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终成蜜 为你辛苦为你甜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9年5月,中国巴松界前所未有的盛会——北京国际巴松艺术节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巴松界的专家、学者、师生欢聚一堂,聆听了高水平的外国专家课,欣赏了精彩的音乐会。但此次收获最大的是,我有幸拜读了由香港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管乐学者陈建华教授最新力作《巴松艺术》——这是我国巴松研究的开山之作,实堪可贺!
  在这本十六开、三百五十页的专著里,你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勤奋进取的治学作风,严谨博学的学者风范,更表现出了一位音乐研究者对巴松事业的孜孜追求和“愿为他人做嫁衣”的高尚人格魅力。
  陈建华教授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管乐学者,他涉及研究的领域之广,成果之丰令人瞩目,已发表专著10余部,论文30多篇。其中一部《管乐器手册》,自1999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几乎成为了每个管乐器工作者人手一册的工具书。现今又喜见力作《巴松艺术》出版,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是迄今以来所见有关巴松的资料收集最为宏富,论述范围最为广阔的著作。既是一部填补巴松艺术领域文献检索空白的工具书,又是一部追根溯源的巴松文化史。在此,笔者愿把内心些许感悟成于文字,与大家共享。
  一、一部填补巴松艺术领域文献
  检索空白的工具书
  通览全书,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内容条目的清晰简练。在阅读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依据时间年代顺序逐条查阅,还可以依据首字母从条目索引里查找,更方便的是,本书附有附录,收录了名词索引、人名索引、团体索引、作品索引、文论索引,使本著作的内容完备统一,详尽扎实,更加凸显其工具性。
  全书共分十一章节,在外国著名巴松]奏家章节里,共精心选取汇集了25名外国著名巴松]奏家的生平、历史背景、师承关系、]奏风格和艺术成就。从作者对这些著名]奏家只言片语的介绍中,我们得以领略他们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认真不懈的创作态度(二度创作),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在世界巴松名曲与名碟章节里,阐述了44位著名作曲家的71首巴松独奏曲、重奏曲、协奏曲,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乐曲名称、作品内容、创作时间、风格背景、乐章篇幅、协奏配置、]奏长度、唱片信息等。该篇章所收入的曲目包括多个国家的作曲家的作品。如此大量的鲜为人知的信息,一般的工具书中很少能出现,足见陈建华教授为此付出的心血。
  有关巴松声学原理,巴松指键装置系统,巴松哨片制作与调整、巴松的购置、养护与维修等内容,都可以从书中的相关章节中找到相应的资料。在巴松吹奏呼吸法章节里,作者对吹奏者自然的呼吸状态、巴松吹奏的呼吸技巧、呼吸要求以及吹奏呼吸的训练方法等,一一作了内容翔实、科学的阐述,为巴松学习者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识参考和经验介绍,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是目前巴松领域最权威的检索工具书。
  二、一部追根溯源的东西方巴松文化史
  这部专著不仅具备工具书的功能,而且通过合理的内容安排,使之成为一部极具文献价值的东西方巴松文化史。本书在开篇的第一章节巴松艺术概论中,首先介绍了早期巴松的称谓、形态,又讲述了早期巴松的]变及现代巴松的发展。对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特征、不同国籍的]奏流派、乐器的改良与发展、乐谱版本的对照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梳理。与此相对应的,第十一章巴松艺术编年史又按历史年代分为:十七世纪巴松的启始、十八世纪巴松的发展、十九世纪的巴松轨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巴松活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巴松纪事等几个部分叙述。采用编年体例撰写,依时间为序,将巴松乐器的产生、嬗变、发展逐一记述,其中包括乐器、人物、作品三个主要内容。在叙事方法上,作者在诸多章节中尽量将巴松的作品、人物、技法等具体内容放置在原有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解读,使得本书具备了文化历史视角的阅读线索。本章节是目前最为完善的巴松艺术编年史。
  在音乐学科中,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音乐史学的研究,往往为了一个作品,一位]奏家或作曲家的名字、创作背景或其他某一音乐史事,要查阅一大摞材料,所得不过几句话或具体的一个年代时间。陈建华教授不愧为是一位研学治史者,编写巴松艺术编年史,看似平常,实则是相当复杂的工作。他十几年如一日在文山书海中查阅史料,逐点积累,搜索整理,分类编目,并亲赴欧洲,寻访了法国图书馆、乐器博物馆、巴黎音乐学院等,又穿梭于北京、上海、南京、台湾等各大图书馆,得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在采集到的数以万计的卡片基础上,精心筛选,浓缩到现在的篇幅。依年代先后梳理,完全按照历史原貌铺展,缜密编排,上溯其源,下探其流。这样的编史方法,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巴松来说,更能方便读者顺着历史真正的脉络、进程,去了解巴松历史,了解巴松历史人物,了解真正的巴松文化。
