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科学构建内容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责任感培养教育为重点,以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形成合力,提高育人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依据大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科学构建内容体系,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责任感培养教育为重点、以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为基础。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开展情况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引导学生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作出辩证的、科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同时,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
2.坚持自我教育和榜样教育相结合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理想信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规律,认清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树立起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的坚定信念。以典型的先进人物为示范,通过大力宣传榜样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榜样示范中受到鼓舞和启发,以达到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3.坚持教育的层次性,提高教育效果
一方面要必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既要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使他们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起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又要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进行重点引导,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建设者、接班人,还要坚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多样化。
二、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
责任意识又称为责任心和责任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责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和他人的客观要求在个体身上引起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重视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主体性
在责任意识的培养中,尤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之真正成為学习、教育、活动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实践的主体。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教育、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参与,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认知,增进责任意识的情感认同,外化为坚定的责任践行。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参与,自觉担当责任,认同集体,对社会和国家正向关注,感恩家庭、集体、社会与国家,最终回报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
2.符合规律性
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是“知、情、意、信、行”不断强化、不断升华的统一过程,在其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认知、内化、践行”的规律性。
责任认知,是责任感形成的前提。加强责任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通过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中。
责任内化,是责任感形成的关键。通过亲身体验及优秀校友和社会名流的典型示范,使学生对社会责任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将对集体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奉献社会的认可等不断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责任践行,是责任感形成的归宿。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内化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予以展现,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3.强调实践性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个人责任感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意识、责任意识。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学生会、校团委及各种社团等各类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增强责任意识。
组织各种校内外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生专业所学和社会需求,进行各种公益性的实习、见习活动,让大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洞悉国情民情,提升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
三、重视大学生基本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
大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2.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 学校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美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和导向性功能对大学生的品行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很好地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使基本行为规范从他律性向自律性转换,引导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3.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社会的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变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自己努力的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4.重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协调,形成最大的合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动力、导向、保证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培养人的主体作用和辐射功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人的影响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所以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甄别、选择,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选择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三结合”的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项目“新时代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提升研究”(GD18CXY02)、广东省教改项目“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1-2606-19-129-001)、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现代化协同推进的机制研究”(2019GZGJ94)、廣州中医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育人示范课程建设2019年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魏晓娟.青少年责任意识的主体价值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4-6.
[2]王白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63-64.
[3]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152-155.
[4]乔多.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115-117.
[5]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87-89.
责任编辑 钱昭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依据大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科学构建内容体系,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责任感培养教育为重点、以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为基础。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开展情况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刻不容缓。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引导学生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作出辩证的、科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同时,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
2.坚持自我教育和榜样教育相结合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理想信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规律,认清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树立起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的坚定信念。以典型的先进人物为示范,通过大力宣传榜样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榜样示范中受到鼓舞和启发,以达到影响他人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3.坚持教育的层次性,提高教育效果
一方面要必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既要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使他们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起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又要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进行重点引导,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建设者、接班人,还要坚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多样化。
二、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教育
责任意识又称为责任心和责任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责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和他人的客观要求在个体身上引起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重视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教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主体性
在责任意识的培养中,尤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之真正成為学习、教育、活动的主体,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实践的主体。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教育、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参与,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认知,增进责任意识的情感认同,外化为坚定的责任践行。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参与,自觉担当责任,认同集体,对社会和国家正向关注,感恩家庭、集体、社会与国家,最终回报家庭、学校、社会与国家。
2.符合规律性
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是“知、情、意、信、行”不断强化、不断升华的统一过程,在其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认知、内化、践行”的规律性。
责任认知,是责任感形成的前提。加强责任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通过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中。
责任内化,是责任感形成的关键。通过亲身体验及优秀校友和社会名流的典型示范,使学生对社会责任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将对集体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奉献社会的认可等不断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责任践行,是责任感形成的归宿。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内化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予以展现,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3.强调实践性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个人责任感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学生生活,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意识、责任意识。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学生会、校团委及各种社团等各类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增强责任意识。
组织各种校内外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生专业所学和社会需求,进行各种公益性的实习、见习活动,让大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洞悉国情民情,提升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
三、重视大学生基本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
大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教育,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2.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 学校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美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和导向性功能对大学生的品行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很好地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使基本行为规范从他律性向自律性转换,引导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3.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社会的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变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和自己努力的目标,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4.重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
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协调,形成最大的合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动力、导向、保证作用。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培养人的主体作用和辐射功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人的影响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所以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甄别、选择,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选择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挥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三结合”的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项目“新时代党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提升研究”(GD18CXY02)、广东省教改项目“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1-2606-19-129-001)、广州市哲学社科规划2019年度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现代化协同推进的机制研究”(2019GZGJ94)、廣州中医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育人示范课程建设2019年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魏晓娟.青少年责任意识的主体价值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4-6.
[2]王白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63-64.
[3]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152-155.
[4]乔多.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115-117.
[5]简福平,陈旭.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87-89.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