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多音易迷魂,解铃还须系铃人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给认字辨义带来一定困难,有的人也就因此批评汉字。其实这个现象在以字母为文字基本单位的外语里也存在,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字之间发生的特殊符号关系所造成的。比如英语的“学”是study,“学生”是student;“教”是teach,“教师”是teacher;一只“脚”是foot,一双“脚”是feet。通过读音上的细小变化使同一个所指的意义产生细小的变化,这样一个词就分化为两个词了。这在西方语言学上专门称为语言的屈折形态。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里也很普遍,比如一个“学”字,读xué时表示学习的意思,读xi3o时则表示教学,所以古人说“学学半”,意思是说教学这个过程要靠教和学双方共同来完成,教学和学习各占一半。这句话念成xiàoxuébàn。有的时候,一个汉字的读音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声调变了一下,意思也就不同了,例如“好”字,读háo时,是形容词,意思是美好;读hǎo时,是动词,意思是爱好。有时声调和声母都稍微变化一下,如“藏”字,读c1ng时是动词,表示收藏;读záng时是名词,表示宝藏。“西藏”就是我国西部的一方宝地,所以要读Xīzàng。这也是西方语言学所谓的屈折现象。
  由于汉字不像印欧语的拼音文字,所以在书写形态上不显示出它读音上的变化,这就给我们在读书面语时造成了较大困难,往往读错一个字音,意义迥别。例如一般教师鼓励学生读书,就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中间的“好”应该读hǎo,但由于汉字的字形上看不出它的读音,有人仍然会按常规读音把它读成háo,那就不能把原句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了。为了防止误读,古人发明了一种提示读音的办法,在某个需要改变读音的汉字的一个角上用朱笔画一个小圈。汉字共有四个角,分别表示四声,左下角表示平声,左上角表示上声,右上角表示去声,右下角表示入声。例如汉·刘向《说苑·贵德》有句:“吾不能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两个“风”和两个“雨”应读不同的音,为了告示读者别读错了,就用朱笔在字的右上角画一个小圈,表示这个字要读去声,用作动词。古人称之为“圈读”,也叫读破。因朱笔小圈颇像一只铃,便戏称为“系(读jì)铃”。缺乏古文根底的人,不知所云,难以为解。汉字中多音多义的很多,特别在姓氏和地名中更为甚,例如安徽“六安”的“六”要读lù,姓“乐”的就有两家lè和yuè。有一个古人叫“乐乐乐”,人们见了就不知怎么念,原来他姓Lě,名Yàoyuè(喜欢音乐)。(“乐”古音也读yào,动词,喜欢。参见王力《古汉语词典》。)为此,我们不可不知一二。
  明·瞿汝稷《指月录》:“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性豪逸,众易之,法眼独契重。一日眼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对曰:‘系者解得。’”这个故事后来流传成一句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因为灯谜俗称文虎,所以明代的文化人就把它移用到灯谜上,把谜底中有字需要圈读的,就标明“系铃格”。标明系铃格就是为了提示猜谜的人,猜谜时要注意,这条灯谜中有的汉字是不按常规的本音来读的,也不按常规的意义来理解。比如“早晨少云”猜少数民族语言一,答案是“朝鲜语”,“朝”“鲜”“语”这三个字都必须圈读,朝(早晨)要读zhāo,鲜(很少)要读xiǎn,语(说话)要读yù。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灯谜,既传播了文化知识,增加猜谜的情趣,又可帮助大家掌握汉语言文字知识,了解汉字的多义多音现象,十分有意义。随着现代社会人们语文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灯谜中通常已不再提示“系铃格”,但是,作为猜谜人对此还是应该有所了解才是。
其他文献
从今年开始,《咬文嚼字》杂志社编写的年度语文档案《咬文嚼字绿皮书》中,将逐年发布上一年度的“十大流行语”。  “十大流行语”的推选并认定,遵循三个条件:第一,时尚性。要能够体现每一年度新闻媒体语言和社会交际语言的特点。第二,大众性。至少是经常阅读报刊的人群所熟悉所认可的。第三,具有某种表达效果。或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或追新趋异,或突显语意,或发人深省,或引导联想。  根据这些要求,《咬文嚼字》杂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段话清楚地让我们认识到写作和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联系,也更清楚地让我们认识到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如何真正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成了教师的一项重要科研课题。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的刘海涛教授开设这一栏目,带你走进新写作课程,有针对性地探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期刊
