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规定究竟怎样落实?我们可从人的情感认知规律方面去考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再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去设计教学,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学 学生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以敞开着的问题视野,去关注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高中历史课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历史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又有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更要求运用这些知识去认识、理解社会现实,提出、分析、解释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问题意识则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因而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能力,乃至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该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在培养问题意识的实践中,教师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認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泛化,问答中充满了是非问和填空问。有的课堂则是教师“一言堂”,没有学生自问的时间和空间,直接抹杀了学生“问”的主体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意识到: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注意课堂上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去问学生,不能包办课堂,仅满足于做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设问的能力和态度,做一个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创造性思维的激活者。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提出问题,使之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萌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总的要求是将浩瀚的历史知识引入小课堂,让学生跳出教材,以开放的思维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发现、提出问题。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把握情境的相关度,预设问题的难度、跨度、密度、广度等,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都能有所疑、有所悟。
三、夯实基础,方法引导,搞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社会,寻找、搜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广泛阅读,丰富感性认识,提高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同时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二)加强方法引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布卢姆目标分类法,提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前者有利于巩固知识,后者有利于思维创新。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在思维方法上,教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在逻辑方法上,运用比较法、统计法、优选法等。
(三)搞好教学设计。找准提问入口,使学生学会“问什么”
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问。针对知识的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式设问。将一个大的知识点、大的问题拆分为一组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深化,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新天地。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和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使学生发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针对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社会热点设问。讲国际关系时,引入中美关系、中俄文化年、中非合作论坛等内容,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不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教给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本领。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科学地、创新地提出问题,那就表明学生已经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学 学生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以敞开着的问题视野,去关注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高中历史课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历史课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历史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涉及内容极为广泛,既有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又有众多的社会现实问题,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更要求运用这些知识去认识、理解社会现实,提出、分析、解释问题。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问题意识则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因而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能力,乃至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该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在培养问题意识的实践中,教师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認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泛化,问答中充满了是非问和填空问。有的课堂则是教师“一言堂”,没有学生自问的时间和空间,直接抹杀了学生“问”的主体性。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意识到: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注意课堂上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去问学生,不能包办课堂,仅满足于做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设问的能力和态度,做一个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创造性思维的激活者。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提出问题,使之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萌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创设情境总的要求是将浩瀚的历史知识引入小课堂,让学生跳出教材,以开放的思维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发现、提出问题。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把握情境的相关度,预设问题的难度、跨度、密度、广度等,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都能有所疑、有所悟。
三、夯实基础,方法引导,搞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社会,寻找、搜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广泛阅读,丰富感性认识,提高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同时要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二)加强方法引导,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布卢姆目标分类法,提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前者有利于巩固知识,后者有利于思维创新。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如在思维方法上,教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在逻辑方法上,运用比较法、统计法、优选法等。
(三)搞好教学设计。找准提问入口,使学生学会“问什么”
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问。针对知识的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式设问。将一个大的知识点、大的问题拆分为一组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深化,将学生引向知识的新天地。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和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使学生发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针对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社会热点设问。讲国际关系时,引入中美关系、中俄文化年、中非合作论坛等内容,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索。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不仅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刺激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可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教给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本领。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科学地、创新地提出问题,那就表明学生已经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