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巍巍戴云山,充满着神秘;悠悠浐溪水,流淌着欢快。山水相连处,树木掩映中,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若隐若现。这里,教师惬意地享受着教育的阳光;这里,学生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雨露。为什么一所名不见经传、刚刚诞生四年多的学校,师生的脸上挂着自信、阳光的笑容,学校先后被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特色学校”、省教育厅评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这得益于尚思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秉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办学理念的践行。
一、文化理念——撒下一颗种子
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总面积2232平方千米的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早在宋元时代,德化瓷器就成为泉州“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1988年“德化屈斗宫窑址”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德化县又荣获“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瓷城的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着古韵“瓷香”。东边有演绎着祭祀文化的祖龙宫、屈斗宫古窑址以及当代国际陶瓷艺术中心“月记窑”;西边有号称德化陶瓷产品“大观园”的陶瓷街;南边有矗立着巨型瓷雕“渡海观音”的瓷都广场;北边有德化陶瓷博物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及全长4.7千米的陶瓷文化景观长廊等。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说,“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母乳’,从小吃‘母乳’,公民才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和亲情,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才会更加热爱祖国”。千年不熄的窑火孕育着浓厚的文化因子。一所学校理应寻求一种地方文化渊源作为文化发展的依托。否则,这就使得学校在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乡土资源来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方面出现了割裂和断层。
闽南人历来就有“爱拼才会赢”的禀性,“崇文尚德、包容善化、传承创新、敢拼敢赢”的德化精神更应成为推动瓷都教育工作者传承、创新的动力之源。反之,就如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感叹:时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之困,德化陶瓷技艺也不例外。只有对陶瓷技艺的传承,文化内涵的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
校园文化产生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也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校园文化离开了地域文化,就没有其生存的土壤,就会失去个性。
为此,尚思小学立足瓷都,以“弘扬陶瓷文化,培养瓷都接班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知瓷”“学瓷”“会瓷”“爱瓷”为着力点,让学生在“以瓷塑德”、“以瓷促智”、“以瓷健体”、“以瓷孕美”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全力打造陶艺品牌,彰显特色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二、校本课程——打开一扇窗户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质就是培植校园文化特色的土壤,也是突破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难点。
为了传承陶瓷文化,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尚思小学开辟了陶艺课程,并确定为办学特色项目。具体而言,一是筹建了800多平方米的陶吧。内设手拉坯、彩绘、泥塑、电窑烧成、作品展示五个区域;设计德化名片、陶瓷历史、名家名瓷、生产流程、陶艺技巧五个宣传专栏。二是开发“陶艺”教材。出版贯穿德化陶瓷历史、陶瓷知识、陶瓷技法、名家名瓷等内容的《陶艺》校本教材,为开设“陶艺”校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纳入课程管理。从一年级开始,每周上一节陶艺课,让每一位学生从小接受陶瓷文化的熏陶。四是邀请名师献艺。学校还经常邀请校外知名陶瓷艺人进课堂讲课,现场传授陶艺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认识陶艺,是美的化身,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作品无不蕴含着美的元素,透露出美的情趣,欣赏陶艺作品可以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课程学习和体验中,学生不但学习了一些简单的陶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雕塑技能,还在创作中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净化了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品格,润泽了生命。
三、多元活动——激活一江春水
学校的精神活动家园是学生心灵的阳光驿站。阳光足不足,要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1.参观学习增感受。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实地考察——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屈斗宫古窑址,进瓷厂参观学习,拜访瓷雕泰斗邱双炯先生,欣赏陶瓷瑰宝,等等。这样,从中感受到家乡陶瓷制作的悠久历史,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烧制陶瓷的方法,欣赏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认识其代表人物。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了解了一代宗师何朝宗作品的特点: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不施彩色,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质地美而独擅瓷坛;知道了清末民初以捏瓷梅花见长的艺术大师苏学金、民国时期以五百罗汉瓷雕大群像传世的许友义、当代许多杰出的瓷雕工艺大师:许兴泰、苏清河、邱双炯和一批瓷坛新秀。在陶瓷厂,了解泥土成份——瓷土加工——瓷器成型——成品加工——瓷器包装。通过参观,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到陶瓷的独特魅力。
