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是双语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汉族双语教师也需要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表达能力。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乌鲁木齐市五所双语幼儿园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幼儿园情境下对维吾尔语掌握和使用情况的具体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反映乌鲁木齐市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和使用的基本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汉族学前双语教师 维吾尔语
一、背景介绍
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05年7月出台《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开始,新疆双语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学前教育阶段。
在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是指少数民族儿童在幼儿园或小学学前班阶段接受基础教育,教师使用维汉两种语言组织教学和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包括保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儿童熟练掌握母语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和语言习得规律,培养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初步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双语教学是以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要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媒介语。双语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中居于基础地位,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是双语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自推行学前双语教育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颁布的一系列指导性纲要和培养方案对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的双语语言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对的,却忽视了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双语语言能力的要求。
这种情况是由三种客观因素制约造成的。首先,自治区缺乏一套标准的方式测量双语教师的少数民族语言水平;其次,现阶段的学前双语教育更多地着眼于少数民族儿童第二语言即汉语的习得上,因此在提出对学前双语教师的双语要求时,仅仅关注了对学前双语教师汉语水平的要求;再次,新疆有双语教育需求的儿童绝大部分分布在南北疆各地州和农村地区,在这些地区,绝大多数学前双语教师都是由少数民族教师担任,所以当前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具有双语能力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保证南北疆各地州和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儿童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大力推行农村双语教育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城市少数民族儿童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需求,以及城市学前双语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城市儿童具有更好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各大双语幼儿园具有更好的硬件设施和更优秀的师资力量,且大部分学前双语教师由汉族教师担任。这一特点使我们在城市地区实施学前双语教育时,需要关注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双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其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维吾尔语能力。一方面,大多数维吾尔族儿童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很少甚至完全不具有汉语能力,如果汉族教师不掌握一定的维吾尔语,则不可避免地导致师幼之间交流困难,这既不利于教师日常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维吾尔族儿童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在第二语言即汉语习得的初级阶段,少数民族幼儿的母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让汉语得到更好建构,其习得的过程总是依赖于母语的表达,当第二语言资源不足时,母语可作为最好的支援。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母语与幼儿进行交流和辅助教学,但如果汉族学前双语教师不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能力,则不利于学前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了让汉族学前双语教师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必要性,尝试在一些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维吾尔语课程,这些课程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尚无结论;人们普遍认为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维吾尔语语言能力不容乐观,但尚无数据表明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和使用情况究竟如何。笔者走访了乌鲁木齐市5所双语幼儿园,采用问卷法调查目前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及使用情况如何,并尝试通过调查结果提出适宜的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及使用情况
1.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样本来源于乌鲁木齐市5所公立双语幼儿园开设的32个双语班(7个小班、11个中班、12个大班、2个学前班),在这些班级任教的专职双语教师共92人,其中汉族双语教师61人,维吾尔族双语教师31人,因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专职的汉族双语教师,因此共发放问卷61份,回收49份,回收率80.3%,有效问卷数100%。具体见下表。