  在阐述了巴松在西方的文化发展史的同时,作者又专门另立章节,对巴松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介绍。按中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阶段划分,对巴松在中国的最初发展,巴松的教育机构,中西文化结合而成的中国风格的巴松作品、表]活动,代表性的作曲家、]奏家,中外巴松音乐交流活动、学术研讨、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涉及,通过这种种内容编排,使读者能够在一个全面的文化背景中不但熟悉了西方巴松的文化发展脉络,同时也详细地了解了中国巴松的进入、融合、兴起、繁荣。
  三、对中国巴松艺术的思考与展望
  细细研读,在欣喜之余,有一个现象令我感触很深:与另外章节丰富内容相比较,巴松本土化研究这个章节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薄,当然这绝非作者资料收集不全,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们目前国内对巴松本土化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
  1.新作品的缺乏
  从书中可以看出,我国巴松本土化音乐创作始于1959年,由著名女作曲家辛沪光用蒙古音调素材创作了巴松独奏曲《草原歌声》起,继后又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有:田耕的《茶子丰收了》,傅晶的《唱它个太阳不落坡》,关英贤的《小歌》,刘光亚的《老人舞》,杨少毅的《天山牧歌》,刘奇的《节日》,金湘的《幻》,王西麟的《往事》等等。“新时期”以后,巴松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奏家,他们开发新音源、增添新音响,于是许多极富盛名的作曲家投入到了巴松音乐创作的热潮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青年作曲家石正波的无伴奏巴松独奏曲《狂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作曲家叶纯之的巴松与钢琴《止观》,著名作曲家徐孟东的巴松与钢琴《鼓吹》,以及1985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夏良创作的大型作品《巴松协奏曲》,1989年作曲家王建民的巴松独奏曲《童趣》。至此巴松创作似乎是走到了顶峰。这以后的20年,巴松的音乐创作几乎为空白,这种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巴松在中国的本土化才刚刚起步就走到了尽头?当然这其中一定有许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奏技法的发展与新作品的创作之间没有达成良性发展态势是重要原因。作为一件具有独立品质的西洋管乐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值得挖掘和深究。在此,我要呼吁:巴松虽属于外来品种的艺术,但不应该仅仅只停留于“西乐东渐”的传播和吸收,我们应为这门艺术在异域的生存注入新的血液!
  2.教学缺乏科学性,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总有一系列完善的理论学说和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教材。然而,纵观《巴松艺术》所收集的国内的研究文论,理论教材和文学资料的匮乏令人诧异。巴松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不但各地艺术院校有巴松专业,就连青少年艺术活动培训中心也有巴松专业。巴松正从“曲高和寡”慢慢走向普及。在这样一种快速发展的状况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科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如果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凭个人的经验传授技能,学生靠感觉和模仿去表]这种师徒传授式的教学手段,其后果必定严重影响该门学科科学的传承和长足的发展。
  3.科研理论创作队伍急需形成
  当前,随着巴松]奏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一批青年]奏家脱颖而出,他们活跃在国内外的艺术舞台上。但我国年轻化的科研队伍却迟迟没有形成。这其中理论意识的普遍薄弱是问题的最主要症结,专业的]奏人员普遍重实践轻理论。当然诸如资料缺乏、无学术环境、出版难等各种其他原因,致使近年来好作品、好教材、好论文非常稀缺。单就相对较多的]奏技法方面的研究论文来说,20年内的观点几乎相同,没有任何突破,研究选题也大多重复,能涉及另外专题如理论研究、教学总结、作品分析、创作推广等方面更是寥寥无几。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表]学科,这样的发展显然难于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理论建设要求,更无法作用于巴松]奏艺术的进步。
  尽管从《巴松艺术》中我们感觉到了我国巴松理论研究的稚嫩和许多不足,但也看到了希望,毕竟有许多学人在艰难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更值得庆幸的是陈建华教授的《巴松艺术》的问世,使得后人的研究探索工作可以放置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之上。采得百花终成蜜,为你辛苦为你甜。一本好书,终将会透过历史的尘埃,放射出智慧和真理的光芒。从这些洒满了学术热忱,渗透着预见性见解的文字中,我们为一代学者勤奋进取的治学作风,广博深厚的学术素养,强烈执着的历史责任感而深深感动,为之钦佩。
  《巴松艺术》的问世为我国巴松领域的研究开启了希望之门,它必将成为我国巴松艺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起点!