2.搭建平台促提升。一是学校立足实际,每年举办一届校园陶艺节,每届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突破。如,2013年举办了以“快乐陶瓷,幸福成长”为主题的第三届校园陶艺节,开展了“百人比设计、共追陶瓷梦”、“百人比手印、同育文明心”、“百人比拉坯、旋转见神奇”、“百人比泥塑、指尖展瓷艺、”“百人比彩绘、七彩画未来”、“百人比心愿、从小树理想”、“百人比习作、笔抒陶瓷情”、“百人进瓷厂、拜访传承人”、“百人陶瓷操、舞动瓷风采”、“百人亲子赛、窑火代代传”、“十个百”活动,千人尽显身手”传承陶瓷文化。还让学生在“说瓷史”、“唱瓷歌”、“跳瓷舞”、“诵瓷诗”、“摄瓷影”、“编瓷报”、“吹瓷笛”、“评瓷星”活动中,怡情、养性、促智、长艺、塑德。二是参加大型陶艺展示活动。如,2012年11月10日,组织了800名学生参加泉州市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十大项目之一的“快乐陶瓷”活动。学生的现场陶艺作品,让参观者啧啧赞叹。三是组织每届毕业生参加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陶瓷心愿作品制作活动。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学习技能,展现风采,大大地提高了陶艺的教育质量。 3.作品展示提兴趣。一方面是让优秀的陶艺作品在陶吧的展示区展示:《妈妈,别忘了我叫钓鱼岛》——由一个孩子和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妈妈构成的泥塑作品,表达了孩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小鸟的家》——鸟爸爸、鸟妈妈和小鸟偎依在一起的情景,传递出和和睦睦、幸福快乐的家的温暖;《雅安,加油》——两双手上下交叉、紧握成“井”,道出了孩子心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大爱之心;“20年后的我”、“神舟二十号”等作品则传达出孩子的远大理想……一尊尊小瓷塑寄寓着自己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心愿。另一方面是窑烧较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在教学楼的显眼位置展览,激励着更多的学生期待在展柜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每一届毕业班学生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心愿作品则在陶吧展示墙永久性展览,等等。
4.总结宣传拓影响。学校自2010年创办、实施陶艺特色教育四年多来,取得了累累硕果。学生创作的陶瓷作品有40多件在各级大赛中获奖;120多件作品烧制成瓷器,在陶瓷街“德化尚思小学学生陶瓷作品专卖柜”销售;1300多名学生获得了少先队大队部自设的特色章——陶瓷章。陶艺特色教育也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11家报刊进行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等进行采访报道;记者专程前往学校录制了陶瓷特色活动专题节目,在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人民网、新华网等16家网站进行转载。学校还先后承担了市美术研训会、省高中高级职称美术教师高级研修陶艺教学研讨会、全国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研究课题开题会。如,2012年4月2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侯令先生莅临我校参观指导,欣然题词:“传承陶瓷文化,涵养人文精神。”2013年4月16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千人显身手,传承瓷文化》文章,图文并茂,报道了学校举办第二届陶艺节活动,盛赞“这既展现了陶艺校本课程的特色,又传承了当地国家非遗文化的技艺”。2014年4月14日和16日,《福建日报》分别刊发了学校第三届陶艺节图片新闻,宣传报道学校“陶艺”办学特色,展现了学生吹奏瓷笛、跳青花瓷舞的精彩瞬间。
学生在一系列陶艺活动中,给自己提供了一块释怀自我的绿洲,给校园学习生活增添了一份惬意、一份愉悦、一份美感。活动小天地,教育大舞台。尚思学子在这个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舞台上,正演绎着人文的情怀、生命的精彩。
四、教育时空——撑起一片蓝天
1.学科整合。学校将陶艺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陶瓷文化,体验陶艺乐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摄影课中进瓷厂,拍摄陶瓷生产流程,展现美丽瓷都的风景;在美术课中设计造型,彩绘瓷器,描绘心中的陶瓷梦想;在书法课中在素瓷上刻字,既体验篆刻之艰难,又体验艺术之魅力;在作文课中挖掘陶瓷题材,把学瓷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倾注于笔端,富有真情实感;在音乐课中唱《瓷国名珠》、《陶瓷之梦》、《放飞梦想的摇篮》等,陶冶爱瓷爱乡的情操……这样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感受,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陶瓷文化,掌握了一些陶艺技能。
2.文化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普贤”楼一至五楼的东西楼梯转角设计文化用语,以“尚思”为主线,围绕“尚行”、“尚学”、“尚思”、“尚进”的校风,用陶瓷大师的代表作品为背景,把校园文化和陶瓷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学校也充分利用楼层的屋顶大梁、走廊墙壁建设了五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二楼的陶艺长廊就是其中之一,从而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还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自创了“快乐陶瓷”广播体操,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学生每天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采矿”、“炼泥”、“雕塑”、“制模”、“注浆”、“修坯”、“彩绘”、“烧窑”、“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