参与调查的双语教师中,年龄在20岁以下2人,20-25岁14人,26-30岁20人,31-40岁9人,40岁以上的教师有4人;34.7%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32.7%的教师教龄在5-10年之间,32.7%的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这批教师中具有中专/职高学历教师7人,大专学历教师21人,本科学历教师21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样本数的85.8%;57.1%的教师暂无职称,职称为小教二级的教师占样本数的4.1%,小教一级职称的教师占样本数的24.5%,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样本数的14.3%。
49名汉族学前双语教师来源比较均衡,12名教师任教于小班,16名教师任教于中班,18名教师任教于大班,3名教师任教于学前班;除2位教师所在的班级中维吾尔族儿童的人数不足5人之外,大部分教师任教的班级中维吾尔族儿童的比例都占到班级总人数的30%以上,有些教师任教的班级超过了50%;55.1%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没有维吾尔族双语教师共事。
2.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情况。
因现阶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尚未明确提出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水平的要求,且很难找到可以有效评价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水平的测量工具,语言测量工具的编制工作困难较大,同时很难保证其有效性和将量表难度保持在一个适宜水平,故在本次调查中,主要通过了解样本的维吾尔语学习经历、学习渠道,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是否在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时存在困难四个角度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维吾尔语水平进行了解。 参与调查的49个样本中,40.8%(20名)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有维吾尔语学习经历,这20名老师中有4名是通过在幼师专业学习时开设的维吾尔语课系统地学习维吾尔语的,这类教师占到本次样本总量的8%;其余16名只有通过向维吾尔族同事或少数民族儿童请教等非正规渠道的维吾尔语学习经历。
有维吾尔语学习经历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中,认为学习有明显的效果占到40%,另外40%的教师认为学习效果一般,其余20%的教师认为学习效果不好。
25.5%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的维吾尔语语言能力,其中19.1%的教师希望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74.5%的教师认为自己欠缺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所应具备的维吾尔语语言能力,其中68.1%的教师希望能获得进一步提高。
除24.5%的教师认为自己跟维吾尔族儿童交流与跟其他儿童交流相比没有更多的困难以外,其余75.5%的教师都认为自己与维吾尔族儿童在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其中20.4%的教师认为自己跟维吾尔族儿童交流起来困难很大。
3.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维吾尔语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在解决自己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困难的问题时,有59.2%的教师会尝试自己使用维吾尔语解决师生交流上的困难,这种解决交流困难的方式并不是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第一选择,他们最倾向于使用肢体语言解决沟通障碍,选择这种方式的教师占到样本总量的85.7%,接下来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寻求维吾尔族同事和其他汉语较通达的维吾尔族儿童的帮助,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61.2%和59.2%。
参与调查的教师中认为自己在双语教学和日常与维吾尔族儿童日常交流中使用维吾尔语频率较高的占到样本总量的8.2%,75.5%的教师使用维吾尔语的频率不高,另外16.3%的教师从不使用维吾尔语。
31.9%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双语教学和与维吾尔族儿童日常交流和中使用维吾尔语对师幼交流有帮助,44.7%的教师认为使用维吾尔语起到的帮助效果一般,8.5%的教师认为使用维吾尔语对师幼交流帮助不大。
三、结果分析及建议
1.注重语言训练,拓宽语言习得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79.6%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认为自己在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根据SPSS18.0χ2检验显示,任教于不同年级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任教年级在师幼交流困难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301>0.05)。说明师幼交流上的困难并没有随着儿童入园学习汉语时间的增加出现减少趋势。由此可见,消极地期望借助维吾尔族儿童汉语水平的提高解决师生交流上的困难是不切实际的。解决交流困难更有效的方式在于提高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维吾尔语水平。通过相同的检验方法,有无维吾尔语学习经历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师幼交流困难程度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109>0.05),证明当前对汉族双语教师进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培养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参与本次调查的87.2%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希望自己的维吾尔语水平能够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都很强。加强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维吾尔语培训质量,拓宽其维吾尔语学习的渠道是解决师幼交流困难的关键。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维吾尔语课程。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有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接受过系统维吾尔语学习的教师不多,只占到样本总数的8%,通过笔者对这些教师的询问及这些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发现,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对职前专业学习中开设的维吾尔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认可度并不高。针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开设的维吾尔语课程,应该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更加偏重于口语能力训练,为其编写更适合幼儿园教师学习的专用维吾尔语教材,设置更多的口语训练和情景会话内容,这样既能降低语言学习的枯燥感和难度,又能让学到的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实用性更强。同时要扩大维吾尔语课程的开设范围,让更多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入职前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维吾尔语训练。
