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来历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电视里经常看有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节目,我每次看着看着脑海中闪现出近代中国第一支军乐队和军歌。
  1895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按照德国陆军的编制建立了“自强军”。1896年8月,自强军迁到上海的吴淞,便开始了军乐队的筹建工作。他们从德国订购了西洋铜管乐器,并雇佣了法国军官喀索维基、米勒尔两人担任军乐队的教官;挑选了12名精通音乐的士兵和从民间招募来的3名乐师,组成了共15人的自强军军乐队。1897年初,乐队正式进行训练。同年5月1日,自强军在吴淞举行大阅兵,邀请了驻上海的各国领事和社会名流前来观摩,并且设宴招待贵宾。军乐队为来宾演奏了乐曲,使中外来宾大为惊讶。
  自强军军乐队的建立,开创了近代中国军乐队的先声。随后,在中国的军队里也相继建立起军乐队。
  除了军乐队外,各国的军队都有自己的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诗人公木与作曲家郑律成在1939年创作的。这是一部成功的合唱作品。全曲由《八路军军歌》(男声四部合唱)、《炮兵歌》(男声二部合唱)、《子夜岗兵颂》(男高音独唱)、《八路军进行曲》(男声二部轮唱)、《冲锋歌》(男声齐唱)和《快乐的八路军》(男声二部合唱)等六首歌曲组成,其中《八路军进行曲》传唱最广,在解放战争时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部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反映我军战斗历程和当代军人风貌的作品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整部大合唱的写作技法单纯、简朴,却蕴含着坚韧不拔的内在力量。作品问世不久,因其明快铿锵的旋律很受人们青睐,于是迅速流传开去。《八路军进行曲》是大合唱的第四首歌曲,歌词凝炼集中;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音乐嘹亮,催人奋进,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点,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中,将它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郑律成,1918年出生在朝鲜南部全罗南道一个贫苦农家;1933年来中国,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赴延安,任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和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八路军进行曲》是他1939年在延安谱写的。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郑律成和夫人丁雪松回到出生地朝鲜。郑律成先后担任黄海道党委宣传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兼人民军协奏团团长等职。这时他又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朴世永作词),两个国家的两首军歌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罕见的。
  郑律成1950年定居中国后,经常深入到火热的群众生活中,创作了许多受欢迎的音乐作品。然而正当他创作旺盛之时,却不幸突患脑溢血病逝,年仅58岁。他一生留下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300多首,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他文献
春秋时代,鲁国庄公有一个哥哥叫庆父,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叔牙,一个叫季友。庄公和季友是一派,庆父和叔牙是一派。鲁庄公得了重病,庆父就想等庄公死后,自己做国君,叔牙做相国。
今年十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3周年,一批参加过那场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的老战士回顾六十多年前,曾经挥洒青春和热血的艰难岁月,无限缅怀牺牲在异国的战友……回眸当年的征程,他们感怀和平来之不易——  华东二十军 人民子弟兵  1950年11月,奉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从上海仓促奔赴朝鲜战场。这支部队原是华野的劲旅,由三部分组建而成,一支是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
我时常回忆起曾在抗日战争后期为盟军当翻译的一段难忘的从军经历——    为杨中尉做随军翻译    那时我二十刚出头,在重庆中国银行工作,亲眼目睹日寇狂轰滥炸,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对日寇的暴行十分愤恨,但一时无法直接抗击日寇,随着二战深入,机会终于来了!美国军队作为盟军来到中国战场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打击日寇,大批美国军事人员包括多兵种的部队陆续来到,语言沟通是一大难题,迫切需要一大批懂英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