3.学用结合。每当一年一度的寒、暑假到来的时候,家长们还带着子女去瓷厂,进行陶瓷制作。这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们陶艺技能的提升,还让他们体验到做工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方充满泥土气息的空间里,孩子们体验玩泥的乐趣,锤炼自己的身手,感受陶瓷文化的心灵浸润,传承千年窑火的瓷都文明。
特色的课程,让校园充满芳香;多元的活动,让学生张扬个性;文化的追寻,让师生激情荡漾……陶艺,让校园文化更接地气。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县尚思小学)
一、文化理念——撒下一颗种子
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总面积2232平方千米的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早在宋元时代,德化瓷器就成为泉州“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1988年“德化屈斗宫窑址”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德化县又荣获“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瓷城的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着古韵“瓷香”。东边有演绎着祭祀文化的祖龙宫、屈斗宫古窑址以及当代国际陶瓷艺术中心“月记窑”;西边有号称德化陶瓷产品“大观园”的陶瓷街;南边有矗立着巨型瓷雕“渡海观音”的瓷都广场;北边有德化陶瓷博物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及全长4.7千米的陶瓷文化景观长廊等。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说,“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母乳’,从小吃‘母乳’,公民才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和亲情,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才会更加热爱祖国”。千年不熄的窑火孕育着浓厚的文化因子。一所学校理应寻求一种地方文化渊源作为文化发展的依托。否则,这就使得学校在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乡土资源来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方面出现了割裂和断层。
闽南人历来就有“爱拼才会赢”的禀性,“崇文尚德、包容善化、传承创新、敢拼敢赢”的德化精神更应成为推动瓷都教育工作者传承、创新的动力之源。反之,就如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感叹:时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之困,德化陶瓷技艺也不例外。只有对陶瓷技艺的传承,文化内涵的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
校园文化产生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也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校园文化离开了地域文化,就没有其生存的土壤,就会失去个性。
为此,尚思小学立足瓷都,以“弘扬陶瓷文化,培养瓷都接班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知瓷”“学瓷”“会瓷”“爱瓷”为着力点,让学生在“以瓷塑德”、“以瓷促智”、“以瓷健体”、“以瓷孕美”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全力打造陶艺品牌,彰显特色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二、校本课程——打开一扇窗户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质就是培植校园文化特色的土壤,也是突破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难点。
为了传承陶瓷文化,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尚思小学开辟了陶艺课程,并确定为办学特色项目。具体而言,一是筹建了800多平方米的陶吧。内设手拉坯、彩绘、泥塑、电窑烧成、作品展示五个区域;设计德化名片、陶瓷历史、名家名瓷、生产流程、陶艺技巧五个宣传专栏。二是开发“陶艺”教材。出版贯穿德化陶瓷历史、陶瓷知识、陶瓷技法、名家名瓷等内容的《陶艺》校本教材,为开设“陶艺”校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纳入课程管理。从一年级开始,每周上一节陶艺课,让每一位学生从小接受陶瓷文化的熏陶。四是邀请名师献艺。学校还经常邀请校外知名陶瓷艺人进课堂讲课,现场传授陶艺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认识陶艺,是美的化身,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作品无不蕴含着美的元素,透露出美的情趣,欣赏陶艺作品可以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课程学习和体验中,学生不但学习了一些简单的陶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雕塑技能,还在创作中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净化了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品格,润泽了生命。
三、多元活动——激活一江春水
学校的精神活动家园是学生心灵的阳光驿站。阳光足不足,要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1.参观学习增感受。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实地考察——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屈斗宫古窑址,进瓷厂参观学习,拜访瓷雕泰斗邱双炯先生,欣赏陶瓷瑰宝,等等。这样,从中感受到家乡陶瓷制作的悠久历史,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烧制陶瓷的方法,欣赏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认识其代表人物。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了解了一代宗师何朝宗作品的特点: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不施彩色,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质地美而独擅瓷坛;知道了清末民初以捏瓷梅花见长的艺术大师苏学金、民国时期以五百罗汉瓷雕大群像传世的许友义、当代许多杰出的瓷雕工艺大师:许兴泰、苏清河、邱双炯和一批瓷坛新秀。在陶瓷厂,了解泥土成份——瓷土加工——瓷器成型——成品加工——瓷器包装。通过参观,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到陶瓷的独特魅力。