乡镇上有一种“来扇馆”,就是茶馆,客人来了,才把炉子里的火扇旺,炖开了水冲茶,所以得了这个名称。每天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来扇馆”却名不副实了,急急忙忙扇炉子还嫌来不及应付,哪里有客来才扇那么清闲?原来这个时候,镇上称为某爷某爷的先生们睡得酣足了,醒了,从床上爬起来,一手扣着衣扣,一手托着水烟袋,就光降到“来扇馆”里,泥土地上点缀着浓黄的痰,露筋的桌子上满缀着油腻和糕饼的细屑;苍蝇时飞时止,忽集忽散
期刊
古代武术中,据说有一种“回马枪”。表面看来,武术并不高明,往往战不数合,便虚晃一枪,落荒而走。但当后面追近时,却能突然反过身来,一枪把对手挑于马下。在文艺创作中,也常有这种“虚晃一枪”的手法,使作品收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这里就谈谈诗歌创作的“回马枪”吧。  有这么一个传说,说的是几位秀才,冬天赏雪吟诗。其中一个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众人不知其妙;接着第二句是:“两片三片四五片”,有人开始
期刊
30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15年前,北大中文系朱德熙教授说过:“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简直是摧残儿童!”  5年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中国语文高峰论坛”与会的许多教师和作家承认:“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对语文的
期刊
这本书是一九五○年初我在天津买到的。宛如新书,道林纸印,非毛边。封面不知谁做,海滨悬崖,一钩新月在浮云中,有小孩在海岸奔来。在悬崖下部题书名、“荷兰望·蔼覃著,鲁迅译”。扉叶题“未名丛刊之一”,“鲁迅重译”。版权页只题“未名丛刊:12,小约翰,实价八角,不许翻印”一行,其下即为“丛刊”十九种的细目,有的有定价,有的题“即出”或“在印”“待印”。后两行云:“北京马神庙西老胡同未名社发行,有*号者北新
期刊
一    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曾对我这样说:“你如果要写长篇小说的话,至少要掌握20万个词汇才能动手。”到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则给我们讲了一个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青年时代的读书故事——据说田中角荣在青年求学时代抱着一本厚厚的大字典“猛背”,他读一页、背一页,等这一页辞书能理解、能记忆时,他就把这一页撕掉,等到他把那厚厚一本字典撕成一个空壳时,你能想象出他对自己母语词汇的掌握已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吗?  有一本
期刊
意外发现  在前一天邂逅了金发公主露茜的亨利,第二天,一心想着佳人有约,早早就来到了咖啡馆。不过故事的发展似乎有些变数……    【原声重现】  Henry: My fingers are extra fishy today, if you care to take a whiff...  Lucy: What was that?  Henry: I was petting my walrus a
期刊
作家简介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身为私生子的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歧视和讥讽,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几年后,在大仲马的文学才能的熏陶下,他开始文学创作。1848年,小仲马发表《茶花女》一举成名,1852年他又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了极大成功,于是专门开始了戏剧创作,并成为法国戏剧由
期刊
片段选读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  孔子说:“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同党,徇私护短;小人偏袒同党,结党营私,而不普遍厚待。”  【注】  朱熹《论语集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  【读】  君子走在人生正途上,只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不论是不是亲朋故旧、同党同派,都可以友善相处,开诚布公。《论语》中也常有这种对偶短句,言简意赅,表达是非、黑白、善恶、美丑的对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