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m_j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息息相关。针对本地的经济需求,地方高校对于英语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要有的放矢,以培养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担负起为区域经济出谋划策的重要使命。只有教育教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才能达到和谐共赢的效果。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区域性;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2-0100-02
  一、外语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对各类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外语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外语人才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数量上需求增大,在质量和层次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的招聘过程中,英语水平较高的毕业生凤毛麟角。我国教育界和外语界就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英语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我国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单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转变”。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外语人才,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大大提升对外语的应用。
  (一)外语人才培养概念以及培养模式
  对于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解,有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模式,“国际通用性”人才、“特色外语”人才、“定单式”英语人才和“应用性”英语人才等等。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应该对“应用型”外语人才进行着重培养。
  当前,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设计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运用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复合专业模式。这种模式涵盖多种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可以提升外语基础水平。(2)专业方向模式。为培养专业外语精英人才所设计,但是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追求专业知识的同时缺失了其他领域的学术素养。(3)双外语型。主修语种加辅修语种。
  (二)外语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英语水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高校外语专业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更好地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外语人才的培养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促进作用。
  1.促进当地的对外交往
  对外国的文化和商业规则以及贸易习惯的了解是需要通过外语专业的人才与国际友人进行良好沟通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的。在某种程度上,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该地贸易业务的顺利进行,使引进外资增大。另一方面,通过外语人才的语言优势,可以加强对外交往,使彼此的沟通没有障碍。
  2.可以带动地方经济、技术发展
  市场通过外语教育向国外输送外语人才,大大促进了对外交流,使市场更加多元化,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更加有益,使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得以提高。
  3.服务于当地的外事活动
  在地方与企业发生贸易往来的同时,企业会在当地举行大型的国际活动,此时,专业的外语人才提供外事接待和翻译服务会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使大量外商不断涌入,带动地方经济效益的发展。
  4.促进当地的国际化进程
  外语专业人才的发展优势,是针对国际和社会的需要,用普遍接受的方式精心策划,将世界推介到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让世界认识和了解地方,也让地方人民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当地的国际化进程。
  二、开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可用,才是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结合了区域特色产业的人才。
  (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对外宣传外语人才
  由于我国土地資源辽阔,使得外国友人对我国的了解不够深入,一些旅游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宣传。在地方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要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策划、精心组织,大力向世界宣传推介,让更多境外人士能够熟悉并热爱我们这一方土地,并能在我们的土地上发现经济开发的重点。为此,我们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熟练掌握外语,并且对国际惯例十分了解,同时具有很强策划能力的对外宣传人才。同时,对本地的经济水平,资源开发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在与外商进行交涉时,能够流利的表达,应对各种问题,使外商取得对当地发展的信心,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本文以陕西省为例。由于历史的原因,作为多朝古都,陕西省西安市闻名海内外,旅游资源丰富,所以,为我国陕西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此外,除政府的支持外,还要感激外语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二)根据地方旅游管理知识培养外语人才
  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地方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也有赖于旅游业的支持。要建设国际旅游区域以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旅游管理和规划方面与国际接轨,通过对旅游地的宣传,吸引广大的外国游客,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在发展旅游业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学习他们在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地方区域的旅游管理水平。因此,在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侧重点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其对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例如,陕西省是旅游大省,尤其是古都西安市,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心,结合长远发展的宗旨合理建设旅游城市,首先要对旅游管理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三)培养具有熟练地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
  当一座城市的地方优势越来越突出时,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活动来此举办。此时,具有熟练外语能力的人才便被社会广泛需求。外语人才是国际性活动的核心,不仅是外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的纽带,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使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另外,大型的酒店、医院等公共场所会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旅客,因此对熟练掌握双语技能的人才需求非常大。
  (四)对高级口笔译人才的培养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高层次的商业会议越来越多,对高层次的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另外,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也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笔译人才。因此,对高级口笔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五)培养高质量、综合能力强的外语教学人才
  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外语的教学要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旅游管理学、法学等,与外语学相关的学科进行共同教学,才能满足外语教育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使高素质人才培养得以持续发展。因此,外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综合能力强的教育人才,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们普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
  (六)以地方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在高等院校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按照国家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以培养学生高等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外语教学和外语口语的水平。其次,按人才培养的规格分类,突出岗位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地方性。再次,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大且要求高,必须通过必要的措施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最后,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延展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变动性。
  (七)创造良好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环境
  通过采取灵活的政策使教育体制更加完善。推行和完善“双学位”以及与国外联合培养的制度,鼓励学生们跨系、跨专业进行学习,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添置各种相关专业的外文图书。以上方式,会为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以地方经济为基础,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外商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所以,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要以区域性外语人才为重要方向,突出地方特色,为我国培养多方面的外语人才。
其他文献
对企业来说,出类拔萃的综合性人才固然重要,而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必须抓住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术工人这三种人才构建团队。
在目前召开的全国水利科技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快水利科技创新、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
于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对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5次调查,定性定量样品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94种,其中软体动物门45种、节肢动物门24种、多毛
对于我国的物业税,单一税率较二元税率在操作成本和执行成本上更具优势,并无损于公平的原则,且符合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由复杂趋向简单的趋势
期刊
根据收入分组“五分法”,郴州市中低收入群体为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500元的家庭群体。而制约郴州市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市内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下岗职工较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对区域人才的培养负有重要责任。但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促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在政府现已提出了多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求的大环境下,对于政府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
持续的宏观调控,使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条越绷越紧,融资成为众多开发商能否生存下来、能否继续发展的“拦路虎”。在多元化融资的“长征路上”,上市融资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房地产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全省进一步加快重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时刻,省政府隆重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全省农田水利基本
四川省以2004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广安会议”为标志,做到组织领导、政策落实、群众参与、监督检查“四个到位”,近八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饮水安全建设的重大意义,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