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看没文化有多可怜!只要你好好学,不管咋样,家里都支持你。”这朴实的话语出自崔琦的母亲。崔琦,美籍华人科学家,1936年生于河南省宝丰县农村,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6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
出身旧中国贫苦农村的崔琦,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这一令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奖项呢?
在记者招待会上,崔琦含泪回忆童年:“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子女上学……”
崔琦的母亲王双贤本是富家闺秀,那时的王家是宝丰附近有名的殷实之家。按照王家当时的条件,王双贤完全有读书习文的机会,然而,其父却固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她与三个哥哥一起进私塾接受教育,所以王双贤不识多少字。
成人之后的王双贤带着失学的缺憾和委屈嫁到并不富裕的崔家,当她有了4个子女之后,便暗暗发誓: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也不论男孩女孩,坚决要他们都读书。正是在这位开明的母亲支持下,崔琦的3个姐姐崔颖、崔珂、崔璐从小就被送到在中学任教的三舅王治寰身边念书。最后,三姐妹先后都读了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绝无仅有的。所以王双贤开明的教育观念,成为当时方圆数百里的美谈。
崔琦作为家中惟一的男孩,母亲对他的教育自然抓得更紧,要求更严。她跟儿子“约法三章”:不许逃学,在学堂里要用功;出了学堂要赶紧回家温书,不准在外面玩。懂事的小崔琦面对慈母那严肃的目光,使劲地点点头。平时学习自觉用功,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干好家务后就温习功课,非常刻苦。
崔琦的勤奋换来了优异的成绩,也深受先生的赏识。父母为此十分欣慰!1949年,崔琦高小毕业。由于当地没有中学,他只好辍学在家。这可急坏了母亲!转眼间两年过去了,深知读书重要性的母亲,义无反顾地让崔琦到定居香港的三舅那里读书。
“正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才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这对我一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至今,崔琦还常常这样说。
是啊,父母的一个英明决定,一个得当的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加之语言交流不便和生活艰难等诸多原因,同时思念父母,崔琦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他母亲通过别人转告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求学,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就这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崔琦刻苦攻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并于1958年获得美国全额资助,进入伊利诺斯州的奥古斯塔学院数学专业学习。此后,又升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在他赴美留学时,父亲崔长生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但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习,母亲自己担负起全部护理、伺候任务。
在这之后的9年里,母亲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自我料理生活起居,直到晚年,都没有影响儿子的学业。直至81岁高龄,老人在乡下默然仙逝,也没让儿子守在她身边。这令崔琦痛不欲生,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崔琦说,自己出生时父母已50岁上下,并且四个姐弟中只有他是男孩,按说他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母亲却从不娇惯这惟一的儿子。她深知,人必须能吃苦、爱劳动才行,否则长大就会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
崔琦几岁时,妈妈就叫他和几个姐姐一起帮家里干家务,稍大一点,农忙时他就下地帮父亲干农活,施肥、锄地、浇水;农闲时,他要么给家里的毛驴儿割草料,要么就到附近树林里捡柴禾。这在今天看来真的不可想象——父母怎么舍得孩子这样“受苦受累”呢?但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为他后来的成就积累了无穷的财富!
母亲的善良也濡染着他。虽然崔琦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她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广远见识和博大胸怀,时时处处平等地善待所有乡邻。邻居的孩子们一来,她就把家里有的、能吃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大家吃,有时甚至连自家的饭也盛给他们吃。
正是母亲这种善意仁慈对童年崔琦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他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与人为善、替人解忧的优秀品质。今天,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崔琦为人随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而生活上却十分关爱,是有口皆碑的。母亲当年的言传身教,至今还被崔琦视为行世准则。
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编辑 王丽)
出身旧中国贫苦农村的崔琦,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这一令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奖项呢?
在记者招待会上,崔琦含泪回忆童年:“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但是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子女上学……”
崔琦的母亲王双贤本是富家闺秀,那时的王家是宝丰附近有名的殷实之家。按照王家当时的条件,王双贤完全有读书习文的机会,然而,其父却固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她与三个哥哥一起进私塾接受教育,所以王双贤不识多少字。
成人之后的王双贤带着失学的缺憾和委屈嫁到并不富裕的崔家,当她有了4个子女之后,便暗暗发誓: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也不论男孩女孩,坚决要他们都读书。正是在这位开明的母亲支持下,崔琦的3个姐姐崔颖、崔珂、崔璐从小就被送到在中学任教的三舅王治寰身边念书。最后,三姐妹先后都读了大学。这在当时的农村,是绝无仅有的。所以王双贤开明的教育观念,成为当时方圆数百里的美谈。
崔琦作为家中惟一的男孩,母亲对他的教育自然抓得更紧,要求更严。她跟儿子“约法三章”:不许逃学,在学堂里要用功;出了学堂要赶紧回家温书,不准在外面玩。懂事的小崔琦面对慈母那严肃的目光,使劲地点点头。平时学习自觉用功,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干好家务后就温习功课,非常刻苦。
崔琦的勤奋换来了优异的成绩,也深受先生的赏识。父母为此十分欣慰!1949年,崔琦高小毕业。由于当地没有中学,他只好辍学在家。这可急坏了母亲!转眼间两年过去了,深知读书重要性的母亲,义无反顾地让崔琦到定居香港的三舅那里读书。
“正是在母亲的支持下,才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这对我一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至今,崔琦还常常这样说。
是啊,父母的一个英明决定,一个得当的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加之语言交流不便和生活艰难等诸多原因,同时思念父母,崔琦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他母亲通过别人转告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求学,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就这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崔琦刻苦攻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并于1958年获得美国全额资助,进入伊利诺斯州的奥古斯塔学院数学专业学习。此后,又升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在他赴美留学时,父亲崔长生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但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习,母亲自己担负起全部护理、伺候任务。
在这之后的9年里,母亲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自我料理生活起居,直到晚年,都没有影响儿子的学业。直至81岁高龄,老人在乡下默然仙逝,也没让儿子守在她身边。这令崔琦痛不欲生,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崔琦说,自己出生时父母已50岁上下,并且四个姐弟中只有他是男孩,按说他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然而,母亲却从不娇惯这惟一的儿子。她深知,人必须能吃苦、爱劳动才行,否则长大就会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
崔琦几岁时,妈妈就叫他和几个姐姐一起帮家里干家务,稍大一点,农忙时他就下地帮父亲干农活,施肥、锄地、浇水;农闲时,他要么给家里的毛驴儿割草料,要么就到附近树林里捡柴禾。这在今天看来真的不可想象——父母怎么舍得孩子这样“受苦受累”呢?但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为他后来的成就积累了无穷的财富!
母亲的善良也濡染着他。虽然崔琦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她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广远见识和博大胸怀,时时处处平等地善待所有乡邻。邻居的孩子们一来,她就把家里有的、能吃的东西拿出来分给大家吃,有时甚至连自家的饭也盛给他们吃。
正是母亲这种善意仁慈对童年崔琦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使他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与人为善、替人解忧的优秀品质。今天,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崔琦为人随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而生活上却十分关爱,是有口皆碑的。母亲当年的言传身教,至今还被崔琦视为行世准则。
这就是母爱的力量!
(编辑 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