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营养保健及其预防营养缺乏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了解艾滋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其营养治疗资料。结果: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由于多种原因可造成身体营养缺乏,绝大多数人会因此出现体重降低,这是营养状况损害出现的第一症状,80%以上的AIDS患者还会出现极度消瘦,而营养缺乏反过来又会加快艾滋病的病程和发展,能量、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缺乏可以使身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恶化,并影响其他生理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结论:营养状况是确定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营养良好就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足够的蛋白质储备和充足的微量营养素对许多抗AIDS治疗药物的疗效好坏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艾滋病;营养保健;营养缺乏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74-01
艾滋病的全称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简称AIDS)。主要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所破坏,从使身体丧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患上了多种不可治愈的肿瘤,最后导致患者死亡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营养和艾滋病的关系密切,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 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身体营养缺乏,是影响艾滋病发病、治疗及死亡的原因之一。由于目前尚未发现抗HIV 的特效药物,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强调综合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的营养支持提倡机体摄入适宜水平的各种营养素,防止营养缺乏和不平衡,将营养不良的症状及有关的并发症减到最低的状态,进而提高艾滋病病人的生存年限[1]。
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由于多种原因可造成身体营养缺乏,绝大多数人会因此出现体重降低,这是营养状况损害出现的第一症状,80%以上的AIDS患者还会出现极度消瘦,而营养缺乏反过来又会加快艾滋病的病程和发展,能量、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缺乏可以使身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恶化,并影响其他生理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同时,营养状况也是确定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营养良好就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另外,足够的蛋白质储备和充足的微量营养素对许多抗AIDS治疗药物的疗效好坏也是十分必要的。
1 营养状况对AIDS 免疫功能的影响
AIDS通过降低免疫力,直接干扰营养素的摄入和利用,间接地影响营养状况,增加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因此,有效的营养支持可补充AIDS 患者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优化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持体重,提高预后的效果。
2 营养支持是改善和增加体重的有效方法
体重是反映AIDS 发展过程、营养调节、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这种体重下降主要是指脂肪和肌肉组织同时下降,一 方面使肝脏产生过多的脂肪,使其在血液代谢中消耗大量热卡,另一方面加速肌肉中蛋白质的分解,引起体重下降。因此,患者需要的能量比健康人群高10%~15%。
3 营养治疗
营养支持有助早期抗病毒治疗,提高CD4细胞计数CD4细胞在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中心调节作用,它能促进细胞产生抗体, 正常为410~1 590 cell/μl ,CD4 细胞数量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细胞的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我们在日常膳食的基础上增加足量的矿物及维生素,如西红柿、黄瓜、生菜、草莓、葡萄、苹果、柑橘、猕猴桃、芒果、香蕉等[2]。
3.1 给予充足热卡及营养素
患者摄入热卡应略大于健康人,达到40~45 千卡/ kg. d。三大营养素供能分别为蛋白质20 %、碳水化合物40 %~60 %、脂肪20 %~40 %。对于有非脂肪组织被消耗的病人,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15g/ kg. d。注意补充微量营养素,维生素C 每天至少500~1000mg ,维生素E400U ,β2胡萝卜素200μg ,硒200μg ,维生素B12100μg ,锌50mg。
3.2 增加营养素摄入量
经口摄入是营养支持最科学最经济的途径,应尽可能增加经口摄入量。对食欲不振者应鼓励使用喜爱的食物,每日可进食6~8 次。
3.3 增加营养物在肠道的吸收
腹泻是引起吸收不良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大约有60% 的HIV感染者在病程中至少有1周以上的水样腹泻史,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的发生率接近100%。对这类病人应一方面积极治疗腹泻,另一方面加强营养治疗,不能经口进食时采用管饲营养[3]。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合理饮食,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 束莉,博庆丽.阜阳市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9(9):1621-1623
[2] 李新萍,韦彩云,杜丽群。营养支持疗法对AIDS 患者营养状况的干预效果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8(16):1486-1488
[3] 毛爱妹, 李继平. 艾滋病病人的营养治疗[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4):250-251.
