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用1课时来完成篇幅较长的文本,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视课堂动态资源的基础上大胆取舍,灵活变通,提纲挈领,长文短教。
【关键词】同题异构 长文短教 灵活取舍 提纲挈领 品语言摩心理 悟环境
《孤独之旅》这篇文章节选自曹文轩先生写的小说《草房子》,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夜之后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若是把这篇文章作为初中生的一篇课文来学习的话,篇幅算是比较长的。如何在1节课内上完这么长的文本,需要教师灵活取舍,选准侧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文就几位老师同题异构、长文短教的精彩尝试作一些评析。
一、品语言
秦晓丹老师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紧扣杜小康说的四句话来品味人物语言,提示学生联系背景赏析不同的杜小康,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四个看起来简单朴实的语句,实则寓意丰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悟到了杜小康从茫然、恐惧、无奈、胆怯、无助、到平和、有担当、惊喜、坚强的成长历程。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曹文轩也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通过秦老师细致入微的示范朗读,学生酝酿情绪更加准确到位了,朗读时也更能体会人物的内心了。
二、摩心理
袁丽萍老师在执教时共设计了四个板块:感受故事之美、品味人物之美、体验孤独之美、感悟成长之美。在“品味人物之美”时侧重赏析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她问: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后回答: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之后勇敢坚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与主人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认识到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在“体验孤独之美”环节中,袁老师设计了一个造句练习:“孤独是 。”学生根据课堂感悟,有的说,孤独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也有人说,孤独是一杯浓茶,一碗苦酒,一道鸿沟;还有人说孤独是一种个性的浓缩,一种寂寞的悲哀,一种欲盖弥彰的隐藏……最后袁老师出示自己仿造的例句: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孤独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显得更加灿烂;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可以让我们的生命走向成熟。这个练习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孤独”涵义,教给了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悟环境
方芳老师的课堂重点则是紧扣环境描写来梳理人物心理。方芳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课文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找出来说说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作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补充交流,明确了: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这堂课看似简单,方芳老师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但随着学生步步深入的探究,许多相关联的小问题也逐个击破,把那些小问题串联综合起来之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越发详尽具体了。学生通过对小说环境描写的深入探究,理解人物,最终使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此时,不用老师多说什么,学生自己也读懂了文本,而且他们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讲解告诉他们的内容更加印象深刻。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入口,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精彩对话,思维碰撞,合作探究,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总观这几堂课,老师们精心构思,大胆取舍,用一个大问题提纲挈领,统领全篇,重点突出,又能辐射开来,解决难点。虽然三位老师各自的切入点、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课堂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师们在提出大问题之后,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认真读课文品语词,从最简单的小问题入手,一一攻破,最终解决大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在这样循序渐进激情高涨的课堂里,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性高,创新思维强,学习效果佳,值得我们学习。这几堂同题异构课启示我们教师:要大胆尝试,灵活变通,才会有更加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同题异构 长文短教 灵活取舍 提纲挈领 品语言摩心理 悟环境
《孤独之旅》这篇文章节选自曹文轩先生写的小说《草房子》,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夜之后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若是把这篇文章作为初中生的一篇课文来学习的话,篇幅算是比较长的。如何在1节课内上完这么长的文本,需要教师灵活取舍,选准侧重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文就几位老师同题异构、长文短教的精彩尝试作一些评析。
一、品语言
秦晓丹老师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然后紧扣杜小康说的四句话来品味人物语言,提示学生联系背景赏析不同的杜小康,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
“还是分头去找吧。”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这四个看起来简单朴实的语句,实则寓意丰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悟到了杜小康从茫然、恐惧、无奈、胆怯、无助、到平和、有担当、惊喜、坚强的成长历程。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曹文轩也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通过秦老师细致入微的示范朗读,学生酝酿情绪更加准确到位了,朗读时也更能体会人物的内心了。
二、摩心理
袁丽萍老师在执教时共设计了四个板块:感受故事之美、品味人物之美、体验孤独之美、感悟成长之美。在“品味人物之美”时侧重赏析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她问: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后回答: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之后勇敢坚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与主人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认识到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在“体验孤独之美”环节中,袁老师设计了一个造句练习:“孤独是 。”学生根据课堂感悟,有的说,孤独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也有人说,孤独是一杯浓茶,一碗苦酒,一道鸿沟;还有人说孤独是一种个性的浓缩,一种寂寞的悲哀,一种欲盖弥彰的隐藏……最后袁老师出示自己仿造的例句: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孤独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显得更加灿烂;孤独是成长的催化剂,可以让我们的生命走向成熟。这个练习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孤独”涵义,教给了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悟环境
方芳老师的课堂重点则是紧扣环境描写来梳理人物心理。方芳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课文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请找出来说说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作用。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补充交流,明确了: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这堂课看似简单,方芳老师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但随着学生步步深入的探究,许多相关联的小问题也逐个击破,把那些小问题串联综合起来之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就越发详尽具体了。学生通过对小说环境描写的深入探究,理解人物,最终使文章的难点迎刃而解。此时,不用老师多说什么,学生自己也读懂了文本,而且他们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讲解告诉他们的内容更加印象深刻。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入口,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精彩对话,思维碰撞,合作探究,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思维。
总观这几堂课,老师们精心构思,大胆取舍,用一个大问题提纲挈领,统领全篇,重点突出,又能辐射开来,解决难点。虽然三位老师各自的切入点、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课堂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师们在提出大问题之后,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认真读课文品语词,从最简单的小问题入手,一一攻破,最终解决大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在这样循序渐进激情高涨的课堂里,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性高,创新思维强,学习效果佳,值得我们学习。这几堂同题异构课启示我们教师:要大胆尝试,灵活变通,才会有更加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