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旅行是多么自由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you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我一直一个人在旅行,足迹覆盖了大半个欧洲。但是第一次旅行,我却不是一个人。
  那时候刚到欧洲,语言不灵光、环境不熟悉,若是一个人出门,还是很担心的。说来也巧,一对好友夫妇来了邀请电话。邀请我共同去德国旅行,我犹豫再三。想到反正是冬天,不如一起去了,三个人一起,还能取取暖。
  朋友夫妻是很黏人的那种,当时我们认识了一年多,但是没有一起出游的经历。所以彼此还不算是特别深入的了解。我们玩的很开心,但是觉得不自由。比如他们不吃肉,而德国最火爆的食物就是吃肘子喝啤酒。可想而知,我们没有去成。相反,他们想喝汤,我陪着他俩走了几趟街找中餐馆,只为了一口汤。还有,在皇宫门口,我挺想进去看看的,可是朋友夫妻不是很想进去,我只好无奈地放弃。除了这些小不愉快外,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开心的。可是偏偏是这些小事情,让我觉得非常不自由。
  第一次旅行后,我堅定了从此一个人行走的意念。而从第二次之后,我也爱上了一个人行走。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我一个人去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冰岛、挪威、西班牙、瑞士,英国等,以及许多法国的小城市。



  每次旅行前,我都充满了期待。每次旅行回来,我都感慨万分。
  我一个人,背着包,没有任何束缚。我做喜欢做的事儿,与我喜欢的人交流。
  我曾因为贪恋比利时的啤酒,一个人坐在布鲁塞尔的酒吧里一杯一杯地品尝着不同的啤酒。最后导致我错过了回荷兰鹿特丹的火车。换了时间后发现自己上错车,被罚款十几欧后,迷迷糊糊下车。被一位高大的金发碧眼帅哥黏了一路,前半程的路程用英语交流,最后神奇地发现他居然是来自法国,并且和我读书的城市是一个大区的。激动万分后居然忘记互留电话。这也是我每次提起都痛心的一段经历,你们知道他有多帅么啊啊啊啊啊!!!
  我曾一个人走在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被一群当地的无赖搭讪,当时差点吓尿了好不,还好那些小无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无赖,只是语言上调戏你一下而已。毕竟一个亚洲女孩一个人逛着红灯区,会吸引到不少路人的目光。
  我曾一个人背着包旅行,遇见了一个到处乞讨的疯子。他走到我面前的時候示意要2欧,我耸耸肩没理他。他便开始大骂起来,然后遇见了友好的外国大叔帮我解围,冲疯子用当地语言大喊几句(大叔也好帅,只是语言不通……)。
  曾经在鹿特丹的青旅遇见了两个荷兰当地妹子,随便聊了几句后她们提议晚上一起去跳舞。我双手双脚赞成,于是跟着两个陌生人游荡在鹿特丹的舞厅里,一晚上走了好几个场,最后玩得太high,导致第二天在青旅睡了一天……最后与两个妹子交换了联系方式,回法国后妹子们还一直邀请我再去荷兰。只是我最后也没有再去,她们也没有来法国。
  还记得一次,一个人背着包。在挪威徒步,全程大概25公里左右。全程,都是我一个人!一个人!!人家明明告诉我那条路有很多人走的好不好,可我走了几个小时,都没有看到过其他人。都是开车的、骑自行车的从我旁边嗖嗖嗖地过去。好吧,那我就自己走吧,沿途的风景很美,纯天然无污染,一边走一边聆听自己的呼吸声,感觉自己都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于是我顺便总结了一下自己的生活,静静地思考。也是那时候起,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一个人去感受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的心声。
  当然,一个人走的时候,你还可以遇见很多不同的人、有趣的人。和不同的人聊天,了解不同的文化。这一路下来,在青旅、饭店认识了很多中国人,彼此携伴走一段路,或者聊一聊你自己的小秘密,反正过后彼此不再有交集。
  现在回国一年半了,偶尔还是很想念在欧洲的日子。或者说是怀念那种自由。
其他文献
前情提要:  1.爆破犯作案前总会通知警方。  第一题:  济南 石晓龙  爆破犯根本就没想炸天机阁,扬言要炸天机阁,只是虚晃一枪。爆破犯通过每次埋放炸弹后通知警方的举动,让警方对他的声明深信不疑。再加上天机阁的重要性,使得警方把所有拆弹专家都调去了天机阁。这样,无论爆破犯的真实目标是哪,他都可以从容安排了,因为根本没有多余的拆弹专家能够赶来了。  台儿庄 张星灵  这里爆破犯的目的是最关键的。他
期刊
