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有人质疑其获奖原因是“政治正确”,是主旋律电影。如果仅因为这一点就能拿下奥斯卡最佳,我想持质疑之声的人还真是对奥斯卡有点儿误会。但不可否认的是,甭管哪个国家,“主旋律”确确实实是登堂入室的法宝。
主旋律电影,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正确,它有很多种,包含的内容也远比大家认为的宽泛。邓小平曾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主旋律这种影片,以及世界各国的“主旋律”电影都长啥样。
美国:我就是世界第一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主题很多,有歌颂爱国的,有展现军队实力的,有打击外星人的,有拯救世界的,但传递的信息都一样——就是昭告天下,我才是老大。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电影拍什么,政府管不着。但真相是,美国军方数十年来一直都在告诉电影制作人,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电影《007黄金眼》中有一个情节,一位美国将军被间谍色诱然后丢了性命。美国军方看到剧本后提出修改意见:这样说美国军人肯定不行,导演你换换吧。就这样,这个倒霉蛋变成了加拿大军人。1986年由阿汤哥主演的《壮志凌云》,由于其主旋律形态深烙其中,获得了美国军方的极大支持——需要航空母舰,看上哪艘了?需要战机配合啊,一个精英中队够不够?电影的顺利拍摄,军方协助力度不可谓不大。当然,付出就会有回报,美国空军在电影上映后立刻收到了大量青年的入伍要求,一扫越战失利后国内反战阴霾和国际盟友的战力质疑。正如被采访的一位美国人说的那样:“从小看的电影和耳濡目染的教育就是我们美国是好人,世界上要么是我们的盟友要么就是坏蛋,非我族类,非死即亡。”
进入到新世纪,美国的主旋律电影有了新形态,像以前那么直白的宣传片子不好卖了,一切需要改变。当然,换汤不需要换药。著名导演迈克尔·贝可以说是最近十几年美国军方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其对美国精神的宣扬可谓不留余力,他在《变形金刚》中嘲讽美国总统、议员,却让美国大兵干翻霸天虎机器人;选择正在服役的军事装备和军人出演,也是为了让全球观众看到美军士兵工作时的专业化和牺牲精神。更巧妙的是,影片中一改以往耳提面命的形式,把主题藏在主人公的成长和心路历程里,勇气和自由往往成为关键词,这一切都是为主旋律服务的。
印度:批判是永恒的话题
印度虽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几千年来的文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一拨又一拨的侵略者来到这片土地,一个又一个文明兴起又毁灭,连国家的概念都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这造就了印度文明现在的样子。宗教、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庞大的人口、落后的教育等诸多问题混杂在一起,这也是印度社会复杂性的根源。电影在印度又是典型的庶民艺术,在一个文盲率高达近40%的国度里,其他的艺术形式还确实不好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一些有识之士希望通过电影对印度文化现状进行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改善,我们熟悉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就是最突出的一个。2018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个印度父亲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的故事。如果我们了解印度教对女性的束缚和权利的剥夺,就会明白影片中父亲和女儿面对重重阻力,奋争所需要的巨大勇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抗争的勇气,印度的妇女才能够从过去的苦海中逐渐脱离,并逐渐看到希望的光芒,这是这部影片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积极信息和印度式的正能量。在《我的个神啊》这部电影中,阿米尔·汗开个一个巨大的脑洞,扮演了一个不幸在印度迷路的外星人,为了回家只好像普通的印度人一样去祈求神明的帮助。在这部电影中,阿米尔·汗通过一幕幕荒诞离奇的情节和喜剧化的无厘头手法,试图调侃人类复杂仪式与宗教商业化的弊端,无情地嘲讽了宗教带给印度社会的桎梏以及人们对于宗教和宗教领袖的盲从,劝告世人别盲目迷信宗教权威。影片上映短短三周,就成为印度影史票房第一,而它自身承载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批判所引发的幕后争议,又远远超过其票房价值。
再说一个,去年上映的关于印度教育的电影《起跑线》,不仅对印度社会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启发了我们这个邻国。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对印度夫妇的女儿准备上小学了,突然面临着学区房的问题,而且现在买还不赶趟了,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弄一个贫民窟的指标到校名额。孩子父亲的意思是咱们别折腾了,在哪儿不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母亲一番关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长篇大论让孩子她爹也觉得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剧情相信大家都觉得十分眼熟,没准你家昨天晚上刚刚上演过。
俄罗斯:随着政局摇摆
