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新的科研成果在生物学领域出现,基因工程、克隆等新名词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的具体做法是:实验、观察并重,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合理设疑,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生物模型,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 ;教学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社会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新的科研成果在生物学领域出现,基因工程、克隆等新名词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实验、观察并重,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无论教育教学如何改革,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的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就是很好的探究方法。《分子与细胞》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两大基石。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事实和现象、生物概念、生物规律和原理。概念和规律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概念的形成要经过科学的研究,这个研究过程一般来说是以实验与观察为基础的。虽然显微镜是研究生命现象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是教材中有些实验现象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如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鉴定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通过观测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位置来确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扩散速度等,以上这些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结论,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态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
二、合理设疑,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置疑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并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以构建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这一过程当然离不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训练,而这种既能联系具体,又能联系抽象的性质,正是科学假设所特有的。科学假设是一种科学的猜测,是对未来的客观世界领域进行科学的、猜测性的解释,是人们探知科学的未知领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告诉学生科学设疑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通过引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过程,训练学生进行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时,学生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疑问。当然这样的设疑的提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非是一种凭空的设想,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设疑,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出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的设疑。如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会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实质。
三、构建生物模型,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构建生物模型可以是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现象形象化。模型可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便于研究,同时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结果,使其便于理解和交流。教材中一些原理性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通过阅读仍无法弄清楚。这时如果能用学生亲手制作的生物模型来进行验证的话,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实验时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道理,细胞越小其扩散速度越快;同时还可以说明细胞越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就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的速度就越快,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长大的必然道理之一。借助于细胞模型,让学生了解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种情境中去学习、想象、联想、推理、记录、整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宽广。用模型方法来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一些生物学事实常采用的重要科学方法,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就是利用物理模型方法;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种群数量的生长曲线、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以及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更能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用概念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以进一步掌握其本质属性等等。从而可以看出,用模型这种具体的实物来研究生物体内一些复杂的生命现象,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约,定性、定量地研究一些人们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生命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模型方法进行探究,将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实施的核心任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融合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所以说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比较理想的载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生物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对中学生物教师的磨练和挑战。广大教师该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是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式 ;教学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社会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新的科研成果在生物学领域出现,基因工程、克隆等新名词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实验、观察并重,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无论教育教学如何改革,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的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就是很好的探究方法。《分子与细胞》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两大基石。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事实和现象、生物概念、生物规律和原理。概念和规律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概念的形成要经过科学的研究,这个研究过程一般来说是以实验与观察为基础的。虽然显微镜是研究生命现象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是教材中有些实验现象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的,如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鉴定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通过观测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和位置来确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扩散速度等,以上这些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结论,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结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态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从而夯实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
二、合理设疑,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设置疑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并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以构建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这一过程当然离不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训练,而这种既能联系具体,又能联系抽象的性质,正是科学假设所特有的。科学假设是一种科学的猜测,是对未来的客观世界领域进行科学的、猜测性的解释,是人们探知科学的未知领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告诉学生科学设疑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通过引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过程,训练学生进行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时,学生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疑问。当然这样的设疑的提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非是一种凭空的设想,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设疑,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出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的设疑。如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会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实质。
三、构建生物模型,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构建生物模型可以是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现象形象化。模型可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便于研究,同时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结果,使其便于理解和交流。教材中一些原理性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通过阅读仍无法弄清楚。这时如果能用学生亲手制作的生物模型来进行验证的话,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通过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实验时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道理,细胞越小其扩散速度越快;同时还可以说明细胞越小,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就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的速度就越快,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长大的必然道理之一。借助于细胞模型,让学生了解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种情境中去学习、想象、联想、推理、记录、整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宽广。用模型方法来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研究一些生物学事实常采用的重要科学方法,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 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就是利用物理模型方法;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种群数量的生长曲线、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以及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更能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用概念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以进一步掌握其本质属性等等。从而可以看出,用模型这种具体的实物来研究生物体内一些复杂的生命现象,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约,定性、定量地研究一些人们难以理解和认识的生命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模型方法进行探究,将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实施的核心任务,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融合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所以说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比较理想的载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生物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对中学生物教师的磨练和挑战。广大教师该如何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是值得每位教师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