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书

来源 :北方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路过市直机关压沙点
  从市区到长城,路过白杨,路过村庄和狗,就进了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蒙语为天。置身而入,除了苍茫就是绝望。绝望再浩瀚,也抵不过大漠的浩瀚。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人走着,也不过一粒沙子,倏忽就被湮没在苍茫的洪流之中。
  这蔽目黄沙,可是成吉思汗征伐西域的滚滚马蹄裹携而来?我伫立在市直机关压沙点界碑前,长久静默着。风狂虐而起,没有理由,也无可阻挡,凉州城四面楚歌。
  一株株梭梭,正昂扬唱歌。我说,为什么叫梭梭呢?芳凝说,你听,风一吹,索索地响呢。
  西风浓烈起来,果然满耳都是“索索”的声音。大家循声四望,环环相扣的草方格,绑住了大大小小的沙丘,那些梭梭、毛条和花棒忽然就在草格子里恣意舞蹈了。
  干旱和烈风造就了沙漠。而意志和信念又改变了沙漠。
  这个初夏的早晨,一颗泪甩出眼角,腾格里知道,我被这苍凉的生命撞疼了眼睛。
  2、九墩滩移民新区听风
  九墩滩有多远?
  路知道,车知道,我来了才知道。
  路是新的,楼是新的,一切都是新的。正是午后,阳光曛暖。风追赶着发丝和衣角,长发微乱着,衣裳翩跹着,清风过耳的长街上,适合吼几声凉州贤孝呢。
  从祁连、旦玛搬迁下来的人,在这里安营扎寨。告别了大山,以及雨雪寒霜,他们在这里开始打理新的生活。青白的小院,盛开的红槐,几把青蔬和豆角,搅拌在平常的日子里,祥和而静谧。
  堂哥也在其中,他把牛羊变卖干净,义不容辞地来了。山里苦了一辈子,被山风吹打了一辈子,他受够了,沙漠里的城再荒凉,也是平坦的,水电都在按钮里,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侍弄牲口和庄稼了。
  问堂哥,搬到荒滩后悔不?堂哥纠正,什么话,这是新城,沙漠里的江南。你看看,这树绿的,这楼挺的,这马路敞的,还可以听风呢。
  风呼呼地吹着,时而清冽,时而温婉,总是停不下来。街上一尘不染,我们踏街前行,在九墩滩移民新区侧耳听风。
  衣袂乱了,身形不乱;头发乱了,心里不乱。九墩滩的风里是有故事的,每一个移民的故事都在风里轻诉,只要用心,就能听到。这风是号角,一吹,他们就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这风也是战歌,一吹,他们就热火朝天的干起事来。
  风中,望着堂哥坚定的眼神,我的心就滚烫起来。他们是生态勇士,决然离开草原和故土,把根扎入沙漠深处,镇守住这方新开辟的疆场,牢牢抵抗住沙漠侵袭的脚步。
  3、头墩营林场的雨
  蓄谋了一天,饭罢,雨终于落了下来,打湿了头墩营林场。
  风沙老谋深算,常常突袭;雨没有心机,还未下先皱巴个脸,提醒我们带伞。其时微雨沥沥,我们一直被满目的碧翠和新奇牵引,以致忘记撑伞的了。
  自小在林场长大,对林场始终有着别样的挂怀。沙漠里的林场,更让我意兴盎然。
  厂长说,“登高望远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曾经是头墩营林场的真实写照。当年一干人冷水干馍,风餐露宿,豪气干云的誓言拿下沙漠,孰料头年秋季栽植的数百亩沙生苗木,第二年开春几场大风,就被集体连根拔掉。眼泪和干嚎能有啥用,治沙造林不能蛮干,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必须掌握沙区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治沙才行。
