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学专科教学的不足与完善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ly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独立校区教育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法律事务专业为代表的独立校区法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师生联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以法律人才特色培养为视角,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完善。
  关键词:独立校区;法学教育;法律人才;特色培养
  一、法学专科学生特点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法律事务专业是河北农业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于2012年开始招生,每届招生约90人。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修读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等课程,接受全学程1486学时,实践环节21周的教育过程。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比较普遍的法学专科教育模式。
  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法律事务专业学生为例,他们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思想活跃、敢想敢问,但也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法学的前期认识和理解不够充足。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选择法律作为大学学习方向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想法,对法学学习也没有特殊的热情和爱好,缺乏对未来职业规划的构想。
  第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很多学生课堂听课不认真,有的学生甚至连完整的课堂笔记都没有。
  第三,对未来有迷茫、自卑情绪。在聊到有关未来职业构想的问题上时,很多学生对从事法律工作感到悲观,认为自己在将来与本科生的就业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学习中也缺乏动力。
  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在各个高校法学专科中应当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应当反思专业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二、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标定位是教育的基础问题。有了明确、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传统上来讲,法学教育界认为法学教育具有二重性,即职业技能培训性和学术研究性,而长期以来,这两种属性在法学教学中并未获得同等的重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知识,轻职业技能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法学学生毕业后缺乏从事法律工作的必备技能,从而导致法学学生就业率节节下降,许多学生不得不被迫转行,离开法律领域。正如王晨光教授所言:“尽管在中国法学教育的科学化和学院化已成为主流,但脱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其主要目的将不复存在。不仅如此,还需补充一句:脱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已经或势将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对于以渤海校区为代表的独立校区法学专科学生而言,此问题尤其严重。国家关于司法考试的有关规定直接导致他们毕业后不可能立即从事传统法律职业——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而对于学术培养而言,他们显然又需要走更长的继续教育之路才能窥其门径。那么,对于这批学生,我们对其教育定位何在?相应的,短短三年中教育重点又应放在哪里?如何保证他们在未来的就业中拥有特色和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科学生与本科学生差异不大,理论课程居多,实践课程不足。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定了法学专业的《宪法学》、《民法学》等16门核心课程。这16门核心课程对于培养本科高素质复合型法律人才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专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来说,显然是不恰当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有限,同时动手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又得不到突出,当然难以体现出特色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也未能充分考虑独立校区法学专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就业需求。必修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根本体现,开设这些课程是为了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使学生达到统一的要求。选修课的设置则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法学专科在学生培养目标、能力需求、就业方向等均与我校本科法学专业有所不同,对实践事务的操作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广泛开设经济学、社会学甚至财会方面选修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未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法学专科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方法。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学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开发。法学当中博大精深的理论积淀和细致繁杂的法律条文决定了讲授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但若将讲授无限放大,必定产生“耗时长,见效低”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上课时不是积极投入,而是被动记笔记、抄课件甚至拍课件,缺乏主动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和氛围。与之相应,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的单一,更助长了学生们这种不求甚解、只重记忆的学习风气。
  (四)教材选用不科学,针对性差
  目前法学专科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与本科法学专业相同。这些教材大多是普通高校法学专业规划、统编教材,这些教材体系完整,理论内容深入,但往往缺乏实践性的案例分析环节,缺少专业技能培养的部分。这样的教材对于注重理论学习的本科学生而言是有益的,但对于法律事务专科学生而言,一方面难度过大,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无法做到突出重点,达不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在笔者担任专业教师的半学期里,经常发现学生的课本到期末还是崭新的,针对此问题进行交流时,也屡次有学生谈到“课本太难懂,几遍看不明白就没兴趣再看了”。
