出点儿,你就要了吧,我们在这儿生活挺不容易的。”在那种情况下,我买了个哥窑小瓶。
后来发生的问题,跟我的想象有点儿不大一样了。我那天逛市場的时候,是借了别人的一个书包。当时对艺术品的珍视程度也不像今天,今天买什么东西都很郑重地包装起来,当时都很随意,拿张报纸一裹就搁书包里了。我背着书包出来,在马路边准备打车的时候,突然觉得肩膀一松,书包就掉地上了。由于书包不是我的,我不知道它背带中的缺陷,一个半圆的铁环从背带里褪出来了。当时我清晰地听到一个很不吉祥的声响,但也不是很惨烈。我坐在马路牙子上,也不敢打开看,就坐在那儿垂头丧气。我记得有个人过来跟我说:“打开看看,打开看看。”然后我捏着那个包着的报纸,就听见咯吱咯吱的声响。哥窑很有意思,在恰到好处的振动下,没有碎,但摔酥了。后来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搁在我家的柜子上,多少年我都不敢碰它,每回拿都觉得它要散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知道,一件文物得来不易。那件哥窑,我算了算,在250年以上,让我不小心弄破损了。所以说得来不易,一定要小心。今天说起来好像跟个笑话似的,可我当时就是一头大汗坐在马路边上。我后来做了很多假设:如果多包几张报纸;如果不是拿别人的书包;如果拿一个盒装上;如果抱在怀里,都不可能出现这个问题。可恰恰所有的假设都没做,不幸把它伤害了。这件事对我后来有很大的好处,就是每当我买到一件东西时,都特别小心,生怕在手中有个意外。教训是个人的,经验是大家的。
小结
我们对官、哥两窑做一个小结。
一、有一种说法是“官哥不分”,可见它们的类似程度非常高。实际上还是能区分,一般的说法是: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这是一个简单的判断。
二、官、哥两窑同属官窑中的青瓷系统,以釉色和开片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既要有釉色的美丽,又要有开片的美丽,以双重标准作为该艺术表现的准则。
三、官窑和哥窑代表着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
(摘自《马未都说收藏 陶瓷篇(上)》
马未都著 中华书局 2008.4
定价:32.00元)
我们今天对陶器的认识非常低,所以在收藏市场上,陶器的价位一直偏低。
早年北京潘家园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有大量陶俑涌到市场,比如小型的汉兵马俑、说唱俑;还有一些动物俑,比如骆驼、马。因为说唱俑很容易讨一般人的喜欢,所以仿制的特别多。
有一年,潘家园这种俑的数量突然增多,买的人也随即增多,各类消息也增多,很多人都冲过去买,甚至很多大单位都去买。有一个单位买了很多,乐不可支,又找了许多专家鉴定,当时把我也请去了。看完以后,众说不一,有人说这东西对,有人说这东西不对,闹得矛盾比较激烈。
当时这些俑都搁在地上,在一个大走廊里排了很长的队。我当时提了两条。第一条,我说:“我们现在已看到的这部分俑,从西汉起到隋唐止,几百年时间,历朝历代的俑都有了,从无间断。这些俑同时凑在一起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说从统计学角度上讲,概率有多大?”第二条,我说:“你们注意没注意,所有的俑神态各异,非常精彩,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俑上附着的土都是一样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历史上所有下葬的地方,都是事先想好的。历朝历代的东西,不可能都跑到一个地方下葬,绝对不可能。这些俑有山东出土的、河南出土的、河北出土的、陕西出土的,这就决定上面附着的土质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件事特别可疑。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凡事都激动的人,一听说这事,他就说:“我不能落空!”上去就买!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去潘家园,指挥一辆卡车,让工人往卡车上装。他的俑买得都很便宜,装满一卡车后就运回家,他在大兴租了个院子,运了满满一院子。我劝他要慎重,但他不死心,还说:“你看那么多人都在买,还有那么多单位,不能等到最后,机会让我给丧失了。”后来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来找我,说:“那事儿有点危险。”我问:“怎么危险呢?”他说:“这事儿有一个问题,我去洗这些俑发现的。”俑上全是土,他就用水冲洗。有一个陶马的肚子是空的,里面填满很细的黄土,他就用手往外掏黄土。掏的时候,里头有一块玻璃,把他的手拉了一个大口子。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摆在他眼前:如果是出土的,玻璃是怎么搁进去的呢?肯定是人家造假时无意中混进去一块玻璃,把他的手拉一个大口子。他手上包着纱布来跟我说:“当时拉的时候,我的心比手还疼呢,一看这东西就是假的了。”
所以从收藏的角度上讲,有时不能一时兴起就冲锋打仗,更多的是要去分析,也不要设想那么多好事一下全涌到你跟前了。这里有一点是我们一般人不知的:过去收藏是“老乡对专家”,老乡来作伪蒙你,但他的知识有限度,所以在作伪的过程中很容易露出这样或那样的破绽;但现在的作伪是“专家对专家”,对方也是专家,他把所有可能露出来的破绽事先全部抹掉了,所以你很容易上当。还有,你不要认为卖你东西的人就是作伪的人。过去卖东西的人还得挑长相呢,需要长得憨厚的,但他身后有一个庞大的智力后备军,所有人都给他出主意,帮他设计。所以我看到近些年陶制的仿品都仿得非常逼真。
