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头山石窟装饰图形的秩序感分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d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羊头山石窟中的装饰图案进行梳理,分析其秩序感的组织方式,得出羊头山石窟的装饰图案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还体现出装饰图形的构成规律和方法,为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羊头山石窟;装饰图形;秩序感
  1 羊头山石窟概况
  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的神农镇,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带动了石窟艺术的繁荣。晋东南地区位于两京要道,官员商贾来往频繁,羊头山又恰好处于潞泽两地的交界处,所以其风格带有云冈和龙门石窟的特征,且对晋东南周边其他石窟造像产生影响。羊头山石窟不像其他石窟那样在陡直的山体上直接雕凿,而是选择大型沙石岩体为雕刻材料;由于地势较高,岩体从山上滚落,石窟摩崖造像从山顶到山腰零散分布,形成了羊头山石窟独一无二的特色。
  羊头山石窟从上至下可分为10个区,按字母A到J排列,北魏至唐都有开凿,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平城时期,多为一佛二菩萨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石窟造像都有不同的特点,早期雕刻延续了犍陀罗的风格特征,衣纹厚重,人物浑厚健硕,姿态直立挺拔。在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北魏中后期,褒衣博带、瘦骨清像的汉化风格逐渐流行于造像之中;到了唐代,烦冗的装饰和富于动感的姿态又重新复苏,这时的造像变得华丽圆润,有了世俗气息。
  羊头山石窟虽不是皇家建造,但整体造像风格和体系与两京石窟依然是一脉相承。除了石窟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外,羊头山石窟的图形装饰艺术也丰富多彩,內容多样,从藻井到地面,从窟门到墙体,都有不同题材。虽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工匠们并没有运用现代设计构成的思维进行造型,但其对画面进行有秩序的组织安排,运用相关装饰图形去完善石窟造像,也间接表达了当时的工匠们的审美思维和图形创作意识。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羊头山石窟艺术中所体现出的装饰风格和秩序感。
  2 羊头山石窟装饰图形分析
  2.1 莲花
  莲花在佛教造像中作为经典的象征符号,经常出现在台座、柱头和藻井装饰中,羊头山石窟的莲花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莲花座。莲花座是安置佛和菩萨等造像的台座,在羊头山石窟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圆形或方形台座上雕刻覆仰莲花,莲瓣比台面略低,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早期莲花座的花瓣多厚重饱满,以双线雕刻,起伏明显,线体粗实,如F区窟前的莲花座,花瓣基本呈长方形,末端为圆弧状,双线高浮雕造型,围绕圆形台座平均分布,造型古朴简洁。到中后期台座上的花瓣造型写实,呈桃尖形状,没有双线装饰,光滑素面为主,以浅浮雕层层向内雕刻。如E区的束腰覆仰莲花座,仰莲层层错落包围方形台座,如同盛开的莲花一般,层次高低都有变化,覆莲向下,层次较少,但花瓣较大。第二种是并蒂莲花座。莲座下不是方形或圆形的台座,而是花茎向两侧对称生长出多支莲花,有并蒂三莲、并蒂五莲等多种样式,每枝莲花台上都可站立人物。此类样式最早在汉晋时期就已出现,到唐逐渐兴盛,羊头山石窟中并蒂莲座基本都在I区和J区这两个唐代开凿的石窟当中。如J区石窟中的并蒂七莲座,莲茎主干向上支撑中间最大的莲台坐佛,同时向左右对称伸出六枝花茎,茎上莲花分别站立二菩萨、二弟子、二侧跪供养人,人物按等级从大到小排列,构图复杂。莲花台均以半圆形高浮雕表现,花瓣用浅浮雕做覆仰莲花,层次分明。I区共计19个摩崖龛,龛内组合一佛二菩萨都是以并蒂莲花座来表现的,如I-7龛中为并蒂五莲的样式。中间坐佛,左右莲台分立菩萨,剩余两朵莲花含苞待放,莲花均为覆仰莲花,仰莲用浅浮雕向内刻出三层莲瓣,下方覆莲较小,仅雕刻一层;花瓣同E区束腰覆仰莲花座应属同一时期,花瓣中间外扩末端收尖呈桃心状,花苞的雕刻也栩栩如生,造型写实,线条轻盈流畅。
  第二,柱头、门楣等装饰。随着石窟艺术的发展,石刻造像外的龛型也变得多样化,如屋形龛、帐型龛等,都在石窟的窟门两侧装饰有龛柱、龛楣。莲花多出现在柱头、柱础和中腰部位。如F-2龛的龛柱,其柱头为覆仰莲花状,覆瓣下垂并微向上卷,仰瓣略小微外扩,向上生长。中腰处束环,上下也装饰有覆仰莲花瓣,花瓣细长,以浅浮雕造型,层次分明,生机盎然。羊头山石窟的龛楣都是尖拱形,龛楣两侧为卷草纹,中央装饰一束莲花,花瓣两端尖,中间略宽,细长样式。背光和藻井也运用了莲花图案,如E区石龛中的佛像头光为莲花状,莲花整体为圆形置于头光的最中央,花瓣接近长方形,末端尖角用双层阴线雕刻并在花瓣上做纵向竖线装饰。藻井上的莲花图案仅B区第2窟装饰,窟形为覆斗顶,正中装饰有莲花,整体接近圆形,花瓣略厚呈长方形,末端圆弧状与早期莲台的风格一致,古朴厚重。
  2.2 卷草
