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温家宝总理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文章以朴实的语言回忆了温总理24年前和耀邦同志在贵州考察调研时的整个过程,真实再现了耀邦同志当年带领中央机关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情景。读罢全文,让人起敬,让人感动,让人深思。
总理的文章中说“基层调研,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笔者认为,一些干部应当深刻领会这句话的深层意义,应当从总理的这篇文章中学会如何到基层调查研究,如何倾听群众呼声,如何掌握第一手材料。
学学“换乘面包车”。总理在文中提到“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前往贵州安顺。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耀邦同志既是中央首长,又年过七旬,到基层调研,依然保持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动。个别喜欢讲排场、讲面子的领导干部看到这里是否应该一阵脸红和不安。下基层的目的是为了察民情,解民忧,然而在个别领导干部眼里却成了显官威、摆阔气的途径,原因很简单,官本位思想使然。
学学“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耀邦同志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于调研和个别领导把调研的时间都用于吃饭,形成了鲜明对比。个别领导一到基层调研,前期准备工作不是收集当地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以备考察之用,而是在钻研当地的名胜古迹和古玩特产以备玩乐之需。倘若领导干部都能发扬这种“把吃饭的时间都用在调研上”的务实精神,那么下基层的调研会更加贴近真实,决策也会更加贴近民生、更加合理有效。
学学“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耀邦同志到贵州考察,入住的却是低矮破旧的招待所,让人不得不生敬意。然而当前的一种现象是:一方面,到基层调研的个别领导认为,当地接待安排的档次和规格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另一方面,个别被调研的地方认为,领导到地方调研是展示地方实力的机会,甚至是与领导拉关系、套近乎的机会。这两方面的思想作祟,直接导致了个别领导到基层调研住最好的宾馆,吃最好的餐馆,喝最好的酒馆的病态现象。
学学“不要和地方打招呼”。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见到群众最真实的生活状况,了解到群众最真实的感受,收集到群众最真实的诉求。一个字,调研的根本落脚点在于“真”。然而,现在个别地方的个别领导干部到地方调研却远远背离了这个落脚点。调研时间要求提前调配,调研内容要求提前准备,调研重点要求合理应对。总之,这一切的“提前”,都是为了体现一个思维,呈现一种现状:领导到地方调研一切顺利,地方工作总体良好,一切都好。可是,这种建立在“提前安排”下的调研,建立在“先打招呼”下的调研,意义何在,收获何有?这又和温总理在文中提到的“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相差多远?
总理在文章中讲到“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总理尚且如此,个别下基层讲形式不讲实际、重过程不重结果、喜欢提前招呼、不喜欢深入群众的领导干部在学习总理的文章后,面对基层调研,理应有所改变,不再懈怠。是到了改改怕下基层、怕见群众,或者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的时候了。
总理的文章中说“基层调研,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笔者认为,一些干部应当深刻领会这句话的深层意义,应当从总理的这篇文章中学会如何到基层调查研究,如何倾听群众呼声,如何掌握第一手材料。
学学“换乘面包车”。总理在文中提到“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前往贵州安顺。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耀邦同志既是中央首长,又年过七旬,到基层调研,依然保持共产党员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动。个别喜欢讲排场、讲面子的领导干部看到这里是否应该一阵脸红和不安。下基层的目的是为了察民情,解民忧,然而在个别领导干部眼里却成了显官威、摆阔气的途径,原因很简单,官本位思想使然。
学学“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耀邦同志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于调研和个别领导把调研的时间都用于吃饭,形成了鲜明对比。个别领导一到基层调研,前期准备工作不是收集当地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以备考察之用,而是在钻研当地的名胜古迹和古玩特产以备玩乐之需。倘若领导干部都能发扬这种“把吃饭的时间都用在调研上”的务实精神,那么下基层的调研会更加贴近真实,决策也会更加贴近民生、更加合理有效。
学学“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耀邦同志到贵州考察,入住的却是低矮破旧的招待所,让人不得不生敬意。然而当前的一种现象是:一方面,到基层调研的个别领导认为,当地接待安排的档次和规格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另一方面,个别被调研的地方认为,领导到地方调研是展示地方实力的机会,甚至是与领导拉关系、套近乎的机会。这两方面的思想作祟,直接导致了个别领导到基层调研住最好的宾馆,吃最好的餐馆,喝最好的酒馆的病态现象。
学学“不要和地方打招呼”。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见到群众最真实的生活状况,了解到群众最真实的感受,收集到群众最真实的诉求。一个字,调研的根本落脚点在于“真”。然而,现在个别地方的个别领导干部到地方调研却远远背离了这个落脚点。调研时间要求提前调配,调研内容要求提前准备,调研重点要求合理应对。总之,这一切的“提前”,都是为了体现一个思维,呈现一种现状:领导到地方调研一切顺利,地方工作总体良好,一切都好。可是,这种建立在“提前安排”下的调研,建立在“先打招呼”下的调研,意义何在,收获何有?这又和温总理在文中提到的“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相差多远?
总理在文章中讲到“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总理尚且如此,个别下基层讲形式不讲实际、重过程不重结果、喜欢提前招呼、不喜欢深入群众的领导干部在学习总理的文章后,面对基层调研,理应有所改变,不再懈怠。是到了改改怕下基层、怕见群众,或者走马观花、敷衍了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