政局变动剧烈的国家,主旋律电影变动也剧烈。大导演爱森斯坦的一生,就是俄国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战舰波将金号》后,爱森斯坦拍摄了十月革命的影片《十月》,影片完成后却遭禁映,原因是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而他在《十月》里是作为英雄出现的。这导致了爱森斯坦10年未能拍片,直到1937年才得以拍摄表现13世纪俄国击败德国的历史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结果1939年苏德同盟形成,影片再次被禁,直到4年后德国翻脸,影片才忽然对苏联政府有了价值。爱森斯坦这位大师的人生结局是,因为拍《伊凡雷帝2》触怒斯大林,被斯大林叫来大吼,吓得心脏病发作昏倒,此后两年,爱森斯坦就像他的同胞契诃夫笔下的那位小公务员,在恐惧中写信向斯大林谢罪,直到1950年心脏病再次发作而死。
上面说的这个例子在俄罗斯电影中并不少见,比如电影《列宁在十月》拍摄于斯大林时代,是表现斯大林英勇辅佐列宁完成十月革命的故事。但在赫鲁晓夫时代,斯大林被批倒批臭,于是就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列宁在十月》——但凡影片中出现斯大林时,必然出现一位站起的群众演员,或者花瓶之类的东西把他挡住,十分搞笑。
韩国:打击外来侵略
王尔德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一种邪恶的美德”,这句话对否姑且不论,用在韩国主旋律电影上恰如其分。如果你有兴趣翻开韩国的历史,按照韩国人自己的说法那就是一部几千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韩国的主旋律电影多会以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发生为大背景,叙述着这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如何在大国与强国的战争中被撕裂、被胁迫,描绘事件的参与者与普通人如何被时代所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翻滚。但是,为了票房和观影人群民族自信心的考虑,大部分的这一类型影片都存在着篡改历史事实的问题,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韓国影史票房第一冠军《鸣梁海战》,是讲述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抗倭故事的主旋律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韩国人把对于李舜臣的造神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韩国综艺节目主持人在影片上映后,竟问出“在古代世界范围内有能与第一战神李舜臣比肩的其他国家将领吗?”这样的问题。在去年中秋假期上映并取得票房冠军的《安市城》也彻底惊呆了中国人的历史观。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加上想象和杜撰,历史变了味道。整个影片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制作还是十分精良的,特别是对中国唐初时期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具、盔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甚至大量参考了保存下来的资料壁画,力求完全恢复那个时代的风貌。但可惜的是,再完美的载体一旦故事的核心出现了偏差,那就不能称为一部优秀的影片。故事的结局是唐太宗再一次被射瞎了眼睛(李世民在韩国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里经常被射瞎眼睛),并且教育后代永远不要再试图征服高句丽。而真实的历史是在唐王东征的20年后,高句丽就倒在了唐朝骑兵的铁蹄之下。
日本:勇士精神和煽不完的情
我们翻阅日本影史上十大票房冠军,会发现一个不好理解的现象,就是10部影片里有7部是动画电影,而这里又有5部作品来自宫崎骏。追根溯源,这背后的推手来自于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对日本的动漫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植政策,不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帮助。
宫崎骏作品的成功更多的并不仅仅是来自于其作为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而是每一部电影所深刻表达的主题,如千寻里的自我救赎、魔女宅急便的成长、萤火虫之墓的残酷战争……宫崎骏曾说:“创作一部动画也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慰藉着那些失去勇气的、与残忍现实搏斗的灵魂。”所以说动画只是一个载体,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是这些电影成功的灵魂。
日本电影特别是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影片中还呈现出来另外一个特点——煽情,这与我们对日本人内敛、隐忍、保守的民族性格印象大相径庭。影片中经常会出现亲人、朋友、师徒、同事、爱人之间的严重冲突,画面上喊叫与眼泪一色,拥抱与耳光齐飞。不仅如此,日本影视作品还特别喜欢给片名加上一个副标题,比如我国的《琅琊榜》在日本上映时副标题就是《麒麟才子风云起》,去年大热的《延禧攻略》日本的译名叫做《璎珞·紫禁城燃烧的逆袭王妃》。近期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在日本上映,先期前导海报上的宣传语写道:“4000万人飙泪,被激荡的风暴包裹的中国70年代,被时代翻弄的中国年轻人美丽又苦闷的青春岁月。”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人类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关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研究的著名报告《菊与刀》似乎给出了答案,其中提到了日本民族这样的一些特点,比如社会的负恩者、名声的清白和不给别人添麻烦等。所以很多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都是有礼貌,但是人与人之间有深深的隔阂。所以,电影往往就会成为这种情绪的一个宣泄口,让绷着的神经可以在黑暗的影院中得以释放,一场痛快淋漓的哭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无论哪个国家的主旋律电影都是用主观的美好演绎着正能量的传递,但观众等来的,究竟是美男子子还是狡童,就要各花入各眼了。