  
  王震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一夜春风,上世纪末的中国民乐界忽然开始热衷成立各种民乐表演组合,三五好友,或源于共同的文化品格,或出于相同的审美观念,或基于当时的文化市场需求,总之,京城在短短数月林林总总就成立了几十个。不少组合以付林等几位流行音乐人提出的“新民乐”理念为纲领,向时尚化、通俗化靠拢,彰显了与传统民乐的不同。自此民乐舞台划出一道亮丽景色,熙熙攘攘登场的各类民乐组合一时间成为民乐界和音乐表演圈的热闹现象,成为业界、媒
2021年6月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聯合主办的“《曹安和纪念文集》首发式暨曹安和先生藏‘二十四史’图书捐赠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曹安和先生侄孙曹为工先生代表亲属,向中国艺术研究院无偿捐赠曹安和先生收藏和使用的“二十四史”以及曹安和先生所获音乐界国家级最高奖“金钟奖”奖章和荣誉证书。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泓洋、祝东力分别向曹安和先生亲
17年12月,安禄兴教授著述的三项重要学术成果《中国戏曲音乐本体论研究》《戏曲音乐四大经典创新技法》《中国戏曲音乐学构想》,结集收录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名家讲戏曲》(安禄兴等著单行本)之中。   安禄兴(1941—)作为传统音乐教育家、戏曲音乐理论家,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迄今55年,桃李满园。他一直潜心学术,将毕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传统音乐教育和研究事业,在传统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理论研究领域所
2012年6月13日,“全国首届音乐(分析)理论大师讲习班”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开幕。大师班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贾达群教授主持,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徐孟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本次大师班的举办做了充分的肯定与极高
18年5月,由中国音乐学院权吉浩教授创作的民族室内乐《西域梦》在第六届“刘天华奖”中国民乐室内乐作品征集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二名。作曲家以“梦”之名,用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原生音乐素材,通过现代技法的创造与打磨,展现出一幅生动真切的西域画卷。作品中能听到婉转缠绵的装饰性旋律,热切奔放的木卡姆节奏风格,以及多调性思维下静谧空灵的“喃喃呓语”。这样一部严谨而不晦涩、清晰而不单调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表现出作曲
一  蝶恋花——花与蝶的缠绵悱恻,静动呼应,托物咏情,深切地勾勒了男性对女性独特、高贵的人性品质的赏识和赞美。作曲家陈其钢以“蝶恋花”的音乐意象为女性代言,寓情于乐。本就难以揭开的女性面纱,又与无法言传的纯意向性音乐艺术际遇,这何尝不是一种咏情的再深化和表达的再升华呢?女人,妙不可言!而言语的尽头便又是音乐的开始。于是二者达至的扑朔迷离和难以捉摸,在陈其钢的《蝶恋花》中获得了最为真诚的映衬和诠释。
摘要:班主任工作,一份简单而平凡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可歌可泣的场面,也没有激动人心的时刻,但它却有一种发自生命之处的清香之气。  关键词:简单 平凡 责任心    班主任工作,一份简单而平凡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可歌可泣的场面,也没有激动人心的时刻,但它却有一种发自生命之处的清香之气。  之所以说它平凡,是因为它汇聚了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喜怒哀乐,你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你
时隔二十载,茅原先生在近作中,对于当年那场被窒息了的争鸣明确写道:“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王宁一认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事实上不曾分离过,也不可能分离。”我和费邓洪则认为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事实上可分离,黑格尔的原意也就是既可分,又不可分。否认事实上的可分性就不是前进了,而是后退了。  这真好。论题集中,旗帜鲜明,单刀直入,直指要害,强似去读那种答非所问,文不对题,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的文章。对于争鸣人
蒙古艺术学院2018年4月28日召开了以“全球视野下草原音乐的传承创新与交流传播学术研讨会”为题的学术会议。可以肯定的是,此次会议所探讨的传统音乐在当今社会中怎样更好地进行传承与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将多年行走于德都蒙古地区和其他地区田野工作的所见所闻和一直萦绕脑海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以“现代文化交流中同族群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趋同化现象——基于田野的思考”  一文做了会议发言。  全文内容包
为“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大型原创音乐剧《爱·文姬》于2018年12 月21日,在江西抚州汤显祖大剧院完成第21场演出。该剧以“爱”为主题,以流传千年的“文姬归汉”的故事作线索,从女性视角出发,描写了蔡文姬——一位身处东汉末年动荡战乱中的弱女子,在遭遇国破家亡被奴役后,化解苦难,关爱弱势群体,在民族融合中传承汉家文化,在丝绸之路上播撒和平种子,在家国之爱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