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来主动学习知识,探索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合作学习 角色定位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应深刻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知识传授的权威人士,而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激励者,这样既可以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充分发挥认知的能动性,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与技能的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善于组织,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作为组织者的身份来驾驭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小组划分,设计好问题,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课堂为学堂,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走上讲台。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我先让学生大声朗诵课文,十分钟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让一名同学上讲台上赏析,其他同学倾听,然后进行品头论足,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起初我设计的出发点只是想了解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不仅掌握了诗歌的重点,而且还明确了欣赏的方法,更让人欣慰的是许多同学点评很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更多的愉悦和成功。
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合作内容的深度、外延都要心知肚明,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思维越走越远,甚至“离题万里”,这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上“正轨”,避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在讲授时我只是范读一下,给学生校对了字音,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围绕“雨”进行话题训练,有的学生说狂风暴雨,有的学生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有的学生说情深深雨蒙蒙,有的学生说春雨贵如油等等,学生总结出“雨”的含义,既有自然风雨、政治风雨,又有人生风雨。这样学生结合对苏轼的了解,自然感受到词中“风雨”的真正含义。在理解风雨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节课的设计重点在风雨的理解上,把握风雨的双关后,对本主题和作者的形象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问题的深入浅出,对于学生课堂能否有效地互动是很关键的。
三、学会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不能高高在上,不能用一个教师的眼光挑剔学生,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什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一个徜徉于语文这个美妙世界中的导游。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出和谐鲜活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用一颗欣赏的心情期待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以分为对教材的理解,是指对教材的研读、领会、分析,这需要通过学习去弄懂教材的内容,弄清教材的内涵,然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的认知。我在讲柳永词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重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坐在台下,适时调控点拨,师生合作,共同遨游到诗歌的海洋中。
四、课后合作,让学生在互助中探索新知
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可能有些问题不可能在课上都一一解决,如果教师把这些问题让小组在课下分工搜集整理,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再别康桥》时,根据教参的提示,这首诗应以作者离开康桥时的感情为线索,但很多学生有争议,认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离别诗,有的学生竟说是一首爱情诗。课堂上争论不体,所以把问题留在课下,让小组查阅有关徐志摩与康桥,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等,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信息,在合作探究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是否符合教参上的说法并不重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盛群力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N].外国教育资料,1992,(2)。
[3]刘启艳 论合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N].现代教育论丛,2000,(5)。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合作学习 角色定位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应深刻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知识传授的权威人士,而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激励者,这样既可以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充分发挥认知的能动性,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与技能的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善于组织,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作为组织者的身份来驾驭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小组划分,设计好问题,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课堂为学堂,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走上讲台。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我先让学生大声朗诵课文,十分钟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让一名同学上讲台上赏析,其他同学倾听,然后进行品头论足,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起初我设计的出发点只是想了解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不仅掌握了诗歌的重点,而且还明确了欣赏的方法,更让人欣慰的是许多同学点评很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更多的愉悦和成功。
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合作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合作内容的深度、外延都要心知肚明,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思维越走越远,甚至“离题万里”,这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上“正轨”,避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在讲授时我只是范读一下,给学生校对了字音,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相互交流。接着让学生围绕“雨”进行话题训练,有的学生说狂风暴雨,有的学生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有的学生说情深深雨蒙蒙,有的学生说春雨贵如油等等,学生总结出“雨”的含义,既有自然风雨、政治风雨,又有人生风雨。这样学生结合对苏轼的了解,自然感受到词中“风雨”的真正含义。在理解风雨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节课的设计重点在风雨的理解上,把握风雨的双关后,对本主题和作者的形象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问题的深入浅出,对于学生课堂能否有效地互动是很关键的。
三、学会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不能高高在上,不能用一个教师的眼光挑剔学生,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什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一个徜徉于语文这个美妙世界中的导游。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出和谐鲜活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用一颗欣赏的心情期待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以分为对教材的理解,是指对教材的研读、领会、分析,这需要通过学习去弄懂教材的内容,弄清教材的内涵,然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的认知。我在讲柳永词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重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坐在台下,适时调控点拨,师生合作,共同遨游到诗歌的海洋中。
四、课后合作,让学生在互助中探索新知
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可能有些问题不可能在课上都一一解决,如果教师把这些问题让小组在课下分工搜集整理,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讲《再别康桥》时,根据教参的提示,这首诗应以作者离开康桥时的感情为线索,但很多学生有争议,认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离别诗,有的学生竟说是一首爱情诗。课堂上争论不体,所以把问题留在课下,让小组查阅有关徐志摩与康桥,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等,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信息,在合作探究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是否符合教参上的说法并不重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盛群力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评述[N].外国教育资料,1992,(2)。
[3]刘启艳 论合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N].现代教育论丛,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