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职教课程的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要求在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中以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和能力累积形成规律选取项目安排任务;开发基于项目与任务的配套教材;制定适合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标准;具有“专家型教师、教学型专家”双重素质的课程教学团队。
关键词: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设计要素 实施对重
近几年来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体,全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实施该方法要求在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就应作相关基础研究,进行整体布局。以下内容源于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标准的研究项目。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它是一种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工程实践项目相关内容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中,“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计中项目与任务的选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在内容选取上摆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面向既定课程目标与国家职业标准,解构本专业原设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根据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原则,提取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等十一项知识点,以典型单元电路或简单电子产品的分析测试与制作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选取难易程度从小到大呈梯度分布的单元电路或简单电子产品为项目。课程目标规定的学习内容所含知识要素合理安排在以项目任务方式设计的学习情境中。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由易至难、由单一到复杂,学生逐渐成为完成项目的主体,而教师只起主导作用。通过完成逐渐复杂的工作任务,学生既强化了专业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能力。“任务驱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中,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项目与任务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项目设计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第二,项目和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项目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及现有的文化知识程度、认知水平和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能完成的任务。第三,任务的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因素。一般来说,一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规模不宜过大。任务是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的目的,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制定中,在选取项目安排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施条件
为确保“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实质性效果,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两项基础性工作。
多年来,职业课程的教材组织和教学的安排,依然以理论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强调原理的解释、设计的分析和泛化技能的训练等。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相适应的,更与职业课程本身的特点相背离。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应强调知识的应用,适当降低理论的深度,特别要在教学中贯穿项目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门课程能否成功地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其根本就是是否已经开发和建设出相关的教材、讲义或课件。在这种课程的教材、讲义或课件建设中,应融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思想。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操作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教材和讲义的编写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还要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项目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发散思维,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更好的项目,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因此,“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专家型教师、教学型专家”双重素质。
三、“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项目导入。在项目教学过程开始时,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引入本次项目的内容(下发项目任务书),并将项目合理地分成若干教学模块(子项目、任务),教师运用多媒体工具,创设任务情境,同时介绍项目、子项目和各个任务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结构,使学生对项目有整体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并明确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设计和制作可以达到的相关职业能力,让学生做好项目设计和制作的工作计划及相关准备。
2.学生分组。根据小组成员的成熟程度、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及学习任务的难度,进行合理分组。把不同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到一个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
3.学生分工,进入角色。每个组员根据任务工作量的大小与其他组员有效地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经过小组协商自主选择角色,承担相应的任务。在设置角色任务时,不设固定小组长,每一个角色就是完成任务不同阶段的小组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任务只有小组中个别成员完成的情况,同时也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分析任务,制定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进行分析,对任务进行分解,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制定任务完成的详尽计划。此计划是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因素之一。
5.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小组成员根据制定的计划和分工情况,开展学习,学习过程要有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组间的经验交流,通过组内交流不断地完善阶段性学习成果,从而促进任务的圆满完成。
6.展示成果,评价交流。最后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的方式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交流。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将完成任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
四、“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考核
在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根据项目要求精心设计了学习任务,并且详细制定了项目评价标准,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适时的自我评价,使形成性评价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程考核标准是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学文件。
课程考核标准既要注意对技能和成果进行量价要求,又要考虑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
考核模式应尽量突出能力为本的思想,以形成性(过程)评价为主体,辅以终结性考试等多种多样评价方式。评价既要有任务阶段性评价,又要有整体项目设计与制作结果的结论性评价,综合评价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在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中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特别显著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思维能力。并且由此带动了整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包括教学条件、师质和教材的全方位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典型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玉阁.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J].教育与职业,2009,(14).
[4]智海素.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电工技术”新课程标准[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09,(2).
[5]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标准研究》(YB0904)
关键词: 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设计要素 实施对重
近几年来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中,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体,全面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实施该方法要求在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就应作相关基础研究,进行整体布局。以下内容源于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标准的研究项目。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它是一种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工程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工程实践项目相关内容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潜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中,“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计中项目与任务的选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在内容选取上摆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面向既定课程目标与国家职业标准,解构本专业原设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根据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原则,提取晶体管基本放大电路等十一项知识点,以典型单元电路或简单电子产品的分析测试与制作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选取难易程度从小到大呈梯度分布的单元电路或简单电子产品为项目。课程目标规定的学习内容所含知识要素合理安排在以项目任务方式设计的学习情境中。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项目任务由易至难、由单一到复杂,学生逐渐成为完成项目的主体,而教师只起主导作用。通过完成逐渐复杂的工作任务,学生既强化了专业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能力。“任务驱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中,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项目与任务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项目设计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第二,项目和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项目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及现有的文化知识程度、认知水平和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任务,让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能完成的任务。第三,任务的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因素。一般来说,一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规模不宜过大。任务是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和使用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的目的,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制定中,在选取项目安排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实施条件
为确保“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建设中发挥实质性效果,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两项基础性工作。
多年来,职业课程的教材组织和教学的安排,依然以理论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强调原理的解释、设计的分析和泛化技能的训练等。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相适应的,更与职业课程本身的特点相背离。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应强调知识的应用,适当降低理论的深度,特别要在教学中贯穿项目的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门课程能否成功地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其根本就是是否已经开发和建设出相关的教材、讲义或课件。在这种课程的教材、讲义或课件建设中,应融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思想。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操作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协调能力,教材和讲义的编写能力,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还要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项目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发散思维,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更好的项目,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因此,“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专家型教师、教学型专家”双重素质。
三、“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项目导入。在项目教学过程开始时,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引入本次项目的内容(下发项目任务书),并将项目合理地分成若干教学模块(子项目、任务),教师运用多媒体工具,创设任务情境,同时介绍项目、子项目和各个任务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结构,使学生对项目有整体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并明确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设计和制作可以达到的相关职业能力,让学生做好项目设计和制作的工作计划及相关准备。
2.学生分组。根据小组成员的成熟程度、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及学习任务的难度,进行合理分组。把不同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到一个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
3.学生分工,进入角色。每个组员根据任务工作量的大小与其他组员有效地合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经过小组协商自主选择角色,承担相应的任务。在设置角色任务时,不设固定小组长,每一个角色就是完成任务不同阶段的小组长,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任务只有小组中个别成员完成的情况,同时也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分析任务,制定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进行分析,对任务进行分解,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制定任务完成的详尽计划。此计划是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的因素之一。
5.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小组成员根据制定的计划和分工情况,开展学习,学习过程要有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组间的经验交流,通过组内交流不断地完善阶段性学习成果,从而促进任务的圆满完成。
6.展示成果,评价交流。最后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的方式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交流。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将完成任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
四、“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考核
在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根据项目要求精心设计了学习任务,并且详细制定了项目评价标准,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适时的自我评价,使形成性评价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程考核标准是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学文件。
课程考核标准既要注意对技能和成果进行量价要求,又要考虑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
考核模式应尽量突出能力为本的思想,以形成性(过程)评价为主体,辅以终结性考试等多种多样评价方式。评价既要有任务阶段性评价,又要有整体项目设计与制作结果的结论性评价,综合评价学习效果。
实践证明,在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中实施“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特别显著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思维能力。并且由此带动了整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包括教学条件、师质和教材的全方位建设。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典型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陈玉阁.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J].教育与职业,2009,(14).
[4]智海素.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电工技术”新课程标准[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09,(2).
[5]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实践课程标准研究》(YB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