其次,拓宽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维吾尔语的学习渠道。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参照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进行职后语言培训的方式,则投入一定的资源为在职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开设维吾尔语培训,也会对提升学前双语教育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双语幼儿园可以合理利用校本资源,组织本园汉族双语教师接受语言培训,或建立学习小组,组织本园各民族教师互相学习语言,共同进步。
最后,鼓励汉族学前双语教师自主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维吾尔语。经调查,样本中33%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尝试过使用其他非正规的渠道自主进行维吾尔语的学习,其中两个最主要的途径是向幼儿园里的维吾尔族同事和幼儿学习。这种自发的利用环境中的便利条件进行学习的方式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学环境,针对性、实用性强,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补充性语言学习方法。
2.教师合理配置,缓解师幼交流困难。
双语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对双语教师的合理化配置缓解师幼交流困难。寻求自己维吾尔族同事的帮助是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碰到与维吾尔族儿童之间交流困难时的常用策略之一,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任教于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的汉族双语教师在本班有维吾尔族同事任教的只占到样本总量的44.9%,很多双语班完全由汉族教师任教,其他一些班级则完全由维吾尔族教师任教。
在幼儿园双语班中,如何配置教师资源是一项重要工作,教师的合理配置,可以让民汉教师均能更好地发挥出优势,并互相弥补劣势。汉族教师汉语水平高,发音准确,掌握词汇多,对词义的理解正确,对少数民族儿童奠定汉语基础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在工作中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和汉文化的学习提供帮助;少数民族教师熟练的汉语运用为少数民族儿童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其母语优势让他们在与汉语掌握不熟练的儿童沟通时更加顺畅,并在儿童学习汉语碰到困难时运用母语对其进行补充说明,让汉语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
本次调查的32个双语班中共有31名维吾尔族学前双语教师任教,占到教师总数的33.7%,按照理想状态考虑,每个班级均采取两教一保的常规设置,则所有双语班都可以有一名维吾尔族教师任教。双语幼儿园在教师配置过程中需要关注到这一点,更充分地发挥出各民族教师的优势,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1]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措施纵览,新疆大学学报,2010.1.
[2]罗玲,蒋伟.民族地区教师“双语”培训亟待加强——藏、维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学及教师双语培训调查报告,教师教育研究,2009.1.
[3]张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研究综述,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9.
[4]姜宏德.试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当代教育科学,2003.12.
[5]杨淑芹,孟凡丽.试分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贵州民族研究,2009.4.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汉族学前双语教师 维吾尔语
一、背景介绍
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2005年7月出台《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开始,新疆双语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学前教育阶段。
在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是指少数民族儿童在幼儿园或小学学前班阶段接受基础教育,教师使用维汉两种语言组织教学和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包括保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儿童熟练掌握母语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儿童身心发展和语言习得规律,培养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初步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双语教学是以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要完成双语教学任务,就必须掌握教学媒介语。双语表达能力在双语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中居于基础地位,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是双语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自推行学前双语教育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颁布的一系列指导性纲要和培养方案对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的双语语言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对的,却忽视了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双语语言能力的要求。
