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质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其原因纷繁复杂。实际上,水文地质是自然界中地下水各种变化,以及不同规则的运动现象,它也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好、水量稳定,而水文地质引发的地质灾害大都由不规则运动的地下水影响灾害防御工作而形成的。因此,为了杜绝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本文以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为主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若干思考。
[关键词]水文 地质 灾害 影响
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9-0325-0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内每年均有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给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安居乐业造成了不利影响。水文地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地下水不规则运动及变化给灾害防御工作造成极大的难度。为了避免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地下水异常运动引起的各种灾害类型,且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水文地质及其结构运动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极地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所以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大系统的重要亚系统。由于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此外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地下水的运动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水文地质不仅是一种自然地理现象,也关系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危害等方面内容。根据勘测资料记载,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集中于岩溶塌陷、砂土液化、地面沉降、软土变形等方面,具体情况:
(一)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为具有开口型溶洞、溶隙的碳酸盐岩;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易于改变的地下水动力条件,破坏了地下水运动的均衡性。水文地质对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是造成巨大的水流冲刷力,破坏了溶洞底层结构的牢固性,造成土体抵抗力减弱而引起塌陷问题。
(二)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临界地震作用下,瞬间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饱和砂土受到震动后趋于密实,导致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 在周期性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逐渐累积使土粒处于悬浮状态,而接近液体的特性。砂土液化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结果,对地质结构造成的破坏力也不一样。在沉积颗粒较粗地段,液化土层大大增加孔隙水压力往往超过盖层强度,地下水携带砂粒冲破盖层或沿盖层裂隙喷出地表,产生喷水冒砂现象。
(三)地面沉降
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前者有构造活动引起的沉降、 软弱土层形成的沉降、以及地震活动、海平面上升等;后者有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热水及开采油气资源均可引起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伴随着地下水的开采而产生,地面沉降的速率和发展趋势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地面沉降漏斗与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基本一致,引起地面沉降的层位与各含水组的开采量相对应。因此,超量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四)地基变形
软土地基是现代建筑施工或地质开发的常见问题,这种土体结构本身就缺乏稳定性,受到地下水运动影响后更加不牢固。通常软土层具有诸多有害特性,这使得水文地质对软土地基变形的不利影响更大。软土具有触变特性,当原状土受到振动以后,破坏了结构连接,降低了土的强度后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状态。同时,在加载初期,地基中常出现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地基的强度。软土除排水固结引起变形外,土体在剪应力作用下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
三、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理
针对水文地质引起的地质灾害,目前常用的应对策略是“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控制灾害现象的发生。若无法避免灾害发生,则要提前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减小灾害的破坏范围。
(一)实时监测
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必须设置24h监测系统,以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具体情况, 当监测到异常信号时可提醒相关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处理。如: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政府要加强山区的抗灾指导工作,引导当地居民做好全面的防范工作。如:雨季时期,对地下水流量多少跟踪监测,当水流量超出标准范围后立即调控水流的方向、流量,以免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质破坏。
(二)开发利用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地下水资源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地下水储存量过大造成对地质结构的冲击力增大,这种状态下极易引起地质灾害。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是防范灾害的有效措施,其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下水资源,也降低了灾害发生的次数,维持了地表结构的稳定性。如:我国北方城市开始将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来源,定期开发利用地下水供应使用;部分地区将地下水运用于农田灌溉,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紧急处理
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现场人员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把灾害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防造成更多的生命危险、财产安全。不同的地质灾害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也不一样,但地质灾害的紧急处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先保障人员的安全,然后急救财物。如:岩溶塌陷、砂土液化需采取加固处理方法,防止塌陷、液化问题加重;地面沉降、变形等问题,则要考虑路面的交通安全,及时设置灾害警告或封堵交通,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结语
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一旦人们不合理使用水资源或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都会直接引起水文地质条件恶化,进而破坏自然界水循环,引发地面沉降、软土变形等诸多不利现象,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因此,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有着严重影响。因此,在日常地质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更要加强对地下水赋存状态的监测,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同时还要努力将经济损失降低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宝君,王瑞丰,武林.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能源与节能,2015,02:97-98.
[2] 赖增铮,刘振荣.谈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70.
[3] 刘淑荣.谈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4,01:94-95.
[4] 郭晓伟.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技,2014,06:183.
[5] 杨尚宗.潼南县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11:18-19.
[6] 高嘉琳,李志勇,李岩松.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08:63-64.
[7] 邓兴林.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03:19-21.
