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对学习活动进行的回顾、考察、分析以及调整过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让学生学会反思,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再判断,从而抓住教学思维本质,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通过反思,完成所学知识的再发现,从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具有严谨的推理过程,通过一次学习活动很难把握知识的本质,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反思实现知识的再认识,重新构建学生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智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激发反思动机,优化思维过程
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讲授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很少有机会对知识进行反思,而反思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数学思维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氛围,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和动机,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反思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形成反思意識,优化学生思维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介绍余数的知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余数以及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等知识内容,教师可设计游戏活动——摆圆片:教师有11个圆片,现在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能将它们平均分成几组,有没有剩余的圆片呢?学生略做思考后,开始分组操作。有的小组将圆片分成2组,每组有5个圆片,会有1个剩余;有的小组将圆片也是分成2组,但每组有4个圆片,会有3个剩余;有的小组将圆片分成3组,每组有3个圆片,会有2个剩余;有的小组将圆片分成了5组,每组2个圆片,会剩余1个……操作后,教师让学生对摆圆片活动进行反思,不同组学生间交流、讨论后发现:分组之后剩余的部分即为余数,之所以称之为余数,是因为这部分圆片不能再进行分组处理。
就这样,教师通过摆圆片活动设计,让学生对余数等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指导反思方法,排除思维定式
在遇到近似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受之前所学知识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式,这样常常会妨碍问题的解决。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问题,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反思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打破学生固有的方式重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提高学生审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趣味思考题:超市推出活动,3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水,小明现在有10个空瓶子,请问他最多可以换多少瓶水喝?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目,学生之前已经有所接触,于是,马上投入做题当中:10÷3=3……1,也就是可以先换3瓶水来喝,然后利用喝完的空瓶3,可以再换1瓶水,这样最后剩2个空瓶,但2个空瓶不能继续换水了,所以,最后最多能换3+1=4瓶水。这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沿着学生的思路给出相关提示:假如说卖水的老板再借你一个空瓶呢?学生恍然大悟道:那就可以再换一瓶水,喝掉之后将空瓶还给老板。所以说最多能换3+1+1=5瓶水。解题到此,教师并没有止步,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3个空瓶可以置换1瓶水,相当于2个空瓶可以换1瓶水来喝,那么用原始的10个空瓶就可以置换5瓶水喝。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解题思维的奥妙。
案例中,在解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本质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解题思维的发展。
三、养成反思习惯,辨别分析错误
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记忆过程,需要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小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其表达方式也与成人有明显的区别,难免会出现各种形式的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发生的错误,养成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找出解题中的错误思维或是方法运用不正确之处,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警觉,分析错误原因,避免错误的重复发生。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几道题目:
14×3= 16×4= 20×2=
13×12= 11×102=
对于这些题目,学生略加思考后开始动笔计算。前面几道题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计算,只是最后一道题目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做出明确的判断,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做题思路,相互间交流、探讨,学生发现是因为中间的零才使计算出现了错误。这时,教师让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乘数有零的情况,什么时候必须乘以0,什么时候可以不用乘以0?学生认真思考,试着去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零位于乘数的末尾时可以省略相乘过程,但零如果位于乘数的中间,必须要相乘才可以。
案例中,在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提出批评,而是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之处,并对错误进行分析和总结,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四、提高反思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后,教师应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反思获得知识的合理性,并从中总结和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在反思中,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进行想象,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获得全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际考察作业:小组内自主选择测量方法,测量1千米实际长度。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进行测量。有的学生说,我是用数路灯的方法测量,两个路灯之间的长度为50米,从第一个路灯开始数,到第21根路灯结束,刚好是一千米。还有的学生说,我是用步测的方法进行的测量,但在学生出示步测结果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个学生测出的步数是不相同的,一个学生走了1000步,而另外的一个学生却走了2000步。为什么一样的距离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反思整个测量过程,发现测量时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测量的人。于是学生从测量者入手展开思考,两人的步伐大小不同,一位学生一步迈出1米,而另外一位学生一步是0.5米。就这样,学生通过反思找出了问题的实质。
