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估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长度和体积估测入手,分析学生估测能力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估测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估测能力 长度估测 体积估测 策略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估测没有固定的策略和具体的要求,很多老师容易忽视估测教学,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改进教学估测的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一、小学数学估算的现状分析
教学以来的体验就是估测教起来难,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学起来难,没有具体的方法。学生善于测量,缺乏估测意识;以猜为主,缺乏“估”的方法。估测的方法灵活多样,估测的角度又是多方面的,甚至估测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估测教学在课本中几乎没有一个单独的课时,而是渗透在一些相关的课时之中,这会让一些老师认识不到估测的教学价值,从而在估测教学时显得手足无措。而小学阶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思维差异性较大,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積累的程度差异,导致学生进行估测练习时感到束手无策。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充分,会导致学生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先量后估,用精确值进行估测,这样完全背离了学习估测的意义。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估测的方法渗透得较少,导致学生无据可依,凭空猜测。教师要把估测教学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研究估测教学内容,把握估测教学的重难点,让估测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巧妙地利用估测方法。
二、发展学生长度估测能力的策略分析
常见的估测方法有参照物、单位迭代、在估计前把估计物进行心理转换。教师在掌握这些估测方法后,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关于长度的表象,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量感的形成,并引导学生掌握估测的方法,从而很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一)丰富学生关于长度的表象
想要做好估测,学生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进行估测时,应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关于长度的一些表象,储备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而这些表象储备就可以作为我们估测一些物体长度的“参照物”。而教师想要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估测能力,就要采取各种措施调查和研究学生已有的关于估测的知识经验水平,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关于长度的表象储备,让学生用一个表象来作为另外一个表象的参照物。比如在引导学生形成1毫米的长度表象时,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如公交卡、银行卡的厚度等,还可以学习如何用手势表示1毫米。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数一数课本多少张的厚度是1毫米,这里或许有学生提出可以先测量出1厘米厚的纸有多少张,再拿总数除以10,就知道1毫米的纸有几张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用多种方法进行估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1毫米长的表象,之后再估测一角钱硬币、一元钱硬币的厚度学生就有了相应的参照点。
(二)培养学生的量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各种测量单位,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会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等,认识这些计量单位,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量感。而参照点为量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身体尺”的作用,把“身体尺”应用到物体长度的估测之中,比如手掌的宽度、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一庹的长度和身高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开双臂用一庹的长度估计黑板的长度,之后再用迭代的方式去判断黑板的长度。
(三)长度估测具体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的表象,比如直尺是20厘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米、操场一圈是400米等。学生在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后,可以把这些数据作为“参照物”来对比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比如在估测课本的长度时用直尺的长度来做参照,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课本的长度比20厘米要长。比如“玻璃杯高度为1( )”,学生在写这类习题时应该用别的单位进行逆向参照,如果填“米”,那么玻璃杯高1米,学生知道课桌的高度大约1米,此时与课桌的高度产生强烈对比,学生便知道填“米”是不合理的。通过这种方法估测出杯子的高度后,杯子的长度又可以作为估测其他物体长度的“参照物”。在学习米时,让学生估测跳远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围绕400米操场跑四圈,从实践中体会千米和米的关系,在脑海中建立1千米和1米的表象参照,在估测练习时能进行正确的迭代。在计算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400米的操场跑一半,也就是200米,时间约为4分钟,故跑完1千米大约需要20分钟,然后让学生迭代并计算出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
三、教授学生关于体积估测的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和度量单位,感受1升、1毫升以及1立方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升和毫升这一块内容时,首先要丰富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容积的表象认识,这些都可以作为参照物来估测别的物体的容积。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实践操作的方式,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体积,在课堂中采取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记忆一些物体的容积,比如一个开水瓶容积大约为1.2升,一小桶油容积大约为2升,一瓶眼药水容积大约为10毫升,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1升的量是多少,上课时带了一大瓶冰红茶,容量刚好1升。学生通过观察,摸一摸,并把冰红茶倒入纸杯中看有几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1升的液体有多少。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页第2题问:哪些容器的容积比1升大?这时候就可以把一瓶冰红茶作为参照物来进行估测。再如,“一个金鱼缸里有水30( )”,这时候学生可以想象30毫升大约是3瓶眼药水大小,间接用眼药水作为参照物就能从反面得知填毫升不合适。
在体积估测的教学上首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多种表象,可以通过制作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等,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制作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认识,并与实物大小建立联系。例如“橡皮擦的体积约10( ),影碟机的体积约为22( )”,可以根据建立的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大小观念,估测出橡皮擦、影碟机等物体的体积单位。在估测物体体积时应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估测方法,例如估计一本数学《基础训练》体积是多少,可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为单位标准进行估测;或者先估测出《基础训练》的长、宽、高,解决用公式进行估算。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解决体积估测问题的能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丰富了学生体积表象的储备,而且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在脑海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储备,并且在解决问题时拥有估测的意识,这些都是提高估测能力的必要条件。估测时要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让学生灵活地掌握估测的方法和策略。学生估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估测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技巧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授给学生一定的估测技能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梁培斌.小学数学估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26):7375.
[2]陈晶.例谈小学数学估测教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6).