[8] 唐红梅,林孝松,陈洪凯,唐芬.重庆万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03:5-9.
[关键词]水文 地质 灾害 影响
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9-0325-0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内每年均有不同的地质灾害发生,给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安居乐业造成了不利影响。水文地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地下水不规则运动及变化给灾害防御工作造成极大的难度。为了避免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地下水异常运动引起的各种灾害类型,且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水文地质及其结构运动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极地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所以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大系统的重要亚系统。由于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此外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地下水的运动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水文地质不仅是一种自然地理现象,也关系着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危害等方面内容。根据勘测资料记载,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集中于岩溶塌陷、砂土液化、地面沉降、软土变形等方面,具体情况:
(一)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为具有开口型溶洞、溶隙的碳酸盐岩;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易于改变的地下水动力条件,破坏了地下水运动的均衡性。水文地质对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是造成巨大的水流冲刷力,破坏了溶洞底层结构的牢固性,造成土体抵抗力减弱而引起塌陷问题。
(二)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饱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临界地震作用下,瞬间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饱和砂土受到震动后趋于密实,导致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 在周期性的地震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逐渐累积使土粒处于悬浮状态,而接近液体的特性。砂土液化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结果,对地质结构造成的破坏力也不一样。在沉积颗粒较粗地段,液化土层大大增加孔隙水压力往往超过盖层强度,地下水携带砂粒冲破盖层或沿盖层裂隙喷出地表,产生喷水冒砂现象。
(三)地面沉降
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前者有构造活动引起的沉降、 软弱土层形成的沉降、以及地震活动、海平面上升等;后者有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热水及开采油气资源均可引起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伴随着地下水的开采而产生,地面沉降的速率和发展趋势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地面沉降漏斗与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基本一致,引起地面沉降的层位与各含水组的开采量相对应。因此,超量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四)地基变形
软土地基是现代建筑施工或地质开发的常见问题,这种土体结构本身就缺乏稳定性,受到地下水运动影响后更加不牢固。通常软土层具有诸多有害特性,这使得水文地质对软土地基变形的不利影响更大。软土具有触变特性,当原状土受到振动以后,破坏了结构连接,降低了土的强度后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状态。同时,在加载初期,地基中常出现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地基的强度。软土除排水固结引起变形外,土体在剪应力作用下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
三、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理
针对水文地质引起的地质灾害,目前常用的应对策略是“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控制灾害现象的发生。若无法避免灾害发生,则要提前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减小灾害的破坏范围。
(一)实时监测
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必须设置24h监测系统,以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具体情况, 当监测到异常信号时可提醒相关人员采取紧急措施处理。如: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政府要加强山区的抗灾指导工作,引导当地居民做好全面的防范工作。如:雨季时期,对地下水流量多少跟踪监测,当水流量超出标准范围后立即调控水流的方向、流量,以免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质破坏。
(二)开发利用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地下水资源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地下水储存量过大造成对地质结构的冲击力增大,这种状态下极易引起地质灾害。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是防范灾害的有效措施,其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下水资源,也降低了灾害发生的次数,维持了地表结构的稳定性。如:我国北方城市开始将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来源,定期开发利用地下水供应使用;部分地区将地下水运用于农田灌溉,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紧急处理
当地质灾害发生之后,现场人员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把灾害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防造成更多的生命危险、财产安全。不同的地质灾害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也不一样,但地质灾害的紧急处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先保障人员的安全,然后急救财物。如:岩溶塌陷、砂土液化需采取加固处理方法,防止塌陷、液化问题加重;地面沉降、变形等问题,则要考虑路面的交通安全,及时设置灾害警告或封堵交通,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结语
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一旦人们不合理使用水资源或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都会直接引起水文地质条件恶化,进而破坏自然界水循环,引发地面沉降、软土变形等诸多不利现象,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因此,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有着严重影响。因此,在日常地质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更要加强对地下水赋存状态的监测,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同时还要努力将经济损失降低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宝君,王瑞丰,武林.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能源与节能,2015,02:97-98.
[2] 赖增铮,刘振荣.谈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70.
[3] 刘淑荣.谈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4,01:94-95.
[4] 郭晓伟.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技,2014,06:183.
[5] 杨尚宗.潼南县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11:18-19.
[6] 高嘉琳,李志勇,李岩松.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08:63-64.
[7] 邓兴林.人类工程活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03:19-21.
[8] 唐红梅,林孝松,陈洪凯,唐芬.重庆万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及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