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插图 点燃思维火花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965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插图在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比重也逐次增加,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妙用这些历史插图,点燃思维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推开学生的想象之门,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将达到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插图;思维智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93-02
  读史使人明智,全地球村的人都知道,但在学校的历史课堂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教师使尽浑身力气,绞尽脑汁,想方设法钻研教材,研究试卷结构与出题方向,抓考试重点,课堂上偶尔也蜻蜓点水式地讲讲历史故事,吊一吊学生的胃口。时间一久,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并不领情,开始无声的抗议——沉默,不合作。课堂一片孤寂,死气沉沉,只能听到教师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学生只顾埋头划重点,没有学习的乐趣,渐渐地沦为了学习的机器。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并不如教师预想的那样美好,正是吃力不讨好。目前许多学校的历史教学还在上演着同样的版本。如何改变这种让师生都纠结的课堂现象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调研,谈谈几点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借用路线图,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解读历史是为了解读今天,解读昨天正是为了解读现实,也是为探知未来寻找破解的密码。中学的历史教学与“应试”并不矛盾,新课程改革提倡学校教育既要注重学习过程,也要注重学习结果。我们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的“应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深入了解学生的考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学习动机,构建一个合理、多彩、高效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历史教学课堂,让师生在历史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开启思维大门,擦出智慧火花。当然,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不能太功利,总想把历史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中考准备,那是很难指望学生会对学习历史课程感兴趣。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既是中考升学的需要,也是终身需要的一种修养和技能,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吻合,即“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心理上认为学习历史是有趣的,是值得投入的事情。
  对于只有短暂生命的人类而言,历史就像一条长河,源远流长,色彩斑斓,多姿多彩,充满了神秘感。花季少年的90后中学生个性独立、张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喜欢冒险与探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能,体验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笔者在讲授《郑和下西洋》这个章节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导入新课时,抛出一个话题:“我们大家都观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那么,咱们中国的哪个海域古沉船最多?为什么?哪位同学知道呢?”听到这个新鲜话题,学生不再沉默,教室也不再寂静。“我看过,泰坦尼克号是豪华游轮,最后发生意外,沉到海底了。”“经典的爱情故事。”“东海古沉船最多,战争原因。”“南海古沉船最多,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当学生的思维大门一打开,五花八门的答案便随之而来。教师要及时对此做出适当的评价:“据科学家考证,南海的古沉船最多,至于‘为什么’有待于我们同学进一步的探究。”接下来,播放一个“南海一号古沉船打捞”的视频短片,指引学生开动脑筋,寻找历史的踪迹。成功打捞上来的“南海一号古沉船”被证明是宋代木质船,预估船载的东西价值连城,但依靠我们国家目前的科学技术仍然无法完全打开船舱。这个说辞让学生有点遗憾,却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纷纷猜测“南海一号”是否与郑和的船队有关联,与海盗的破坏有关系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解决问题的障碍,引导学生仔细查看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共同探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贸易盛况以及宋代其他官船和商船经过南海的状况,并把这些航线图与“南海一号打捞”指示图相比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还原古城图,推开学生的想象之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学校实践中一个最严重的缺点,就是教孩子的时候,主要是一个人的工作。”确实如此,在我们现实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头上有“中考”与“高考”的指挥棒压着,课堂上不敢轻易放权予学生,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权,疏于思考,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应付考试,很快就进入学习的高原期,觉得学习历史索然无味,更有甚者自动放弃学习的权利。
  其实,我们人类有一种天性,对于未知空间区域以及未知事物总想涉足,探个究竟,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历史之谜,总喜欢做种种猜想,幻想超越时空回到那个历史朝代进行考察,见证那个年代所发生事情的可能性,亲自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这种心理特性,诱导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情况进行想象,对教材节选的历史记载事件及史实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对比中外同一时代的历史发展概况,逐步学会以史为鉴,提高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不是让学生无中生有,随意捏造,而是要借助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媒介,以此为生成点,推动学生产生联想。“丝绸之路”名闻遐迩,学生在教师未讲解本章节之前,早就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听说了这个名词,甚至很熟悉。在这个资讯泛滥的年代,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讲出新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史实和事件做深入的思考,明辨是非。“楼兰古城”是早年“丝绸之路”必经之城,但在公元630年消亡,直到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教师可以结合近些年在沙漠地区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象,推断当时楼兰城市的大概风貌,并充分利用考古学家的挖掘发现,让学生描述古楼兰城的繁华,人口分布,地理位置与边贸等情况,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依据当时的建筑风格,让学生动手尝试制作“楼兰古城”还原图。
  还原了一个古城,等于还原了一部城市历史。学生在还原古城的过程,必须查阅许多相关历史资料,搜集当今有关古城的考古资料,还要展开想象,才能对当时古城的发展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这时可以顺藤摸瓜,指引学生学习古代的“丝绸之路”,学生更是兴致勃勃了。
  三、巧用肖像图,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无论是古代历史,还是近代历史,每个朝代都会涌现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引领当朝历史的发展。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各朝代的历史知识,历史教材也理所当然选用一些人物肖像图片作为插图,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各色人物都有,他们曾经在各自的岗位上有着突出的业绩,为历史做过贡献,都是当时历史的一张名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历史肖像图背后的历史内涵,并结合当时的历史事件与其他史实,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历史概念,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现行历史教材都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几个模块来编订的。教师可以将几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肖像图片或者比较有政绩的皇帝用多媒体同时展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说出历朝开国皇帝、他们颁布的政令、政治改革的力度、当时人民生存的状态、边贸情况等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样是唐朝的诗人,教师可利用不同诗人的肖像图片,让学生对着不同诗人背诵不同的诗歌,体会每位诗人所写诗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真知灼见出自于比较,学生在自主比较学习中容易产生再造想象,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自己的求异思维。
  历史插图在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比重也逐次增加,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妙用这些历史插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也爱学、乐学,愿意与教师共同分享这些历史插图背后的历史故事,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
摘要:面向财经类专业特点,分析了当前财经类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的不足,结合我校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与包括课堂教学、网络互助学习与实践训练在内的三维立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多层次课程体系;立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23-02  计算
本文建立了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体系。首先介绍了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体系的结构及皮肤性病学教学资源管理和评价制度的功能。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当前形势下,学校体育的内涵
目的探讨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率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IVF-ET105周期患者的年龄、病因和获卵数对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女性年龄是影响妊娠率的主要
从春秋时期的先贤孔子开始,中国人便开始了对"小康"的探索与追求.孔子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确诊脊柱转移瘤患者行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诊断结果,比
"才性"论是宋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才性"观虽在宋前已经展开,成为文论中的一个固定范畴,但政治之才性与文学之才性的观念仍然杂糅交错,宋代诗人及诗论家开始全面思索
制空权是现代战争的必争目标,具有超视距攻击能力的远程空空导弹是争夺制空权的有效武器。不管是红外导引头还是雷达导引头都无法满足如此远距离的作战要求,所以为了实现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