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也是第一个用国家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全民行动纲领。本文就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终身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仍是知识的竞争。美国管理教育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纵观人类历史,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出现数量到质量的突变时,新的知识会不断产生。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正是新的知识。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发展进程,人们已越来越感到:知识将成为日益增长的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及其生活质量提高的最根本的基础。这一趋势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将成为知识社会教育的定位点。那么,现实中如何才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呢?我们认为必须抓住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个有利时机,采取切终身教育的系列有力措施,才能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永久传承下去。
一、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身教育的条例或法规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我国已把“终身教育”列入《教育法》,但还没有具体的条例或法规,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方法等。
二、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
《意见》要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建议集中多学科力量,遴选从幼儿到成年、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建立健全中华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以经典教育为核心,国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长效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要探索不同阶段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熟读经典、感悟经典,不要将经典碎片化。
三、支持民间力量办传统文化教育“基金会”、“书院”
取消“基金会”申报要找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放开民间办学限制,鼓励民间开办“基金会”、“书院”。探索基金会办书院的模式。书院式教育有助于提高国人人文素养,回归教化人心、提升人格的本体功能。同时加强对“书院”教育的监管,制定相关管理条例,整治社会各类“书院”教育培训的乱象。
四、改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倡导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变“教”为“育”,以文化人,汲取“书院式”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以实践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学校、社会,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在对待父母、师长、同学的态度、言行上,加以应用、实践。不要采用知识灌输的方法,要不断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塑造灵魂、培育人格、启迪智慧的教学效果。
五、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融入开放的、丰富的社会教育之中
目前,我国由政府投资兴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共1万多所,许多校外教育机构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体验性的教育活动中,让青少年儿童在活动和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组织的走进古代钱币博物馆活动,除了带孩子们参观,还安排体验制作刀币,通过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古钱币的发展史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以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校外研学旅行活动,也成为很多地方进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点。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社会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机制,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协同与配合,形成“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和“无缝衔接”的传承发展综合育人体系,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贯通校内和校外的时空资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接融合、协同育人,传统文化的铸魂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发挥。
总之,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依靠终身教育是一种必然;从人性追求真、善、美需求角度来讲,终身教育也符合人的本性和需要。通过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仍是知识的竞争。美国管理教育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纵观人类历史,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出现数量到质量的突变时,新的知识会不断产生。人类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正是新的知识。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已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的发展进程,人们已越来越感到:知识将成为日益增长的生产要素,成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及其生活质量提高的最根本的基础。这一趋势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将成为知识社会教育的定位点。那么,现实中如何才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呢?我们认为必须抓住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个有利时机,采取切终身教育的系列有力措施,才能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永久传承下去。
一、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身教育的条例或法规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是人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我国已把“终身教育”列入《教育法》,但还没有具体的条例或法规,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方法等。
二、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
《意见》要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建议集中多学科力量,遴选从幼儿到成年、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建立健全中华传统文化终身教育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以经典教育为核心,国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长效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要探索不同阶段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熟读经典、感悟经典,不要将经典碎片化。
三、支持民间力量办传统文化教育“基金会”、“书院”
取消“基金会”申报要找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放开民间办学限制,鼓励民间开办“基金会”、“书院”。探索基金会办书院的模式。书院式教育有助于提高国人人文素养,回归教化人心、提升人格的本体功能。同时加强对“书院”教育的监管,制定相关管理条例,整治社会各类“书院”教育培训的乱象。
四、改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倡导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的教学方法,变“教”为“育”,以文化人,汲取“书院式”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以实践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学校、社会,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在对待父母、师长、同学的态度、言行上,加以应用、实践。不要采用知识灌输的方法,要不断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塑造灵魂、培育人格、启迪智慧的教学效果。
五、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融入开放的、丰富的社会教育之中
目前,我国由政府投资兴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共1万多所,许多校外教育机构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发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体验性的教育活动中,让青少年儿童在活动和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组织的走进古代钱币博物馆活动,除了带孩子们参观,还安排体验制作刀币,通过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古钱币的发展史和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以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校外研学旅行活动,也成为很多地方进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点。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社会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机制,大力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协同与配合,形成“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和“无缝衔接”的传承发展综合育人体系,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贯通校内和校外的时空资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接融合、协同育人,传统文化的铸魂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发挥。
总之,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依靠终身教育是一种必然;从人性追求真、善、美需求角度来讲,终身教育也符合人的本性和需要。通过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