  三、解决方案
  (一)确定清晰合理的目标定位
  法学教育从问世之初,就有着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不同的定位凸显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的差异化培养方案。针对法学专科而言,以操作型、非讼型综合法务人才培养作为目标是比较合理的。   第一,法学专科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欠佳。要求他们在短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艰深晦涩、数量庞大的法学理论是不现实的。
  第二,从就业角度来讲,培养操作型、非讼型法律人才也是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以著名的中国政法大学为例,其近几年来本科毕业生中真正能够从事传统法律职业的只有10%左右,继续将就业定位在传统法律行业——律师、法官等——已经非常不现实。因此,我们应当认清形势,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方向将面对中小企业,从事包括经济事务、行政事务在内的综合法务工作。
  这两方面最终决定了我们需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操作型、非讼型综合法务人才。有了这个明确具体的目标定位,我们才能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统一态度,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和使用。
  (二)加强专业课程师生联系,促成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目前,开展法学专科教育的院校往往同时开展法学本科教学,因此,教师能够专注于专科学生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往往只局限在课堂上,缺乏课下交流。停留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无法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心理动态,也就不能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要根据专科授课的特殊情况设立相关制度,促进师生联系。
  1.引入国外OFFICETIME制度,即定时、定点的交流办公室制度。针对渤海校区的具体情况,可以每个专业设置一个专用的师生交流办公室,确定任课教师值班时间和顺序安排。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值班情况,选择自己愿意沟通的老师进行预约交流,老师对来沟通和交流的学生建立档案,进行交流情况记录,了解教学情况和其中出现的问题,如谈话内容涉及学生隐私,必须予以保密。
  2.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削减地域、年龄、身份等带来的沟通难度。目前,随着通信交流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越来越热衷于网上交流,很多学生在课上沉默寡言、紧张羞涩,但在网上交流时则表现得积极、主动、自信。因此,教师应学会利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师生网上联系,并通过微博或朋友圈了解、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进一步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教学中。针对目前学生智能手机使用习惯逐渐建立的特点,也可以考虑开发专用APP,集教学、管理、交流于一体,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三)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如前所述,我们应将法学专科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操作型、非讼型综合法务人才,那么针对这个目标就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调整。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大民商法、经济法类课程的教学比重,适当降低法史类、刑法类、国际法类的教学时数。民商法、经济法类课程教学应做到学时充足、内容细化,而其他课程尤其是实用性较差的课程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学生提点重点内容,以“学生自学+教师答疑”方式完成。对于可以加以整合的课程内容,如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在基本原理、具体程序等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合并到一门课程中进行讲授。对于节省下来的课时,应鼓励学生选修经济学类、社会学类、财会类的专业课程,以做到复合型知识储备。
  对于职业技能训练部分而言,我们应保证硬件设施,建设模拟法庭、模拟法律援助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场所,改变目前这些场所只在教学实践周组织学生使用的情况,将其充分利用,鼓励学生日常组织模拟审判、辩论会、案例讨论会等活动,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实践化、应用化。作为校方应当积极联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设学生实践基地。从一年级开始,为学生提供近距离观察法律操作过程的机会。同时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进行法律宣传,并有针对性的完成一些社会实践调查任务。
  (四)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针对法学专科学生的特点和课程设置情况,教学方法上应有所调整。
  1.改“讲授型”为“讨论型”,把课堂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对于法律事务专业的重点课程如民法学、经济法学等,应保证每两次讲授课之后安排一次专项案例课程。每次案例课程由教师事先布置案例,组织学生课前进行知识点的搜集整理等必要准备工作,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言。对于稍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在案例的操作过程中要求他们制作相关法律文件,进行法律观点的辩论。通过这样的专项案例课程,可以促成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同时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法律事务操作能力。
  2.改变课程考核方法。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建立电子资料库,督促学生进行自学。依靠网络云盘为硬件基础,针对课程内容,收集近几年热点、重大案件包括起诉、答辩、庭审、判决以及专家讨论等各个环节的材料,和其他院校课程教学课件、以及与法律相关的名校公开课视频。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一学期中至少完成其中3—5项内容的学习并写出心得作为课程考核依据之一。
  (五)教材选用科学合理化
  在法学专科教材选用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特点,突出实用化、通俗易懂、便于学习等特点。所选教材除理论知识外,还应包括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内容。同时,针对专项案例课程环节,应配发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案例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法律事务专业编写案例训练与习题集。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与重新定位[J].政法论坛,2004,(4):67–69.
