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训练应凸显年段特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要将关注力聚焦在引领学生发现作者“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理性思维层面。于是,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指导学生采用仿照性练笔的方式进行随文练笔,而并非是源自学生的厚积薄发,更不具备创造性的运用,导致很多学生的练笔仍旧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对文本进行机械生硬的模仿。那阅读教学中的语用训练该何去何从呢?笔者以《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对照感知,在深入中明晰写法
  《黄果树瀑布》一文的开头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却可见作者功底。为了引领学生感受这一开头的匠心独运,笔者借助本单元中的另一篇课文《黄山奇松》的开头,让学生进行对比,效果鲜明。
  在对比中学生发现,《黄山奇松》直接引用世人对黄山的赞誉“天下第一奇山”开篇,顺势引出黄山“四绝”,将作者对黄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融入其中,随后再以“情有独钟”一词宕开一笔,无痕过渡到黄山奇松上,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而《黄果树瀑布》则以单句成段,以“杰作”作为覆盖全面的统领性词语,其中的惊叹号的运用,将作者内在的震撼与激动之情形象地表示出来,在感染了读者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对比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语言运用的秘妙所在,即写景类散文开头方法丰富多样,但无论是华丽辞藻的引用,还是修辞手法的描写,无论是逻辑紧密的一段话,或者是简洁的单句成段,都与所欲描写的景物息息相关。《黄山奇松》的开头,借助黄山名气,从“四绝”之众,到凸显其一,逻辑严密,凸显了黄山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巨大魅力;而《黄果树瀑布》则是作者面对飞流直下的泉水发出“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简练扼要,表达有力,意味无穷。
  鉴于此,笔者则引领学生实践仿写,多彩而精彩的开头频频涌现:优美宁静的乡村,总是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都市中忙碌打拼的人们;我可爱的家乡,展现的是一幅声情并茂的画卷,凸显的是一首优美迷人的乡曲……
  这样的仿写脱离了对文本语言机械生硬的套用和照搬,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文本的形式特点和表达内蕴,为学生模仿的“神似”奠定了基础。
  二、融会贯通,在整合中品析语言
  为了更好地展现黄果树瀑布声音、形态等特点,作者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这是本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所在。对于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学生早已熟悉,但进入高年级之后如果还停留在原本单一比喻的体系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便只能原地踏步了。
  教学中,笔者首先引领学生自主阅读,并罗列课文中三处经典的比喻句:“潮水般涌上来。”“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紧扣三个比喻句,感受黄果树瀑布声音的宏大,然后将思维点聚焦在作者的写法上: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黄果树瀑布声音特点的?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维不再停留在口号式、标签式的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具体语言中,对比喻形成的表达效果进行思考。学生在细读之后发现,第一句作者在比喻中与“人喧马嘶”进行对比,在引领学生理解“人喧马嘶”“喧嚣”两个词语的大意之后,学生深切感受到对比手法所彰显出的独特的魅力。第二句中的比喻与夸张手法交相辉映,在引领学生想象“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的声音之后,比喻手法所展现的瀑布声音已经镌刻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第三句在进行了比喻之后,更借助“山回谷应”的延续性描写,将这种声音的特点点明,给读者搭建起了想象的支点。
  对文中三处比喻句进行深入细读品味之后,笔者继续引领学生以统领整合的视角进行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作者会运用不同的比喻呢?在联系具体语境之后,学生认识到这与作者走近黄果树瀑布的顺序有着直接关系,越接近瀑布听到的声音也就越发响亮。比喻内容所体现的,就是瀑布声音从弱变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提炼出在第一处比喻时所运用的四个不同的字“飘、拂、涌、盖”;而第二句作者已经看到瀑布的整体形态,但并没有走进谷底,从外围的声音感受,所以以“织布机大合奏”作比;而第三处比喻是作者置身于谷底,形成了环绕立体声,用“雷声轰鸣”的方式进行比喻,妥帖精确。
  在上述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教学已经摆脱了低年级形式化、肤浅化的方式,也摈弃了对单句的零散分析,将三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比喻有机交融在一起,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精练与生动。
  三、联系对比,在拓展中體悟构思
  课标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黄果树瀑布》一文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对文本进行了整体构思,对瀑布进行了全方位的刻画与描写。
  因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指导:首先,梳理感悟。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展现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深入洞察作者移步换景的内在构思。其次,对比交流。在之前学习的写景类散文中都有哪些表达的顺序?最后,深入思考。写景类文本还有哪些构思方法?那这篇《黄果树瀑布》为什么要会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进行描写?