主旋律电影,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正确,它有很多种,包含的内容也远比大家认为的宽泛。邓小平曾说:“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主旋律这种影片,以及世界各国的“主旋律”电影都长啥样。
美国:我就是世界第一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主题很多,有歌颂爱国的,有展现军队实力的,有打击外星人的,有拯救世界的,但传递的信息都一样——就是昭告天下,我才是老大。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这样的国家,电影拍什么,政府管不着。但真相是,美国军方数十年来一直都在告诉电影制作人,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电影《007黄金眼》中有一个情节,一位美国将军被间谍色诱然后丢了性命。美国军方看到剧本后提出修改意见:这样说美国军人肯定不行,导演你换换吧。就这样,这个倒霉蛋变成了加拿大军人。1986年由阿汤哥主演的《壮志凌云》,由于其主旋律形态深烙其中,获得了美国军方的极大支持——需要航空母舰,看上哪艘了?需要战机配合啊,一个精英中队够不够?电影的顺利拍摄,军方协助力度不可谓不大。当然,付出就会有回报,美国空军在电影上映后立刻收到了大量青年的入伍要求,一扫越战失利后国内反战阴霾和国际盟友的战力质疑。正如被采访的一位美国人说的那样:“从小看的电影和耳濡目染的教育就是我们美国是好人,世界上要么是我们的盟友要么就是坏蛋,非我族类,非死即亡。”
进入到新世纪,美国的主旋律电影有了新形态,像以前那么直白的宣传片子不好卖了,一切需要改变。当然,换汤不需要换药。著名导演迈克尔·贝可以说是最近十几年美国军方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其对美国精神的宣扬可谓不留余力,他在《变形金刚》中嘲讽美国总统、议员,却让美国大兵干翻霸天虎机器人;选择正在服役的军事装备和军人出演,也是为了让全球观众看到美军士兵工作时的专业化和牺牲精神。更巧妙的是,影片中一改以往耳提面命的形式,把主题藏在主人公的成长和心路历程里,勇气和自由往往成为关键词,这一切都是为主旋律服务的。
印度:批判是永恒的话题
印度虽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几千年来的文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一拨又一拨的侵略者来到这片土地,一个又一个文明兴起又毁灭,连国家的概念都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这造就了印度文明现在的样子。宗教、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庞大的人口、落后的教育等诸多问题混杂在一起,这也是印度社会复杂性的根源。电影在印度又是典型的庶民艺术,在一个文盲率高达近40%的国度里,其他的艺术形式还确实不好被普罗大众所接受。
一些有识之士希望通过电影对印度文化现状进行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改善,我们熟悉的印度演员阿米尔·汗就是最突出的一个。2018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个印度父亲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成为摔跤手的故事。如果我们了解印度教对女性的束缚和权利的剥夺,就会明白影片中父亲和女儿面对重重阻力,奋争所需要的巨大勇气,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抗争的勇气,印度的妇女才能够从过去的苦海中逐渐脱离,并逐渐看到希望的光芒,这是这部影片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积极信息和印度式的正能量。在《我的个神啊》这部电影中,阿米尔·汗开个一个巨大的脑洞,扮演了一个不幸在印度迷路的外星人,为了回家只好像普通的印度人一样去祈求神明的帮助。在这部电影中,阿米尔·汗通过一幕幕荒诞离奇的情节和喜剧化的无厘头手法,试图调侃人类复杂仪式与宗教商业化的弊端,无情地嘲讽了宗教带给印度社会的桎梏以及人们对于宗教和宗教领袖的盲从,劝告世人别盲目迷信宗教权威。影片上映短短三周,就成为印度影史票房第一,而它自身承载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批判所引发的幕后争议,又远远超过其票房价值。
再说一个,去年上映的关于印度教育的电影《起跑线》,不仅对印度社会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启发了我们这个邻国。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对印度夫妇的女儿准备上小学了,突然面临着学区房的问题,而且现在买还不赶趟了,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弄一个贫民窟的指标到校名额。孩子父亲的意思是咱们别折腾了,在哪儿不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母亲一番关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长篇大论让孩子她爹也觉得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剧情相信大家都觉得十分眼熟,没准你家昨天晚上刚刚上演过。
俄罗斯:随着政局摇摆
政局变动剧烈的国家,主旋律电影变动也剧烈。大导演爱森斯坦的一生,就是俄国主旋律电影的历史。《战舰波将金号》后,爱森斯坦拍摄了十月革命的影片《十月》,影片完成后却遭禁映,原因是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而他在《十月》里是作为英雄出现的。这导致了爱森斯坦10年未能拍片,直到1937年才得以拍摄表现13世纪俄国击败德国的历史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结果1939年苏德同盟形成,影片再次被禁,直到4年后德国翻脸,影片才忽然对苏联政府有了价值。爱森斯坦这位大师的人生结局是,因为拍《伊凡雷帝2》触怒斯大林,被斯大林叫来大吼,吓得心脏病发作昏倒,此后两年,爱森斯坦就像他的同胞契诃夫笔下的那位小公务员,在恐惧中写信向斯大林谢罪,直到1950年心脏病再次发作而死。