  卷草纹是S形曲线排列的花草造型的统称,作为外来纹样,经过汉地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纹样,南北朝时期被大量运用在装饰纹样当中,广为流行。羊头山石窟中的卷草纹样式大致为以下3种:第一种为环装卷草内生出三叶一组的忍冬纹正反交错排列,E区石龛内背光中和佛座下方运用此装饰;第二种是三叶一组的忍冬纹向左右重复排列的波浪状纹样,叶片修长纤细,常和莲花组合出现;第三种是卷草纹每波段分别于左右分出三叶一组的忍冬纹,起伏较小,没有第二种强烈。羊头山北朝石窟的龛楣上大多都是第二种类型,个别为第三种。北朝时期的卷草纹卷草偏向纤细,减地平雕;唐代卷草纹雕刻多为浅浮雕的方式,没有层次,但圆润肥厚,构图都以二方连续重复排列。
  2.3 动物
  石窟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多为龙、凤、狮子、马、象等,在佛经故事当中都有很深的象征寓意。龙凤图形是中华本土文化与佛教相互融合的结果,北朝石窟中非常流行的装饰图案,在羊头山石窟中一般装饰在石窟外立面的门梁尾部,做回首反顾状。如B区第二窟的石窟外,门梁尾雕刻凤鸟一只,回首反顾,尾部上翘,单腿立于石龛柱上;或在梁尾饰龙头,也是回首反顾状,嘴微张,立耳,眼睛突出,如G区第6窟的龙首,形象生动有趣。龙凤纹样构图简单,基本都在梁尾左右对称装饰,有时还与卷草纹相结合。   狮子在佛教中有庄严吉祥的寓意,一般作为护法形象出现。在羊头山石窟中,狮子的形象一种是与力士组合一同出现在窟门两侧,另一种是与莲花组合出现在佛座下方。按造型可分为蹲狮和卧狮。I区位于莲座下的狮子造型都为蹲狮,分别于莲座下左右相对蹲坐,举爪翘尾,昂首挺胸,造型活潑。F区石窟门前两只狮子和力士组合,左侧雌狮,颈部线条流畅,胸向前挺起形成流畅的弧线,向前方看;右侧雄狮,颈部鬃毛茂盛,耳朵尖而直立,面向前方,两只狮子左右相对蹲坐。第二类卧狮只出现在D区石窟门外,与力士组合,两只狮子相对趴卧在力士脚下,左侧狮子下巴抵在前爪上,尾部回环于身前,姿态悠闲,此类狮子图像也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具有世俗化的体现。
  2.4 人物
  装饰性人物在羊头山石窟中主要为飞天和千佛像。飞天也称为伎乐天,在北朝时期,飞天形象非常流行,是石窟内主要的装饰纹样之一。羊头山石窟中的飞天形象只有两处,一处在B区石龛内的佛像背光中有一圈飞天图像,外匝为环装卷草,低浮雕表现;一处在F-3窟内菩萨头顶处,飞天身姿前倾呈U型飞舞,身穿披巾环绕双臂,以高浮雕的手法造像。虽两处浮雕的造型手法不同,但都显出了造型的质朴厚重,应为北朝时期造型。千佛像是佛教造像中经常用到的装饰方法,佛有“三十二相七十种好”,又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说,因此会围绕主体佛像利用一切剩余空间布满千佛,或独立使用,铺满墙壁、窟顶等地,以营造庄严宏伟的装饰效果。千佛像中的每个造像大小均匀、样式统一,排列整齐、重复构成。如D区第四窟窟内四壁被1600余个小佛像铺满,所以又被称为“千佛洞”;又如H区石窟规模虽小仅有一窟,但在力士像和门楣上方围绕造像布满千佛图案,G区巨石背面整体装饰千佛图案,虽在露天环境下风化严重,没有细节,但一眼望去仍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
  3 羊头山石窟装饰的秩序性体现
  3.1 适形构图
  适形是构图受制于一定轮廓范围内展开的内部规划与设计,虽然受到边框的限制,但保留了自然特征。羊头山石窟在巨石上直接雕凿,外形并没有专门修整,而是根据自然形进行设计。整体来看,每块岩体上所表现的题材基本相同,但岩体上的布局和构图却完全不同,分布了大小不同的摩崖小龛在石窟周围,少则三五龛,多则几十龛。除了运用重复的原理,构图还运用了分层分格的方式,类似于汉代画像石的布局,横向分割构图,分成三层或四层,但突破了单层排列的惯用方法。每层的区域内又均衡地摆放大小不同的佛龛,有疏有密,有聚有散,龛与龛之间的距离合理,有序排列铺设,整体结构清晰,并没有因为人物众多而显得过于拥挤,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巧夺天工的设计思维。
  3.2 重复序列
  重复性是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两个以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这种视觉空间中的元素有组织有规律地组合,多次出现会给人产生超现实的感觉。如千佛像以一个佛像为单元,按照重复排列的方式,进行垂直和水平的重复排列,容易让人产生注目感和节奏感,也容易产生呆板的效果。因此重复过程在不改变元素基本特征的情况下,也可以有轻度渐变的效果,如尖拱楣上的忍冬纹,从两侧向中心由小到大渐变排列,间隔规律,散布均匀,使画面有了节奏感和跳跃感。
  3.3 平面归纳
  平面归纳是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将深度空间减弱向平面转化的方法。石窟摩崖造像作为把三维空间的造型压缩到二维空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平面感,通过高浮雕、低浮雕、减地平雕和线刻的方式表现主次关系。一般来说,浅浮雕比高浮雕具有平面性,形的归纳处理也可以显示出平面性,在追求轮廓来表现图像的过程中,会消除一些对形体的模仿,从而强调平面效果;如果再将形体进行重复或对称等规律处理,秩序感和形式美就会更加明显。如I区各龛内的并蒂莲花台,花茎的卷草纹用对称结构的方法表现,其中穿插了左右对称的供养人、狮子等轮廓清晰的形象,使画面的图形感增强,不但获得稳定,还极具装饰性。
  3.4 对立统一