20世纪80年代末我去香港,香港的荷里活道有大量文物涌入,出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历史上没有见过,比如大型的陶犬。陶犬非常大,跟真狗一样大。我第一次见到非常震惊,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过去出土的陶犬没这么大,大的也就有真的一半大小。陶犬身上还有皮带,特别写真的一个狗,而且这种狗看着很现代,不像古代的狗。其实咱们也没见过古代的狗长啥样,就是老觉得不像。这种大型陶犬刚出现的时候,价钱非常贵。香港有一个大收藏家,他买了两个,还叫我去帮他看,当时一个就100多万港币。后来陶犬数量多了,就没那个价钱了,变得很便宜。大家不是很认知这个东西,其实它反映了当时我们豢养动物的文明,是很重要的文物。
上海买官窑
很多年前,我在上海的一个大户人家里看到过宋官窑,他家祖辈历史上是大官,都是文人,背景非常好。“文革”时他们家被查抄了,退赔以后,退回来好几百件东西。我知道消息以后,去他那儿看,东西琳琅满目。当然,有很多是一般的,但也有很多非常重要。我当时看到官窑、哥窑,什么都有,我就想买。但是他想卖的,我不太想买;我想买的,他又不想卖。因为对他来说,每一件东西背后的故事不一样,背景不一样,也就牵扯到他个人的感情不一样,导致有的东西他就不愿意卖。他有一个官窑小洗,一个哥窑小瓶,拿出来给我看,说那是他们家最重要的传家宝。他上来就跟我说宋代五大名窑。今天大家谁都可以说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头头是道。可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五大名窑是什么,他就知道,还跟我说。我就想买他这两件东西,他说:“这两件我是不卖的,别的可以卖。”头一回我没有买成。
后来,我每次到上海出差,都要到他家聊聊天,喝喝茶,跟他磨。时间长了,他也不好意思了,最后终于同意卖给我了。他说:“你可以买一件,这两件东西你挑一件,我卖给你,但不能都卖给你。”这对我来说就非常难。我们那时候碰到官窑、哥窑这样重要的藏品非常不容易,我特别想一次把两件东西都买到。我就跟他磨。他说:“不行,我已经违背了我的初衷,我原来的意思是一件都不卖给你,我今天已经开了口,让你挑一件,你不能再得寸进尺。”我想:是啊,我不能得寸进尺。然后我的问题就出现了,我要在两个里头选择一个。选择哪个?我觉得哪个都好!我拿起官窑,就觉得哥窑好;我拿起哥窑,又觉得官窑好。心里很痛苦。这时,我意识到人生的一个问题。人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是选择,而是放弃。我现在要放弃一个,这样想就想得比较通。就跟你同时喜欢两个女孩似的,一定要放弃一个,你才能结婚。不是说你要在这两个女孩里面挑选一个,而是你一定要放弃一个。
最后,我就按照一个常规的思路,即五大名窑按照顺序排:汝、官、哥、钧、定。汝窑咱就不想了,当官窑和哥窑同时出现,我按照顺序,先买官窑吧。于是我就把官窑小洗给买了,现在观复博物馆展出,大家参观时可以看到。
在收藏当中,经常碰到很多具体的问题。碰到问题时,如果你多想一层,人生就有所得。比如说当你发现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一定想方设法放弃一个,这样人生才能迈出一步。
买哥窑的教训
哥窑的存世量比较大。雍正乾隆时期大量烧造,我们碰到的哥窑大部分都是清代仿制的。我早年在现在的北京古玩城买过一个。那时北京的市场不像现在这么完备,当时还是铁丝网围着的木板房。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转了一圈,什么都没买到。临走时,有个妇女抱着孩子冲出来,跟我说:“马先生,我这个瓶子你还是要了吧。”因为我刚才看了一眼,嫌贵没要。她说:“我便宜你点儿,你也多出点儿,你就要了吧,我们在这儿生活挺不容易的。”在那种情况下,我买了个哥窑小瓶。
后来发生的问题,跟我的想象有点儿不大一样了。我那天逛市場的时候,是借了别人的一个书包。当时对艺术品的珍视程度也不像今天,今天买什么东西都很郑重地包装起来,当时都很随意,拿张报纸一裹就搁书包里了。我背着书包出来,在马路边准备打车的时候,突然觉得肩膀一松,书包就掉地上了。由于书包不是我的,我不知道它背带中的缺陷,一个半圆的铁环从背带里褪出来了。当时我清晰地听到一个很不吉祥的声响,但也不是很惨烈。我坐在马路牙子上,也不敢打开看,就坐在那儿垂头丧气。我记得有个人过来跟我说:“打开看看,打开看看。”然后我捏着那个包着的报纸,就听见咯吱咯吱的声响。哥窑很有意思,在恰到好处的振动下,没有碎,但摔酥了。后来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搁在我家的柜子上,多少年我都不敢碰它,每回拿都觉得它要散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知道,一件文物得来不易。那件哥窑,我算了算,在250年以上,让我不小心弄破损了。所以说得来不易,一定要小心。今天说起来好像跟个笑话似的,可我当时就是一头大汗坐在马路边上。我后来做了很多假设:如果多包几张报纸;如果不是拿别人的书包;如果拿一个盒装上;如果抱在怀里,都不可能出现这个问题。可恰恰所有的假设都没做,不幸把它伤害了。这件事对我后来有很大的好处,就是每当我买到一件东西时,都特别小心,生怕在手中有个意外。教训是个人的,经验是大家的。
小结
我们对官、哥两窑做一个小结。
一、有一种说法是“官哥不分”,可见它们的类似程度非常高。实际上还是能区分,一般的说法是: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这是一个简单的判断。
二、官、哥两窑同属官窑中的青瓷系统,以釉色和开片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既要有釉色的美丽,又要有开片的美丽,以双重标准作为该艺术表现的准则。
三、官窑和哥窑代表着宋代官方最高的审美标准。
(摘自《马未都说收藏 陶瓷篇(上)》
马未都著 中华书局 2008.4
定价: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