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文结合为特点的地理学科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文结合为特点的地理学科来说更是如此。
[关键词]地理课堂 课堂提问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71-01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而“提问式”的教学在课堂中又是重头戏,问的好不好,问的巧不巧,往往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是的,“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课堂中成功的提问,不仅能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魅力,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思考欢乐。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文结合为特点的地理学科来说更是如此。那么从中学生的身理、心理出发我认为作为中地理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提问。
“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每位学生都渴望学习成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面向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就会使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回答“怎么办”的描述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这会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做到启而全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和创造的基础。在实施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还应富有启迪性,思考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综合探究其中的奥秘,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粮食出口较少,讲到这里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查书的,有直抒己见的,表述了诸如“印度是人口大国”,“印度人口增长快”等原因,小小的铺垫以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印度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问题?”“节约粮食”、“增加粮食产量”、“进行科技种田”、“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等等,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都分析论证得头头是道。设问激励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能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亚马孙热带雨林?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哪些?雨林生长较快,脆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人类的破坏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都应该着眼于事物、现象的发展规律,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去思考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发问的语态
教师发问时的语气和态度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如“你能告诉我吗?”“你认为如何?”“你认同吗?”必要时可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怎么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一点鼓励和期待,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更加精彩,如这样提问:“还有不同的看法吗?”“有没有新的看法?”“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
五、课堂提问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或表达,它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是全方位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限的,不能因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所处座位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而产生偏见,影响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努力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教师要以自己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
六、课堂提问后一定要给予中肯的评价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以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标准进行科学恰当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回答是“个体”的,但紧随其后的评价要指向“全班”,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对学生错误性的回答要做出鼓励性的答复,如“你还可以描述得再完整些”“你的回答已接近了正确答案”等等。评价要讲究“留白”艺术,不要讲得过多过滥,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正确的做法不必由教师直接修正学生回答的错误,而可以通过进一步后续追问来评价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思考后续问题中,自动发现先前回答的错误并主动修正错误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丽燕;新课改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6期.
[2] 刘培光;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教师版);2005年08期.
[关键词]地理课堂 课堂提问 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71-01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而“提问式”的教学在课堂中又是重头戏,问的好不好,问的巧不巧,往往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是的,“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课堂中成功的提问,不仅能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魅力,也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思考欢乐。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课堂上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图文结合为特点的地理学科来说更是如此。那么从中学生的身理、心理出发我认为作为中地理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提问。
“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每位学生都渴望学习成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面向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就会使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回答“怎么办”的描述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这会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做到启而全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和创造的基础。在实施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还应富有启迪性,思考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综合探究其中的奥秘,可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粮食出口较少,讲到这里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查书的,有直抒己见的,表述了诸如“印度是人口大国”,“印度人口增长快”等原因,小小的铺垫以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印度如何解决人口与粮食的矛盾问题?”“节约粮食”、“增加粮食产量”、“进行科技种田”、“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等等,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都分析论证得头头是道。设问激励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丰富了课堂,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
课堂提问过程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能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是按认知的规律层层推进的,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亚马孙热带雨林?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哪些?雨林生长较快,脆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人类的破坏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都应该着眼于事物、现象的发展规律,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去思考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要注意发问的语态
教师发问时的语气和态度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如“你能告诉我吗?”“你认为如何?”“你认同吗?”必要时可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怎么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一点鼓励和期待,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更加精彩,如这样提问:“还有不同的看法吗?”“有没有新的看法?”“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
五、课堂提问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或表达,它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是全方位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限的,不能因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所处座位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而产生偏见,影响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努力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教师要以自己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
六、课堂提问后一定要给予中肯的评价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以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标准进行科学恰当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回答是“个体”的,但紧随其后的评价要指向“全班”,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对学生错误性的回答要做出鼓励性的答复,如“你还可以描述得再完整些”“你的回答已接近了正确答案”等等。评价要讲究“留白”艺术,不要讲得过多过滥,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正确的做法不必由教师直接修正学生回答的错误,而可以通过进一步后续追问来评价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思考后续问题中,自动发现先前回答的错误并主动修正错误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的做到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丽燕;新课改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6期.
[2] 刘培光;地理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教师版);2005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