  事实上,学生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已经阅读了多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本,如三年级的《西湖》《拉萨的天空》,四年级的《九寨沟》《泉城》。在上述教学板块中,作者旨在通过单篇带动一组的方式,打破教材的限制,丰富学生语用的内在视野,引领学生的内在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在广泛的阅读和深入性的思考过程中,写景类文本的构思策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已经积淀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则引领学生深入对比思考:描写黄果树瀑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移步换景的方式展开描写?学生在深入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有了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从作者描写的内容出发,认为课文主要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不同的观察视角就会对声音的感知和形态的观察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依循移步换景的构思方式,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有的学生从描写对象的特点入手展开思考,他们认为黄果树瀑布适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从高空进行观察,那效果或许会更好;有的学生则从反向思维的方式作出假设,如果不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展开描写,仅从单一的视角展开描写,就会影响读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深入了解。
  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进行深入模仿。笔者发现,学生在描写某一处景观时,已经不再局限在某一种写作顺序上。他们已经意识到写作顺序的选择,必须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点,选择最为妥帖、适切的构思方式。
  语用训练不能停留在机械的模仿上,教师应该引领学生逐步从模仿走向创造,在训练语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其实,教材中很多相同特点的文本被编排在不同的册数中,对于不同学段的文本,其教学的要求就不能停留在同一认知层面,表达方法的渗透也应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而不能始终重复“昨天的故事”。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应该凸显学段特点,教师应引领学生探寻语用的规律,让学生的模仿实践从原本的“形似”迈向“神似”,真正促进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八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棒棒现在已经5岁了,可发现他玩游戏、做事情只接受成功,不允许自己失败和一丁点的不完美。一遇到挫折、失败就哭,选择放弃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身心更健康地发展呢?(棒棒爸爸)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尊心强、追求完美”是这个孩子最大的特点。追求完美的同时却又受到自身能力水平的局限,这是导致失败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正是由于在追求完美下的“多次失败”,导致孩子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标的落实,对语文课程的本质、本体和本色的思考与探索也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当下的语文课堂突出了语言文字的实践与教学,拥有语文味儿的课堂开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但是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学并没有基于语言的本质与诗意进行,而在进行纯技巧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有的课则直接上成了所谓的语文知识课。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我们从来不缺少所谓的“语用知识”,我们真正所缺的,恰恰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策略、何种类
“地震啦,地震啦……”熊小弟刚走到教室门口,就看见小跳猴跳着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我在操场玩滑滑梯,听到有人喊地震了。”  “小跳猴,不要慌,那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在进行地震演练呢!”山羊老师走过来,和蔼地对小跳猴说。  “老师,什么是地震演练啊?”小跳猴好奇地问。  “来,小朋友们先进教室,我们来讲讲地震吧。”山羊老师说道。  “小朋友们,你们谁遇到过地震或者听说过关于地震的事?”山羊老师问大家
家长提问  老师,您好。我的孩子是个中班的小男孩。他看起来比别的孩子要成熟一些,所以一起游戏时喜欢作安排,同时又很较真。别人做了什么他认为错的事情,他就要求别人一定要跟他道歉,常常因为追着人家要求道歉不欢而散。在家里也是,他要求我给他洗澡的时候不要用喷头冲头发,有时我忘了,他就要求我一定要跟他道歉。我跟他说有些小事不需要道歉,他很迷惑地说:“那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呢?”真问得我哑口无言。请老师指导。
编者按:上一年本栏目以旧物为媒材,启发亲子对其进行创意改造。新的一年,编辑与主创者陆老师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将主题定为《童谣之画》,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童谣,以生肖为线索,以美工的形式寻找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共融文字之意,生发图画万象。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创作的《童谣之画》编辑成册,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童谣简介  传说当年郑成功去台湾时带了两只老虎,不慎让老虎跑掉了。台湾百姓没见
【关键词】问题导向;创新促进;校企合作;江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4-0029-03  2019年3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重点突出、规定明确、文字凝练,较好地体现了问题导向、创新管理、依法规范、统筹促进的立法思路,对推动
这是一片美丽的森林。  一天,森林里突然来了位不速之客——一条眼镜蛇。这家伙长了一口的毒牙,而且见谁咬谁。要是不幸被他咬上一口,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  自从眼镜蛇来到这里,大家整日提心吊胆,可都拿他没办法。这时,小蚯蚓站了出来,说:“让我去会会那个家伙!”  这让大家万万没想到,因为小蚯蚓不仅弱小,还没有什么本领,怎么能跟眼镜蛇斗呢?  “你怎么可能斗得过他呢?别去送死啦!”小松鼠劝说道。  但是
许多专家及一线教师都在追求课堂教学的“一课一得”,精准确定每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性的“一得”。笔者尝试减少单纯抄写的作业,分解单元任务,聚焦一点,连点成线,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的能力达到螺旋上升。现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排比句作业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积累)  学完第一单元课文后,四年级学生
对于结课来说,往往处于课堂总结环节,一般能起到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但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前提是语文课,因而在结课之中也要洋溢出“语文味”。笔者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为例,让结课在彰显语用的同时,洋溢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师:学到这里,你对于林冲的“不敢”,又有何发现?  生:我觉得林冲太善良了。  生:林冲凡事都忍让,不能称之为好汉。  生:我感觉他有点胆小怕事,尤其是怕大官,性格上有点
《师恩难忘》是根据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老师领进门》一文改写的,被编者选编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该文中作者回忆了田老师善于讲故事的事情,主题深刻,情感真挚。笔者主要通过多元互动,与文本、作者、原作进行多元对话,在深度解读中捕捉“恩”情。  一、与文本对话,感受教导之“恩”  相对而言,这篇课文语言很质朴,没有过多的煽情语言,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更多的只是作者平铺叙述。与文本深度对话,就会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