  春秋植树、夏季补水、冬季压沙,头墩营人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八十里大沙林草植被。年复一年的心血培灌,风沙稳住了,沙丘变绿了,植被茂密了,沿沙绿树成片了。
  今日雨中,枸杞、皇冠梨、酿造葡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樟子松争先比翠,经济苗木和常绿树种并肩吐绿,而它们脚下及周围,却是滚滚黄沙;而这黄沙的下面,一定就埋葬着头墩营人的血汗和铁骨。
  雨中细问,才知头墩营林场始建于1976年,辖区面积28.9万亩,承担着21.9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和806亩苗圃的经营管护任务。四十年,几代人,固守在腾格里沙漠西南、红水河沿岸的万亩风沙线上,追逐并实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之梦。
  雨渐渐浓烈起来,迫使我们乘上大巴,透过车窗,与每一株树木和绿草对视,探究它们在头墩营林场的前世今生,看着被沙漠包围的这一方葱茏屏障,一路上谁都没有说话,静静地走完了全程。
  雨打湿了一切,心却不能平静,作别了头墩营林场,那团绿意自心底熊熊燃起,任凭这激烈冷雨也不能浇灭。
  4、治沙歌与沙漠枪
  长城乡名不虚传,残留的长城断续延绵,从远古而来,又隐没在今日的戈壁荒滩。这些当年耀武扬威的御敌壁垒,如今在风沙面前俯首称臣,臣服的结局不是倾塌,就是被黄沙掩埋。而今,沙漠以席卷之势,淹没了历史的金戈铁马,惟留下的一地叹息和无尽幽怨。
  在长城乡红水村,见到了闻名已久的王天昌老人。
  魁梧的身子,花白的胡子,洪亮的嗓子,散发着个性而又亲切的凉州味道。忽然想起祖父,就不由自主地跟着老人走进了沙漠。老人脚下生风,如履平地,我们暗自努力,勉强跟上,一路被满目的绿色惊奇,不觉就到了老人一家进军沙漠的地窝铺旧址。
  让我们更惊奇的,是王天昌老人治沙的地窝铺。
  这地下三尺,凿土挖洞,蓬上茅草树枝,搭成简易窝铺。我们猫身而入,里面逼仄阴暗,一盏油灯点燃,光阴流溯当年,土炕泥灶,灌风漏雨,据说有一次坍塌下来,差点就掩埋了全家。
  这不是避难所,而是治沙的根据地。为了节省治沙时间,不在家和沙漠之间来回奔波,全家人开挖了地窝,以窝为家,日吃咸菜,夜燃油灯,日复一日,压沙治沙。
  如此艰辛,治沙图啥?我们的疑惑尚未出口,老人就侃侃道来。
  当年大风起兮,沙尘昏天蔽日,一碗饭吃罢,碗底落下半寸厚的沙粒;更残酷的是,风沙肆虐过后,庄稼被连根拔起,辛苦一年颗粒无收。有人携家带口,洒泪离开村庄;有人茫然四顾,无奈连声叹息。于是,那個清寒薄冰的早春,王天昌率领老伴,带上儿子王银吉带上咸菜干馍,水桶骆驼,毅然走进沙漠。   治沙根据地有了,还得有治沙武器。面对狰狞的沙漠,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里,一杆长枪打磨出世。