  [2]徐辉,季诚钧.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09.
  [3]牛余凤.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J].成人教育,2009,(9):46–48.
  [4]吴敏.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分流制的构想[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267–268.
  [5]刘秀艳,王丽静,阎晨光.对高校师生关系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99.
  (作者单位:胡子君、李佳/河北农业大学;赵伟/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其他文献
摘 要:顶岗实习又称置换培训,目前高等院校的做法是派遣师范生到农村或城市中小学顶替原教师的岗位实习,高校再对被顶替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师范类学生都在使用或尝试使用此种实习方式,其实习过程和效果相对较好。但是由于实习场所多数在农村偏远地区,相关政策、管理和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执行过程随意性太大,导致问题诸多。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中存
期刊
摘 要:音阶练习是手风琴演奏的基础,也是手风琴演奏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手风琴教学中极其重要。音阶练习有助于我们熟悉每一个音在键盘或贝司上的位置,掌握正确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指法逻辑,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准确的完成曲目练习、固定手型和提高手指机能,继而达到将曲目表现得更加顺畅、完整、准确、富有表现力。本文针对初学者展开论述,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意在于给初学者一些建议,帮助其能够顺利完成音阶的练习。
期刊
摘 要:提高社会理想教育的实效性历来是德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袭,初中学生的社会理想认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社会理想认同教育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必须对初中学生开展社会理想认同教育。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社会理想认同教育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对于高中生来说,大家既难以读万卷书,也没机会去行万里路,对社会、对人生的直接经验少的可怜。有些同学虽然从书本影视剧中获得的间接生活经验很多,但仅将这种经验“复制”出来,很难写出切题的文章来。  下面我想结合十几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从学生三个生活层面:学习生活、阅读生活、社会生活,探讨研究在作文素材积累方面的可
期刊
摘 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门学科。哈贝马斯从交往的视角来解读人的行为,强调交往具有主体间性,生活世界是交往的宏观背景,理解是交往行为的核心,交往理性是交往行为的准则。该理论对于改善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畸形发展现状,创新思政教育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并提升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
期刊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的国度,在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反思诗歌鉴赏的教学策略,积极地发挥诗歌鉴赏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追溯高考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语文走过了恢复继
期刊
摘 要: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深化,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应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教育,提升我院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文章主要从构建高校第二课堂的意义、实施现状和实施途径来进行探索。  关键词:国际商学院;第二课堂;大学生;综合素质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是由重庆工商大学和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多所著名公
期刊
摘 要:本文是以辽东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在内容方面,建设以语言为媒介和工具、以技艺为形式和纽带、以知识为理念和目标的文化传播的内容。在途径方面,建立语言交换生基地、创设教师交流平台、实施专业交流机制、语言学习基地、技能培训基地、文化交流基地等多渠道途径是主要思路。在策略方面,运用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以及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对比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朝鲜半岛;汉语国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引发社会大众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问题。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笔者自编问卷《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问卷》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校学生为例,对其进行抽样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对生命意识认识的现状,问卷数据使用Excel以及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理论观念与现实观点存在差异,本文试图从其差异性出
期刊
中国又一次进入高考时间。虽然随着高招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名落孙山”的焦虑感有所缓解,但家长的紧张、社会的重视,“涛声依旧”。而面对高考,舆论则开始了多元解读。  近年来,河北衡水、安徽毛坦厂等“超级中学”,频频进入公众讨论的视野。各地一些中学所贴的“雷人”高考标语,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战胜高富帅,考过官二代”等,也因其背后令人深思的价值观,屡屡引来关注。对于高考期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