2.搭建平台促提升。一是学校立足实际,每年举办一届校园陶艺节,每届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突破。如,2013年举办了以“快乐陶瓷,幸福成长”为主题的第三届校园陶艺节,开展了“百人比设计、共追陶瓷梦”、“百人比手印、同育文明心”、“百人比拉坯、旋转见神奇”、“百人比泥塑、指尖展瓷艺、”“百人比彩绘、七彩画未来”、“百人比心愿、从小树理想”、“百人比习作、笔抒陶瓷情”、“百人进瓷厂、拜访传承人”、“百人陶瓷操、舞动瓷风采”、“百人亲子赛、窑火代代传”、“十个百”活动,千人尽显身手”传承陶瓷文化。还让学生在“说瓷史”、“唱瓷歌”、“跳瓷舞”、“诵瓷诗”、“摄瓷影”、“编瓷报”、“吹瓷笛”、“评瓷星”活动中,怡情、养性、促智、长艺、塑德。二是参加大型陶艺展示活动。如,2012年11月10日,组织了800名学生参加泉州市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十大项目之一的“快乐陶瓷”活动。学生的现场陶艺作品,让参观者啧啧赞叹。三是组织每届毕业生参加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陶瓷心愿作品制作活动。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学习技能,展现风采,大大地提高了陶艺的教育质量。 3.作品展示提兴趣。一方面是让优秀的陶艺作品在陶吧的展示区展示:《妈妈,别忘了我叫钓鱼岛》——由一个孩子和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妈妈构成的泥塑作品,表达了孩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小鸟的家》——鸟爸爸、鸟妈妈和小鸟偎依在一起的情景,传递出和和睦睦、幸福快乐的家的温暖;《雅安,加油》——两双手上下交叉、紧握成“井”,道出了孩子心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大爱之心;“20年后的我”、“神舟二十号”等作品则传达出孩子的远大理想……一尊尊小瓷塑寄寓着自己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心愿。另一方面是窑烧较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在教学楼的显眼位置展览,激励着更多的学生期待在展柜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每一届毕业班学生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心愿作品则在陶吧展示墙永久性展览,等等。
4.总结宣传拓影响。学校自2010年创办、实施陶艺特色教育四年多来,取得了累累硕果。学生创作的陶瓷作品有40多件在各级大赛中获奖;120多件作品烧制成瓷器,在陶瓷街“德化尚思小学学生陶瓷作品专卖柜”销售;1300多名学生获得了少先队大队部自设的特色章——陶瓷章。陶艺特色教育也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11家报刊进行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等进行采访报道;记者专程前往学校录制了陶瓷特色活动专题节目,在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人民网、新华网等16家网站进行转载。学校还先后承担了市美术研训会、省高中高级职称美术教师高级研修陶艺教学研讨会、全国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研究课题开题会。如,2012年4月2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侯令先生莅临我校参观指导,欣然题词:“传承陶瓷文化,涵养人文精神。”2013年4月16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千人显身手,传承瓷文化》文章,图文并茂,报道了学校举办第二届陶艺节活动,盛赞“这既展现了陶艺校本课程的特色,又传承了当地国家非遗文化的技艺”。2014年4月14日和16日,《福建日报》分别刊发了学校第三届陶艺节图片新闻,宣传报道学校“陶艺”办学特色,展现了学生吹奏瓷笛、跳青花瓷舞的精彩瞬间。
学生在一系列陶艺活动中,给自己提供了一块释怀自我的绿洲,给校园学习生活增添了一份惬意、一份愉悦、一份美感。活动小天地,教育大舞台。尚思学子在这个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舞台上,正演绎着人文的情怀、生命的精彩。
四、教育时空——撑起一片蓝天
1.学科整合。学校将陶艺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陶瓷文化,体验陶艺乐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摄影课中进瓷厂,拍摄陶瓷生产流程,展现美丽瓷都的风景;在美术课中设计造型,彩绘瓷器,描绘心中的陶瓷梦想;在书法课中在素瓷上刻字,既体验篆刻之艰难,又体验艺术之魅力;在作文课中挖掘陶瓷题材,把学瓷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倾注于笔端,富有真情实感;在音乐课中唱《瓷国名珠》、《陶瓷之梦》、《放飞梦想的摇篮》等,陶冶爱瓷爱乡的情操……这样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感受,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陶瓷文化,掌握了一些陶艺技能。
2.文化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普贤”楼一至五楼的东西楼梯转角设计文化用语,以“尚思”为主线,围绕“尚行”、“尚学”、“尚思”、“尚进”的校风,用陶瓷大师的代表作品为背景,把校园文化和陶瓷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学校也充分利用楼层的屋顶大梁、走廊墙壁建设了五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二楼的陶艺长廊就是其中之一,从而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还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自创了“快乐陶瓷”广播体操,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学生每天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采矿”、“炼泥”、“雕塑”、“制模”、“注浆”、“修坯”、“彩绘”、“烧窑”、“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
3.学用结合。每当一年一度的寒、暑假到来的时候,家长们还带着子女去瓷厂,进行陶瓷制作。这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们陶艺技能的提升,还让他们体验到做工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方充满泥土气息的空间里,孩子们体验玩泥的乐趣,锤炼自己的身手,感受陶瓷文化的心灵浸润,传承千年窑火的瓷都文明。
特色的课程,让校园充满芳香;多元的活动,让学生张扬个性;文化的追寻,让师生激情荡漾……陶艺,让校园文化更接地气。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县尚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