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日本文学史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min673594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化普及的21世纪,随着“微课”理论的出现和对“微课”实践的推广和深化,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微课”为载体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即“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那么这一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是否适合所有的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在新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去尝试。笔者在高校的日本文学史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和实践。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日本文学史 应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149-02
  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冲击和颠覆了经济、技术、消费、人际等各领域的传统思维和方式。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革新教育理念和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刻不容缓。其中微课教育理论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的革新,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挑战。
  1 “微课”与“翻转课堂”
  1.1 “微课”
  “微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2008年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国内胡铁生于2010年最早提出了微课概念。其概念“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其主要特点是:(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景真实;(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它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通过微型视频使之情景化,可以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1.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法,目前已经受到全世界教育界的关注。“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课,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新安排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序,使得传统的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角色得到转变,从而把学生推向课堂的主体地位。
  胡铁生把“微课”发展归纳为:“‘微资源构成’—‘微教学构成’—‘微网络课程’三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翻转课堂”属于第二阶段,即“微教学构成”阶段,“这个阶段出现的微课概念内涵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其关注的重点从微课资源构成发展到关注微课的教学活动,使静止的微课资源活用和发展起来。其中教师可以设计“微练习”“微交流”等环节配合微课资源,结合学生和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
  2 “翻转课堂”在日本文學史课堂中的实践
  依据“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和设计原则,笔者以日本语专业的大三学生的日本文学史课程为例,进行了教学应用实践。
  2.1 设计原则与设计环节
  2.1.1 设计原则
  在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环节时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微视频时间为15min,整个课前学习时间控制在30min,以保证“翻转课堂”短时高效的特点;重新设计教学环节,翻转传统课堂结构;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充分考虑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以达到传统课堂中师生地位的翻转。
  2.1.2 教学环节的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和核心是微视频,教师在把握整体单元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本节的知识点精心制作微视频。微视频需要浓缩本节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然后布置线上作业和练习,一共时间不超过30min。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在课前,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微视频的教学资源,把学习难点和差异消化在课前,这样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一部分同学的自信心。随着课前安排好的作业、练习以及网络调查的环节,进一步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给同学们带来主动的参与意识和积极的思考空间。学生在课前的环节中会产生问题,带着对新知识的问题意识进入教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并解答疑问。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讨论和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外,鼓励同学们发表与新知识相关的扩展知识和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扩宽知识面、增强同学们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感,还会提高学生们的口语的表达和交流等综合能力。在此环节教师制定管理机制,及时地记录成绩,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扮演好指导者、督促者的课堂主导的角色。课后在网络平台上针对整体教学过程做出及时、公正的评价和反馈。日本文学史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2.2 调查与评价反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大三学生的日本文学史课程为实践对象。大三学生听力普遍达到日语专业四级以上水平。全班一共35人,在进行“翻转课堂”实践前后对全班同学做了调查。个人电脑占有率为100%;传统的课堂上听老师用日语讲解日本文学史课程,基本能听懂并且能记录笔记的学生占65%能刚听懂一半左右的学生占25%,10%的同学只能听懂30%甚至更少的内容。日本文学史课程比较枯燥,知识也较抽象,即便是能听懂讲授内容并记下笔记的同学,课后不进行自觉地复习,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也是有难度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记录笔记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更难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课前反复利用微视频,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日语听力等能力。通过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入教室环节时,对新知识有很好的理解的同学比例达到了90%左右,认为日本文学史课程难的比例由原来的50%降到了15%。
  另外,对于课前学习时间,有50%的学生用了约30min;有20%的学生用了约38min;有20%的学生用了近43min;极少部分同学花费时间较长。测试成绩优秀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了14.3%;不及格率由原来的5.7%下降到2.8%。
  3 结语
  通过应用实践和调查数据可见,“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日本文学史课堂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它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在“微课”的“翻转课堂”运用中,不能放松教师的监督和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安排和设计教学环节。比如,加强管理机制督促学生课前自学情况,还要针对知识内容,设计课堂环节以提高知识内化效果;关注缺乏自主能力的学生,及时跟进其学习状况。总之,微课的“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其互动性强、自主性强等优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教育者提供了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但还需要教育者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以求完善,比如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差别等要素是教育者在实践中应加以考虑之处。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2]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及3D技术在设计中广泛应用,也对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装饰装修的工程质量对整个工程使用
热声发动机利用热声效应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热能由核心部件加热器提供。加热器在热声发动机的能量传递和转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热声发动机的工作特点,介绍了一种
生态建筑作为建筑节能的一个全新设计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削减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将太阳能烟囱、Trombe墙以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等构件与生态建筑
摘 要:近几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当教师与学生用户更习惯于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办公与学习时,移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也将应运而生。为了适应用户需求,针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需求,设计了此移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通过详细的需求分析,设计了学生用户、教师用户、教务管理员三个用户,以三个用户需求入手,进行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模块化设计。最终开发了以课表查询、成绩查询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30.161  摘 要:本文从分层教学相关概述入手,分析了高校应用数学开展分层教学的必要性,着重探析了分层教学在高校应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开展,并提出了分层教学在高校应用数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校 应用数学 开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c)
本文采用双阶段模型描述多孔颗粒与气体的传递反应。反应分为两个阶段:气体反应物在扩散进入颗粒内部同时与颗粒发生反应的第一阶段;形成产物层后,扩散和反应用双区域模型来描述
对文献[1]给出的能反映管内非定常完全气体有旋流流动的一维计算模型,首次给出了其多套代数显式解析解,以便于在理论上了解此流动模型,尤其是有助于计算流体力学工作者验证与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辽宁何氏医学院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探索出一个与专业相融合、全方位、多层次的与专业相融合
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施工中,钢大模板体系与铝模板板体系相较传统的木模板体系都有一定的先进性,但这2种模板体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中,有很大的差异,从而造成施工成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