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在新课改下,高中物理逐渐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实践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学习、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寻找解决对策,再实践,如此才能不断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一、轉变观念,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新课改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师生间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等。只有当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师生间才能和谐共存,有效课堂教学才会有基础。
新课改还提倡以问题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张在情境中让学生积极进入学习状态,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直接导入的方式,注重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如联系社会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捧起来却是无色的?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让学生从生活走物理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生动而活泼。
二、问题引导,合作交流,构建知识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而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则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而构建知识。但要注意,新课改下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相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及时精讲释疑,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构建。
以“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提出问题:“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引导学生合作分析,然后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提问:“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 征?”引导学生总结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接着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达式。然后请学生观察磁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分析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给学生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等,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最后,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利用幻灯片总结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以问题为引导,就是要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知识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建立起了匀速圆周运动概念,掌握了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达成了学习目标。
三、关注差异,分层练习,不断发展
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课后对学生的训练都是整齐划一的进行,没有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吃不够”和“吃不饱”现象的发生。而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提倡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层进行训练。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后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采用分层练习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例如,“运动的描述(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后,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的练习更多倾向于引导他们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而对中层学生,则让他们在理解质点的基础上,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在上述目标达成的基础上,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这样的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在成功满足感的激励下更好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总之,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过渡中,理念是先导,实践是关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同时,要立足为学生主体地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样,物理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轉变观念,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新课改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师生间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等。只有当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师生间才能和谐共存,有效课堂教学才会有基础。
新课改还提倡以问题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张在情境中让学生积极进入学习状态,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直接导入的方式,注重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如联系社会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捧起来却是无色的?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让学生从生活走物理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生动而活泼。
二、问题引导,合作交流,构建知识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而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则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而构建知识。但要注意,新课改下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相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及时精讲释疑,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构建。
以“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提出问题:“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引导学生合作分析,然后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提问:“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 征?”引导学生总结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接着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达式。然后请学生观察磁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分析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给学生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等,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最后,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利用幻灯片总结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以问题为引导,就是要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知识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建立起了匀速圆周运动概念,掌握了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达成了学习目标。
三、关注差异,分层练习,不断发展
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课后对学生的训练都是整齐划一的进行,没有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吃不够”和“吃不饱”现象的发生。而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提倡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层进行训练。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后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采用分层练习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例如,“运动的描述(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后,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的练习更多倾向于引导他们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而对中层学生,则让他们在理解质点的基础上,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在上述目标达成的基础上,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这样的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在成功满足感的激励下更好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总之,从传统教学向新课程过渡中,理念是先导,实践是关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同时,要立足为学生主体地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样,物理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