  这枪,两米长的枪杆,圆锥形的枪头,大约一尺半长,枪杆的另一头,安着锄头。这是王天昌老人的智慧发明。他说,这叫沙漠枪。多么豪气的名字,老人胡须迎风飘扬,双目精光闪耀,沙漠枪在手里舞动生风,利落地示范起来,先用锄头刨去地表干沙,再调换方向,枪头插入沙中,用脚使劲踩踏,当枪头完全没入沙中时,拔出来,将树苗从枪头刺出的圆孔中植入。一棵树就这样在流沙中生根发芽,成为阻截沙漠侵袭的绿色长城。花棒、梭梭、毛条在沙漠枪下艰难播种,在草方格里繁衍生长,一家人用心血培绿了万亩沙丘。
  说到治沙,老人一直神情激昂,可说到家庭,老人忽然黯然神伤。
  幼孙十四岁那年,突然病倒,王天昌率领全家正在前线奋力植树压沙,就想一个壮如牛犊的娃蛋,偶然生病没啥要紧。这一耽搁,竟是永别。孙子最后的心愿,是让爷爷背着他来到沙漠深处,嘱托爷爷把沙漠治得绿绿的后,才闭上了一双清澈的眼睛。
  一个人把一生丟进了沙漠,沙漠是他自豪的战场,拼杀过风沙的汉子,多少年岿然不动,可幼孙的罹世,永远是他心中最柔软的疼。一碰,就身躯颤抖,老泪纵横。
  多少心事被黄沙掩埋,多少悲伤被岁月风干,安葬了孩子,擦干眼泪,挺直身子,吼一曲治沙歌,扛一杆沙漠枪,王天昌父子悲壮掉头,义无反顾地又走进沙漠。这一进去,就是十八年。
  草长了,树绿了,可沙漠深处还焦黄着,老人停不下来,一辈子停不下来。他脱下布鞋,拎起来说:“瞧,我死了,就把这鞋留给儿子,叫他穿上,带着孙子,继续治沙。”
  回到住所,见到了那张贴在墙上的治沙歌:“家住长城乡,紧靠黄沙边,带领家人进沙滩,住进了沙窝漩;手拿‘沙漠枪’,老伴紧跟上,治住了沙坡头,后代们有盼头……”
  王天昌老人坐在条凳上,头颅高高扬起,眼望着茫茫无边的大漠,转轴拨弦,纵情吟唱。他弹的是凉州贤孝,这苍凉的声音,粗砺而豪迈,卷夹着十八年的雨雪风霜,自红水河上空响起,飘过腾格里沙漠,飘向凉州城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人,一杆枪,抗击沙漠。一首歌,一辈子,歌唱沙漠。
  归程,腾格里渐不可望,凉州城大雨如泼。这雨水,一如老人念孙时,那汹涌决堤的泪水,怎不叫人感慨肃穆呢?
  作者简介:秦不渝,原名王刚,甘肃省作协会员,武威市作协副秘书长,“凉州听雨楼”微信平台创始人。作品刊发《飞天》《长江文艺》《今古传奇》《甘肃日报》《華夏散文》《西凉文学》等报刊。
其他文献
闭上眼睛观世界,世界在心底,桃源自来,闭上眼睛观世界,心灵去参悟,喧嚣远去。用心灵去感悟,清欢是一缕春风,淡泊是一池碧水。  光阴从指尖划过,灵魂在岁月里逆行,所有的回忆都幻化成一帧帧相片在脑海浮现。睁开双目,依旧是繁杂世界。  闭上眼睛,浮云俱散,心灵却驰骋万里,仰望秦明月,回首汉时关。闭上眼睛,身心俱静,心灵穿越时空,漫步唐风间,沐浴宋雨里。  微闭双眸,世界刹那间无边无垠。天海相连,大海宛若
期刊
落雪的诗篇  当一场雪窒息了另一场  我就觉得亏欠  翻越秦岭  看见它苍龙一样的背脊  就觉得亏欠它好多好多的鳞片  行走在长满阔叶树的森林  就觉得亏欠它一个绚烂的小花园  当蜘蛛网把我的窗棂绷紧  我觉得我亏欠它一轮明月  每天可能都有新鲜的亏欠  我的祈祷很长很久  却依然黯淡  赶我的马去河边饮水  把我的豹子赶去喜玛拉雅山顶  我灵魂中的另一半  就去恒河吧  我是个身份各异的人  我
期刊
西行所见  朝圣的人,一次次把身体  重叠在自己的身影上  丈量,通向佛的距离  他们的前路上,鹰和白云  在不远处偶尔合影  经年的风尘,他们看起来  像一截截出土的陶器  藏袍上,沾着霜粒和冷月清辉  磨破的膝盖,能发现佛的踪迹  他们的嘴里,默默地念着:唵嘛呢叭咪吽……  佛,一直住在他们的心里  像梦,一直就住在梦里  走出大昭寺时,我默念着仓央嘉措的詩句:  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期刊