  视觉上的对立统一可以有目的地强调画面,从而产生相互衬托、突出重点的效果。视觉对比中常见的就是大小、曲直、疏密、繁简等对比方式。在石窟造像中,大小的对比方式最常用,如F区3龛的二佛和周边小龛的尺度对比就非常强烈。另外,在佛教系统中的等级制度里,同龛的佛、菩萨、供养人的身高是随等级产生变化的,也会产生大小对比。还有装饰图案中线的曲直粗细,纹样的繁简,都能产生对比,而其中图形和造型的重复以及布局的均衡对称,又能在视觉效果上产生统一。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羊头山石窟的装饰图形研究,总结出其秩序性体现的规律和方法。这些规律是古代工匠设计思维的现代诠释,是自然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思维碰撞。羊头山石窟丰富的形式美,对当下的设计创作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庆捷,李裕群,郭一峰.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调查报告[J].考古学报,2000(1):63-88.
  [2] 李姃恩.北朝装饰纹样[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3] E.H .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杨思梁,徐一维,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磊(198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其他文献
锚网支护是巷道支护主要结构形式,不同工况采用的支护结构不同。为了验证新型支护结构系统的支护效果,以现场工业试验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新型支护结构系统支护巷道的现场监测,
老挝巴莱县某铜金硫化矿石中的主要有用元素为铜、金,主要铜矿物黄铜矿、斑铜矿共生关系密切,结晶极不规则,但粗细较均匀,粒度较细;黄铁矿晶粒较规则,但粗细不均;铜硫矿物嵌
摘 要:互联网、大数据、APP、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促使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多元化,同时为电子商务应用型教育改革提供有效途径和措施。本文在以应用型人才培育为目标的前提下,立足于学能致用、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的课堂教学目标,利用数据化教学手段进行了课程改革,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发现成绩外的实践能力。教学改革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的融合应用为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可行性建议。  关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十分迅猛,我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各大企业想要进一步确保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大规模地宣传自身生产的产品,那
摘 要:随着当代观众群体审美情趣的改变,湖湘舞蹈文化生态环境改变,生存危机加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德育层次、提高当代学子对外来文化服饰的抵御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本文从分析高校文化的结构层次入手,探讨将湖湘舞蹈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径,以进一步开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湖湘舞蹈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历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修补脑脊液鼻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3月8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鼻内镜修补术治疗,对照组则应用传统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与氯沙坦钾片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作用。方法在本院随机挑选符合高血压脑出血标准的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采用奥拉西坦治疗患者;对照组30例,采用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46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为观察组,46例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为
认证邮件协议的目的是实现邮件研与收到该邮件的收据之间的公平交换,认证邮件协议满足的最重要的性质是公平性.基于修改过的W-B签密方案,该文设计出一种带有离线的、透明可信的
针对色噪声背景下MIMO块平坦衰落信道进行了估计和优化,并以信道估计的优化结果为基础,分析了估计信道的互信息量下限和系统的容量下限,提出了利用注水算法来优化发射端天线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