作者简介:
刘文彬(1962.2.10),男,回族,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艾滋病防控,工作单位:昌吉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讯作者:
王先化(1980~),男,主管医师,祖籍山东省郓城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营养与疾病。
【关键词】艾滋病;营养保健;营养缺乏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74-01
艾滋病的全称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简称AIDS)。主要是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所破坏,从使身体丧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患上了多种不可治愈的肿瘤,最后导致患者死亡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营养和艾滋病的关系密切,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 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身体营养缺乏,是影响艾滋病发病、治疗及死亡的原因之一。由于目前尚未发现抗HIV 的特效药物,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强调综合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的营养支持提倡机体摄入适宜水平的各种营养素,防止营养缺乏和不平衡,将营养不良的症状及有关的并发症减到最低的状态,进而提高艾滋病病人的生存年限[1]。
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由于多种原因可造成身体营养缺乏,绝大多数人会因此出现体重降低,这是营养状况损害出现的第一症状,80%以上的AIDS患者还会出现极度消瘦,而营养缺乏反过来又会加快艾滋病的病程和发展,能量、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缺乏可以使身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恶化,并影响其他生理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同时,营养状况也是确定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营养良好就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另外,足够的蛋白质储备和充足的微量营养素对许多抗AIDS治疗药物的疗效好坏也是十分必要的。
1 营养状况对AIDS 免疫功能的影响
AIDS通过降低免疫力,直接干扰营养素的摄入和利用,间接地影响营养状况,增加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因此,有效的营养支持可补充AIDS 患者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优化免疫系统的功能,维持体重,提高预后的效果。
2 营养支持是改善和增加体重的有效方法
体重是反映AIDS 发展过程、营养调节、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这种体重下降主要是指脂肪和肌肉组织同时下降,一 方面使肝脏产生过多的脂肪,使其在血液代谢中消耗大量热卡,另一方面加速肌肉中蛋白质的分解,引起体重下降。因此,患者需要的能量比健康人群高10%~15%。
3 营养治疗
营养支持有助早期抗病毒治疗,提高CD4细胞计数CD4细胞在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中心调节作用,它能促进细胞产生抗体, 正常为410~1 590 cell/μl ,CD4 细胞数量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细胞的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我们在日常膳食的基础上增加足量的矿物及维生素,如西红柿、黄瓜、生菜、草莓、葡萄、苹果、柑橘、猕猴桃、芒果、香蕉等[2]。
3.1 给予充足热卡及营养素
患者摄入热卡应略大于健康人,达到40~45 千卡/ kg. d。三大营养素供能分别为蛋白质20 %、碳水化合物40 %~60 %、脂肪20 %~40 %。对于有非脂肪组织被消耗的病人,蛋白质摄入量应达到115g/ kg. d。注意补充微量营养素,维生素C 每天至少500~1000mg ,维生素E400U ,β2胡萝卜素200μg ,硒200μg ,维生素B12100μg ,锌50mg。
3.2 增加营养素摄入量
经口摄入是营养支持最科学最经济的途径,应尽可能增加经口摄入量。对食欲不振者应鼓励使用喜爱的食物,每日可进食6~8 次。
3.3 增加营养物在肠道的吸收
腹泻是引起吸收不良的主要原因。在美国大约有60% 的HIV感染者在病程中至少有1周以上的水样腹泻史,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的发生率接近100%。对这类病人应一方面积极治疗腹泻,另一方面加强营养治疗,不能经口进食时采用管饲营养[3]。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合理饮食,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 束莉,博庆丽.阜阳市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9(9):1621-1623
[2] 李新萍,韦彩云,杜丽群。营养支持疗法对AIDS 患者营养状况的干预效果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8(16):1486-1488
[3] 毛爱妹, 李继平. 艾滋病病人的营养治疗[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3,9(4):250-251.
作者简介:
刘文彬(1962.2.10),男,回族,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艾滋病防控,工作单位:昌吉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通讯作者:
王先化(1980~),男,主管医师,祖籍山东省郓城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营养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