这种情况是由三种客观因素制约造成的。首先,自治区缺乏一套标准的方式测量双语教师的少数民族语言水平;其次,现阶段的学前双语教育更多地着眼于少数民族儿童第二语言即汉语的习得上,因此在提出对学前双语教师的双语要求时,仅仅关注了对学前双语教师汉语水平的要求;再次,新疆有双语教育需求的儿童绝大部分分布在南北疆各地州和农村地区,在这些地区,绝大多数学前双语教师都是由少数民族教师担任,所以当前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具有双语能力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保证南北疆各地州和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儿童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在大力推行农村双语教育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城市少数民族儿童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需求,以及城市学前双语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城市儿童具有更好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各大双语幼儿园具有更好的硬件设施和更优秀的师资力量,且大部分学前双语教师由汉族教师担任。这一特点使我们在城市地区实施学前双语教育时,需要关注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双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其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维吾尔语能力。一方面,大多数维吾尔族儿童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很少甚至完全不具有汉语能力,如果汉族教师不掌握一定的维吾尔语,则不可避免地导致师幼之间交流困难,这既不利于教师日常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维吾尔族儿童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在第二语言即汉语习得的初级阶段,少数民族幼儿的母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让汉语得到更好建构,其习得的过程总是依赖于母语的表达,当第二语言资源不足时,母语可作为最好的支援。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母语与幼儿进行交流和辅助教学,但如果汉族学前双语教师不具备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能力,则不利于学前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
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了让汉族学前双语教师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必要性,尝试在一些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维吾尔语课程,这些课程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尚无结论;人们普遍认为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维吾尔语语言能力不容乐观,但尚无数据表明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和使用情况究竟如何。笔者走访了乌鲁木齐市5所双语幼儿园,采用问卷法调查目前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及使用情况如何,并尝试通过调查结果提出适宜的建议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及使用情况
1.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样本来源于乌鲁木齐市5所公立双语幼儿园开设的32个双语班(7个小班、11个中班、12个大班、2个学前班),在这些班级任教的专职双语教师共92人,其中汉族双语教师61人,维吾尔族双语教师31人,因本研究调查对象为专职的汉族双语教师,因此共发放问卷61份,回收49份,回收率80.3%,有效问卷数100%。具体见下表。
参与调查的双语教师中,年龄在20岁以下2人,20-25岁14人,26-30岁20人,31-40岁9人,40岁以上的教师有4人;34.7%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32.7%的教师教龄在5-10年之间,32.7%的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这批教师中具有中专/职高学历教师7人,大专学历教师21人,本科学历教师21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样本数的85.8%;57.1%的教师暂无职称,职称为小教二级的教师占样本数的4.1%,小教一级职称的教师占样本数的24.5%,小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样本数的14.3%。
49名汉族学前双语教师来源比较均衡,12名教师任教于小班,16名教师任教于中班,18名教师任教于大班,3名教师任教于学前班;除2位教师所在的班级中维吾尔族儿童的人数不足5人之外,大部分教师任教的班级中维吾尔族儿童的比例都占到班级总人数的30%以上,有些教师任教的班级超过了50%;55.1%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没有维吾尔族双语教师共事。
2.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掌握情况。
因现阶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尚未明确提出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水平的要求,且很难找到可以有效评价双语教师维吾尔语水平的测量工具,语言测量工具的编制工作困难较大,同时很难保证其有效性和将量表难度保持在一个适宜水平,故在本次调查中,主要通过了解样本的维吾尔语学习经历、学习渠道,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是否在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时存在困难四个角度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维吾尔语水平进行了解。 参与调查的49个样本中,40.8%(20名)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有维吾尔语学习经历,这20名老师中有4名是通过在幼师专业学习时开设的维吾尔语课系统地学习维吾尔语的,这类教师占到本次样本总量的8%;其余16名只有通过向维吾尔族同事或少数民族儿童请教等非正规渠道的维吾尔语学习经历。
有维吾尔语学习经历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中,认为学习有明显的效果占到40%,另外40%的教师认为学习效果一般,其余20%的教师认为学习效果不好。
25.5%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足够的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的维吾尔语语言能力,其中19.1%的教师希望能获得进一步的提高;74.5%的教师认为自己欠缺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所应具备的维吾尔语语言能力,其中68.1%的教师希望能获得进一步提高。
除24.5%的教师认为自己跟维吾尔族儿童交流与跟其他儿童交流相比没有更多的困难以外,其余75.5%的教师都认为自己与维吾尔族儿童在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其中20.4%的教师认为自己跟维吾尔族儿童交流起来困难很大。
3.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汉族双语教师维吾尔语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在解决自己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困难的问题时,有59.2%的教师会尝试自己使用维吾尔语解决师生交流上的困难,这种解决交流困难的方式并不是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第一选择,他们最倾向于使用肢体语言解决沟通障碍,选择这种方式的教师占到样本总量的85.7%,接下来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寻求维吾尔族同事和其他汉语较通达的维吾尔族儿童的帮助,分别占到样本总量的61.2%和59.2%。