关键词:估测能力 长度估测 体积估测 策略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估测没有固定的策略和具体的要求,很多老师容易忽视估测教学,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应改进教学估测的策略,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一、小学数学估算的现状分析
教学以来的体验就是估测教起来难,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学起来难,没有具体的方法。学生善于测量,缺乏估测意识;以猜为主,缺乏“估”的方法。估测的方法灵活多样,估测的角度又是多方面的,甚至估测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估测教学在课本中几乎没有一个单独的课时,而是渗透在一些相关的课时之中,这会让一些老师认识不到估测的教学价值,从而在估测教学时显得手足无措。而小学阶段,不同学段的学生思维差异性较大,以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積累的程度差异,导致学生进行估测练习时感到束手无策。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充分,会导致学生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先量后估,用精确值进行估测,这样完全背离了学习估测的意义。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估测的方法渗透得较少,导致学生无据可依,凭空猜测。教师要把估测教学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研究估测教学内容,把握估测教学的重难点,让估测教学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巧妙地利用估测方法。
二、发展学生长度估测能力的策略分析
常见的估测方法有参照物、单位迭代、在估计前把估计物进行心理转换。教师在掌握这些估测方法后,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关于长度的表象,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量感的形成,并引导学生掌握估测的方法,从而很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一)丰富学生关于长度的表象
想要做好估测,学生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进行估测时,应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关于长度的一些表象,储备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而这些表象储备就可以作为我们估测一些物体长度的“参照物”。而教师想要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估测能力,就要采取各种措施调查和研究学生已有的关于估测的知识经验水平,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关于长度的表象储备,让学生用一个表象来作为另外一个表象的参照物。比如在引导学生形成1毫米的长度表象时,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如公交卡、银行卡的厚度等,还可以学习如何用手势表示1毫米。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数一数课本多少张的厚度是1毫米,这里或许有学生提出可以先测量出1厘米厚的纸有多少张,再拿总数除以10,就知道1毫米的纸有几张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用多种方法进行估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1毫米长的表象,之后再估测一角钱硬币、一元钱硬币的厚度学生就有了相应的参照点。
(二)培养学生的量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各种测量单位,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会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等,认识这些计量单位,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量感。而参照点为量感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身体尺”的作用,把“身体尺”应用到物体长度的估测之中,比如手掌的宽度、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一庹的长度和身高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开双臂用一庹的长度估计黑板的长度,之后再用迭代的方式去判断黑板的长度。
(三)长度估测具体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些物体的长度是多少的表象,比如直尺是20厘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米、操场一圈是400米等。学生在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后,可以把这些数据作为“参照物”来对比估计其他物体的长度。比如在估测课本的长度时用直尺的长度来做参照,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课本的长度比20厘米要长。比如“玻璃杯高度为1( )”,学生在写这类习题时应该用别的单位进行逆向参照,如果填“米”,那么玻璃杯高1米,学生知道课桌的高度大约1米,此时与课桌的高度产生强烈对比,学生便知道填“米”是不合理的。通过这种方法估测出杯子的高度后,杯子的长度又可以作为估测其他物体长度的“参照物”。在学习米时,让学生估测跳远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围绕400米操场跑四圈,从实践中体会千米和米的关系,在脑海中建立1千米和1米的表象参照,在估测练习时能进行正确的迭代。在计算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400米的操场跑一半,也就是200米,时间约为4分钟,故跑完1千米大约需要20分钟,然后让学生迭代并计算出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
三、教授学生关于体积估测的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和度量单位,感受1升、1毫升以及1立方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升和毫升这一块内容时,首先要丰富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容积的表象认识,这些都可以作为参照物来估测别的物体的容积。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实践操作的方式,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体积,在课堂中采取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记忆一些物体的容积,比如一个开水瓶容积大约为1.2升,一小桶油容积大约为2升,一瓶眼药水容积大约为10毫升,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1升的量是多少,上课时带了一大瓶冰红茶,容量刚好1升。学生通过观察,摸一摸,并把冰红茶倒入纸杯中看有几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1升的液体有多少。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页第2题问:哪些容器的容积比1升大?这时候就可以把一瓶冰红茶作为参照物来进行估测。再如,“一个金鱼缸里有水30( )”,这时候学生可以想象30毫升大约是3瓶眼药水大小,间接用眼药水作为参照物就能从反面得知填毫升不合适。
在体积估测的教学上首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多种表象,可以通过制作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等,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制作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认识,并与实物大小建立联系。例如“橡皮擦的体积约10( ),影碟机的体积约为22( )”,可以根据建立的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大小观念,估测出橡皮擦、影碟机等物体的体积单位。在估测物体体积时应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估测方法,例如估计一本数学《基础训练》体积是多少,可以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为单位标准进行估测;或者先估测出《基础训练》的长、宽、高,解决用公式进行估算。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解决体积估测问题的能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仅丰富了学生体积表象的储备,而且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在脑海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储备,并且在解决问题时拥有估测的意识,这些都是提高估测能力的必要条件。估测时要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让学生灵活地掌握估测的方法和策略。学生估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估测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技巧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授给学生一定的估测技能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梁培斌.小学数学估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26):7375.
[2]陈晶.例谈小学数学估测教学[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