我姐刚结婚的时候和老公吵了一大架,原因很简单。他们计划家庭出游,要去的人有我姐姐,我姐夫,我姐夫的弟弟兩口子,还有公公婆婆。在出游一周前,我姐姐就问到底去哪里。我姐夫说,不知道啊,让我弟弟他们决定就好了。我姐说也行吧。一直到当天,要出门的当天才告诉她,要去崇明(上海附近)。我姐姐想说,崇明,我上学的时候去过200遍 ,根本不想去。我姐夫第一次劝说,算了,太远的话,老人也不方便。我姐想,行吧,就当是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头一件就是柴。柴禾与粮食一样,是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近来,常见报刊上写“柴禾”为“柴火”,谬也。禾,方音读huo,柴禾,是做饭和生火取暖所用树木、柴草的统称,因用以烧火,故错为柴火。  “是穷还是阔,先看柴禾垛”,柴禾的多少和柴垛的大小往往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与否的重要标志。房前屋后,家家堆着柴禾垛。麦秸、高粱秸、蜀黍秸、豆秸,凡能烧火的物件,都收拢在一起,
期刊
刚出家不久,我的师父悟公上人就叮嘱我:要常常给家里写信,不要忘记父母,要劝他们吃素。佛教界有很多高僧大德把父母带在身边。像一代高僧明旸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父母在的时候带在身边,父母去世后牌位用布包着仍带在身边,走到哪里挂单就把牌位供到哪儿。更不要说地藏菩萨了,他想尽一切办法累世为父母超度。  我妈妈去世了。我梦到她特别希望我们兄弟能吃个团圆饭,最好是火锅。我想,妈妈怎会要求我们吃火锅呢?她还
期刊
新年的一月,在农历却是岁末,这是公历与农历之别。  公历基本属于太阳历,农历则为阴阳合历。但公历的设置却也不是最严格的按照太阳轨迹制定的,其间也夹杂了宗教、人文的因素,来源于西方文明,主要是和基督教文化有关。如果要严格按照太阳轨迹历法,采太阳历,没有藏,就没有来年的生。姑娘的冬天依然露胳膊露腿,遭自己的罪,养别人的眼,实在  是不划算的事儿。元旦应当在12月22日,或21日,也就是冬至日,那是太阳
期刊
小时候每年春天,都会有卖小鸡的外地人到村里来,用车子驮着两大篓子小鸡,边走边吆喝,“小—鸡—啵,卖—小—鸡”。他们用苇编的短草席竖起来,折成螺旋状或花瓣状的几折,每个空里放上几十只小鸡仔,小鸡们你拥我挤、嘁嘁喳喳、探头探脑地张望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有来买鸡的,拿着箱子或者带着篓子,挑挑拣拣地陆续把小鸡抓走了。小鸡小的时候不好分性别,卖鸡的会信誓旦旦地说他给挑的全是母鸡,可等养大了一看,一大半都扎出了
期刊
昨天,看到一组数据,讲真,当时我就震惊了: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组数据来自一个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演讲者是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这组数据是这位教授调查的结果。
期刊
在上海见到一个“下了海”的文化人。几个还在岗位上的文化人坐在他所经营的饭店里,享受他所提供的精美菜肴,大谈文化的失落。最失落的,竟是老板。他苦着脸,指责自己越陷越深,离原有的文化理想越来越远;金钱,使人腐败。  他的忧郁与自责使我想起大陆传媒上对商品经济所带来的贪婪风气的种种批判。文人从商,以“下海”称之,就像从前人说良家妇女“下海”伴酒一样,是斯文扫地,是自甘堕落。  我向来理解不受约束的权力使
期刊
当年我从沙漠大学城的大学里毕业,遇到经济萧条,只好换个地方继续读书。这么说起来读书好像也有逼良为娼之嫌,其实能抓住青春的尾巴赖在校园里,如果不考虑养家糊口事业前途之类的压力,还是件挺奢侈的美事。更何况,从美西的沙漠换到四季分明的东岸,春有百花秋有红叶,校园和校园所在的小城,的确都很美。最重要的是,小小的被中国留学生戏称为“德庄”的城市,居然有两家中国超市。一家大一点,离学校比较远,叫做大亚洲,一家
期刊
余光记不起这是第几次绝望到投降的境地:每天就着葱油饼的味道挤地铁上班,在暗无天日的写字楼里跟电脑度过整个早晨,火速塞一份一个小时后就会忘记是什么味儿的午餐,最后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只有煮方便面的力气。显然,这样的生活节奏已经让他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了。买不起学区房导致的不敢孕、不愿育,也让他和媳妇儿有苦难言。他们问诊无门,每每谈起未来,就想要回老家。  老家多好。  哥们老一,住在父母送的120平方米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