参与调查的教师中认为自己在双语教学和日常与维吾尔族儿童日常交流中使用维吾尔语频率较高的占到样本总量的8.2%,75.5%的教师使用维吾尔语的频率不高,另外16.3%的教师从不使用维吾尔语。
31.9%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双语教学和与维吾尔族儿童日常交流和中使用维吾尔语对师幼交流有帮助,44.7%的教师认为使用维吾尔语起到的帮助效果一般,8.5%的教师认为使用维吾尔语对师幼交流帮助不大。
三、结果分析及建议
1.注重语言训练,拓宽语言习得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79.6%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认为自己在与维吾尔族儿童交流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根据SPSS18.0χ2检验显示,任教于不同年级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任教年级在师幼交流困难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301>0.05)。说明师幼交流上的困难并没有随着儿童入园学习汉语时间的增加出现减少趋势。由此可见,消极地期望借助维吾尔族儿童汉语水平的提高解决师生交流上的困难是不切实际的。解决交流困难更有效的方式在于提高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维吾尔语水平。通过相同的检验方法,有无维吾尔语学习经历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师幼交流困难程度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109>0.05),证明当前对汉族双语教师进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培养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参与本次调查的87.2%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希望自己的维吾尔语水平能够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积极性都很强。加强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维吾尔语培训质量,拓宽其维吾尔语学习的渠道是解决师幼交流困难的关键。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的维吾尔语课程。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有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中接受过系统维吾尔语学习的教师不多,只占到样本总数的8%,通过笔者对这些教师的询问及这些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发现,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对职前专业学习中开设的维吾尔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认可度并不高。针对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开设的维吾尔语课程,应该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更加偏重于口语能力训练,为其编写更适合幼儿园教师学习的专用维吾尔语教材,设置更多的口语训练和情景会话内容,这样既能降低语言学习的枯燥感和难度,又能让学到的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实用性更强。同时要扩大维吾尔语课程的开设范围,让更多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入职前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维吾尔语训练。
其次,拓宽汉族学前双语教师维吾尔语的学习渠道。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参照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进行职后语言培训的方式,则投入一定的资源为在职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开设维吾尔语培训,也会对提升学前双语教育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双语幼儿园可以合理利用校本资源,组织本园汉族双语教师接受语言培训,或建立学习小组,组织本园各民族教师互相学习语言,共同进步。
最后,鼓励汉族学前双语教师自主学习,在工作中学习维吾尔语。经调查,样本中33%的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尝试过使用其他非正规的渠道自主进行维吾尔语的学习,其中两个最主要的途径是向幼儿园里的维吾尔族同事和幼儿学习。这种自发的利用环境中的便利条件进行学习的方式在内容上更加贴近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学环境,针对性、实用性强,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补充性语言学习方法。
2.教师合理配置,缓解师幼交流困难。
双语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对双语教师的合理化配置缓解师幼交流困难。寻求自己维吾尔族同事的帮助是汉族学前双语教师在碰到与维吾尔族儿童之间交流困难时的常用策略之一,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任教于乌鲁木齐市双语幼儿园的汉族双语教师在本班有维吾尔族同事任教的只占到样本总量的44.9%,很多双语班完全由汉族教师任教,其他一些班级则完全由维吾尔族教师任教。
在幼儿园双语班中,如何配置教师资源是一项重要工作,教师的合理配置,可以让民汉教师均能更好地发挥出优势,并互相弥补劣势。汉族教师汉语水平高,发音准确,掌握词汇多,对词义的理解正确,对少数民族儿童奠定汉语基础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在工作中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和汉文化的学习提供帮助;少数民族教师熟练的汉语运用为少数民族儿童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其母语优势让他们在与汉语掌握不熟练的儿童沟通时更加顺畅,并在儿童学习汉语碰到困难时运用母语对其进行补充说明,让汉语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
本次调查的32个双语班中共有31名维吾尔族学前双语教师任教,占到教师总数的33.7%,按照理想状态考虑,每个班级均采取两教一保的常规设置,则所有双语班都可以有一名维吾尔族教师任教。双语幼儿园在教师配置过程中需要关注到这一点,更充分地发挥出各民族教师的优势,弥补不足。
参考文献:
[1]张燚.2005—2009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政策措施纵览,新疆大学学报,2010.1.
[2]罗玲,蒋伟.民族地区教师“双语”培训亟待加强——藏、维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学及教师双语培训调查报告,教师教育研究,2009.1.
[3]张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研究综述,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9.
[4]姜宏德.试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当代教育科学,2003.12.
[5]杨淑芹,孟凡丽.试分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贵州民族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