案例中,在学生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引领学生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反思,尝试着找出不同之处,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产生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数学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通过反思,完成所学知识的再发现,从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具有严谨的推理过程,通过一次学习活动很难把握知识的本质,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反思实现知识的再认识,重新构建学生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智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激发反思动机,优化思维过程
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讲授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很少有机会对知识进行反思,而反思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数学思维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反思的氛围,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和动机,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反思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形成反思意識,优化学生思维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在介绍余数的知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什么是余数以及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等知识内容,教师可设计游戏活动——摆圆片:教师有11个圆片,现在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能将它们平均分成几组,有没有剩余的圆片呢?学生略做思考后,开始分组操作。有的小组将圆片分成2组,每组有5个圆片,会有1个剩余;有的小组将圆片也是分成2组,但每组有4个圆片,会有3个剩余;有的小组将圆片分成3组,每组有3个圆片,会有2个剩余;有的小组将圆片分成了5组,每组2个圆片,会剩余1个……操作后,教师让学生对摆圆片活动进行反思,不同组学生间交流、讨论后发现:分组之后剩余的部分即为余数,之所以称之为余数,是因为这部分圆片不能再进行分组处理。
就这样,教师通过摆圆片活动设计,让学生对余数等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指导反思方法,排除思维定式
在遇到近似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受之前所学知识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式,这样常常会妨碍问题的解决。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变换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问题,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反思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打破学生固有的方式重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提高学生审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趣味思考题:超市推出活动,3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水,小明现在有10个空瓶子,请问他最多可以换多少瓶水喝?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目,学生之前已经有所接触,于是,马上投入做题当中:10÷3=3……1,也就是可以先换3瓶水来喝,然后利用喝完的空瓶3,可以再换1瓶水,这样最后剩2个空瓶,但2个空瓶不能继续换水了,所以,最后最多能换3+1=4瓶水。这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沿着学生的思路给出相关提示:假如说卖水的老板再借你一个空瓶呢?学生恍然大悟道:那就可以再换一瓶水,喝掉之后将空瓶还给老板。所以说最多能换3+1+1=5瓶水。解题到此,教师并没有止步,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3个空瓶可以置换1瓶水,相当于2个空瓶可以换1瓶水来喝,那么用原始的10个空瓶就可以置换5瓶水喝。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解题思维的奥妙。
案例中,在解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本质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解题思维的发展。
三、养成反思习惯,辨别分析错误
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记忆过程,需要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小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其表达方式也与成人有明显的区别,难免会出现各种形式的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发生的错误,养成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让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找出解题中的错误思维或是方法运用不正确之处,引起学生思想上的警觉,分析错误原因,避免错误的重复发生。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几道题目:
14×3= 16×4= 20×2=
13×12= 11×102=
对于这些题目,学生略加思考后开始动笔计算。前面几道题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计算,只是最后一道题目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做出明确的判断,而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做题思路,相互间交流、探讨,学生发现是因为中间的零才使计算出现了错误。这时,教师让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乘数有零的情况,什么时候必须乘以0,什么时候可以不用乘以0?学生认真思考,试着去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零位于乘数的末尾时可以省略相乘过程,但零如果位于乘数的中间,必须要相乘才可以。
案例中,在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提出批评,而是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之处,并对错误进行分析和总结,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四、提高反思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后,教师应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反思获得知识的合理性,并从中总结和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在反思中,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进行想象,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获得全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际考察作业:小组内自主选择测量方法,测量1千米实际长度。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进行测量。有的学生说,我是用数路灯的方法测量,两个路灯之间的长度为50米,从第一个路灯开始数,到第21根路灯结束,刚好是一千米。还有的学生说,我是用步测的方法进行的测量,但在学生出示步测结果的时候,我们发现两个学生测出的步数是不相同的,一个学生走了1000步,而另外的一个学生却走了2000步。为什么一样的距离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反思整个测量过程,发现测量时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测量的人。于是学生从测量者入手展开思考,两人的步伐大小不同,一位学生一步迈出1米,而另外一位学生一步是0.5米。就这样,学生通过反思找出了问题的实质。
案例中,在学生出现不同答案时,教师引领学生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反思,尝试着找出不同之处,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让学生产生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