渴 望  斜倚一片剔透的草原  被草们快乐地簇拥  草香如掌声般阵阵袭来  蔑视卑微,草因而动人  蓝天忧伤地蓝着  白云入眠鹰啸高亢  牧歌伴炊烟  升起曼妙与悠扬  想念一个驰骋的身影  马蹄声就如约而至  远邀十五的月亮登场  思念端坐于耐心里  万缕月光就簇拥她到来  幸福的泪花点亮星光  任它沦落与酣畅  天籁歌声浸润着心窝  幸福时莫回头顾盼  否则,忧郁尾随而来  你会失守一份沉醉 
期刊
16年前,我83岁的三姑奶从福建回来,与她阔别多年的老家相见。在三姑奶22岁那年,她被人骗到福建嫁人成了家。那天,瘦小的三姑奶挣脱开晚辈搀扶,在老宅门前一头磕地,望着天空中一团团棉花似的白云,喃喃自语:“没变,没变……”后来我们才明白,三奶奶固执地认为,她离家那天天空的白云,与61年后见到的白云一模一样。  一到腊月,我老家寂静群山间的蜿蜒山道上,便有密集的人影晃动,那是从这个国家天南地北的人,结
期刊
菖 蒲  那天我的车胎被扎破了,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忽然想起电瓶车的车肚上,曾被人贴有一串电话号码,它是修车的人暗中留下的。顺着电话打过去,那头说:“你稍等一下,我马上就到。”  五分钟后,一辆小四轮车来到我的面前,问:“你要补胎吧?”  我一看,小车上坐着个残疾人,左腿的裤管空空荡荡,他只有一条右腿!他从四轮小车上艰难地挪下来,拿着一把钳子静静地看着我。我看了一眼他的小车,车上放着各式各样的修车
期刊
小区的爷爷们  华光小区的玫瑰花,呈现枯萎之色  但还是有许多就要发黄的绿叶  抓住了机遇。你看:张金柱二婚  王涛五婚……刘老爷子三婚,王处长三婚  四婚的刘科长刚刚与保姆登记  金行长已送走第三个老伴去了阴间  满目愁肠,似乎还物色着什么  他们都不是头曲,仿佛  双沟大曲、习水特曲,或百泉春  用二锅头、五粮液,浇筑了一座尖顶教堂  可能门外的知音,属于大美  如果春天不来,哪里会有冬天  
期刊
小野菊  小野菊的心里,秋风像经书  需要不停地翻动  山下的村庄。有人逝去  送葬的队伍,长过小野菊的小心思  在这段山坡,备好墓穴的  小野菊  她的高贵与仁慈  在一场秋风里,用晃动超度  白云太低了。它们要慢慢地抬高自己  从坡底上来  路途漫长。焦急的秋风  一遍遍,通过落叶铺就  一条黄金的道路  哎,小野菊,两颊的热泪  已经湿透了  一座深陷下去的房子  白霜的白  白霜在加重。枯
期刊
长长的驼队,拖着“叮铃叮铃”的铃响,又一次来到兰州歇了会脚,又一次穿過了那座刚刚兴建了十多年的黄河铁桥。驼队上带着的,有从不远处的青城镇购来的棉花、水烟,也有从陕西泾阳带来的泾阳茯茶,他们穿过榆中县的古镇甘草店,慢慢地走进了河西。——这是民国初年的一支驼队,他们从陕西西安出发,途径兰州,又一次踏上了那条遍布了历史印痕,充斥着风声、驼铃声的河西走廊。  而他们走过的那个古镇口甘草店,就在今天兰州市榆
期刊
一  一阵风,从印度洋,刮到了客栈大厅。二三十幅版画,在墙上,微微敲动。画中人,不论老幼,不论男女,皆阿拉伯后裔。  几百年前,一艘艘木船,在驳岸残缺的码头,排队入港。掌舵的船长,没有指南针,没有水文图,一路千万里,全凭抬眼看星,抬眼看日出日落。这儿是加勒,往南走几步,便抵赤道了。太阳烈得很,刚上古堡,脚还没挪呢,我肩头的皮肤,已脱了好几层。历史和现实,在暴晒中,模糊了界限。  古堡的城墙,六七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