上面说的这个例子在俄罗斯电影中并不少见,比如电影《列宁在十月》拍摄于斯大林时代,是表现斯大林英勇辅佐列宁完成十月革命的故事。但在赫鲁晓夫时代,斯大林被批倒批臭,于是就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列宁在十月》——但凡影片中出现斯大林时,必然出现一位站起的群众演员,或者花瓶之类的东西把他挡住,十分搞笑。
韩国:打击外来侵略
王尔德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一种邪恶的美德”,这句话对否姑且不论,用在韩国主旋律电影上恰如其分。如果你有兴趣翻开韩国的历史,按照韩国人自己的说法那就是一部几千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血泪史和抗争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韩国的主旋律电影多会以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发生为大背景,叙述着这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如何在大国与强国的战争中被撕裂、被胁迫,描绘事件的参与者与普通人如何被时代所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翻滚。但是,为了票房和观影人群民族自信心的考虑,大部分的这一类型影片都存在着篡改历史事实的问题,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韓国影史票房第一冠军《鸣梁海战》,是讲述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抗倭故事的主旋律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韩国人把对于李舜臣的造神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有韩国综艺节目主持人在影片上映后,竟问出“在古代世界范围内有能与第一战神李舜臣比肩的其他国家将领吗?”这样的问题。在去年中秋假期上映并取得票房冠军的《安市城》也彻底惊呆了中国人的历史观。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加上想象和杜撰,历史变了味道。整个影片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制作还是十分精良的,特别是对中国唐初时期冷兵器时代的武器、装具、盔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甚至大量参考了保存下来的资料壁画,力求完全恢复那个时代的风貌。但可惜的是,再完美的载体一旦故事的核心出现了偏差,那就不能称为一部优秀的影片。故事的结局是唐太宗再一次被射瞎了眼睛(李世民在韩国关于这段历史的电影里经常被射瞎眼睛),并且教育后代永远不要再试图征服高句丽。而真实的历史是在唐王东征的20年后,高句丽就倒在了唐朝骑兵的铁蹄之下。
日本:勇士精神和煽不完的情
我们翻阅日本影史上十大票房冠军,会发现一个不好理解的现象,就是10部影片里有7部是动画电影,而这里又有5部作品来自宫崎骏。追根溯源,这背后的推手来自于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对日本的动漫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植政策,不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帮助。
宫崎骏作品的成功更多的并不仅仅是来自于其作为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而是每一部电影所深刻表达的主题,如千寻里的自我救赎、魔女宅急便的成长、萤火虫之墓的残酷战争……宫崎骏曾说:“创作一部动画也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慰藉着那些失去勇气的、与残忍现实搏斗的灵魂。”所以说动画只是一个载体,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是这些电影成功的灵魂。
日本电影特别是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影片中还呈现出来另外一个特点——煽情,这与我们对日本人内敛、隐忍、保守的民族性格印象大相径庭。影片中经常会出现亲人、朋友、师徒、同事、爱人之间的严重冲突,画面上喊叫与眼泪一色,拥抱与耳光齐飞。不仅如此,日本影视作品还特别喜欢给片名加上一个副标题,比如我国的《琅琊榜》在日本上映时副标题就是《麒麟才子风云起》,去年大热的《延禧攻略》日本的译名叫做《璎珞·紫禁城燃烧的逆袭王妃》。近期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在日本上映,先期前导海报上的宣传语写道:“4000万人飙泪,被激荡的风暴包裹的中国70年代,被时代翻弄的中国年轻人美丽又苦闷的青春岁月。”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人类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关于日本人民族性格研究的著名报告《菊与刀》似乎给出了答案,其中提到了日本民族这样的一些特点,比如社会的负恩者、名声的清白和不给别人添麻烦等。所以很多在日本生活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都是有礼貌,但是人与人之间有深深的隔阂。所以,电影往往就会成为这种情绪的一个宣泄口,让绷着的神经可以在黑暗的影院中得以释放,一场痛快淋漓的哭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无论哪个国家的主旋律电影都是用主观的美好演绎着正能量的传递,但观众等来的,究竟是美男子子还是狡童,就要各花入各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