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豪赌
42岁的孙飞技校毕业后,在沈飞工作了20多个年头。一年最高工时达6000小时,这意味着每天的工作完成量达到了20个小时。
一直以来,沈飞都是技工创造奇迹的土壤。重点型号飞机研制生产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交给沈飞的历史重任。一次,某机外翼改型工装新制任务,工作难度大,进度要求急,必须加班加点才能保证公司总节点,孙飞一人干两种设备,小跑着穿插在两部设备之间。他认真钻研图纸资料,自制定位夹具进行加工,节省了各种工序中的工人接手磨合的时间,仅用10天就完成了加工,并完全符合图纸的技术要求,确保了生产周期,给俄方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了这个铺垫,孙飞接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是一项长丝杠类急件加工任务,直径50毫米长丝杠长度达2米,需要精车(加工工艺中的精加工工序),可机床允许加工长度只有1.5米,还要在两天内交付。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孙飞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声音,脑袋嗡嗡响。众声之中,他听到了工长小声的嘀咕:“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几乎”两个字被孙飞瞬间捕捉到了,“就是说还是有希望的,还不是绝路。如果按正常方法一定完不成,必须改造设备,但只有两天时间,要研制出适配这个任务的方法太难了。”孙飞暗自在心里揣度着。
不顾周边的议论声,孙飞径直走到刀具柜前挑选起工具来,他知道自己是在跟时间赌。如果赌输了,不但完不成任务,可能还不如原来设备,无法向领导交代。但他别无选择,前方只有一条路,不成功就成仁,他愿意一搏。
最终,他成功了。
从那以后,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交到了孙飞的手里,他的任务就是从不可能中找到两个字——“几乎”。
正是这种寻找“几乎”的契机,让孙飞头脑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跟随着飞转的车床快速提升,那仿佛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训,让他向着高精尖人才的道路不断迈进。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逼迫你成功。”这句谚语安在孙飞身上再恰当不过。2000年,孙飞首次参加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比赛,就取得了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沈飞这个1.5万名员工的大国企,这个称号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三年后,他再次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破格晋升为高级工。2005年,孙飞又在第二届职工素质运动会上摘得车工状元桂冠,破格晋升为技师。2007年,他再次夺冠,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6年时间,孙飞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专业技能的三级跳,达到了个人职业资格的顶峰。
这一年,孙飞才29岁。
2012年,孙飞又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一次高峰,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亚军,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他被公司集团聘为“首席专家”。从1996年进厂成为学徒,到2012年荣升“首席专家”。16年的时间,孙飞把自己变成一个奇迹。
一个结果
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的小说《把信交给加西亚》中,讲述了19世纪一名年轻士兵没有任何推诿,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走过危机四伏的地方,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任务的故事。
孙飞在工作中总会遇到“把信交给加西亚”这样的活儿——谁也干不了,什么条件也不具备。没有模具就自己做模具,没有刀具就自己磨刀具。所有人找到孙飞只有一句话:“我要结果。”
为了这些结果,孙飞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漫漫长征。
当孙飞接到打造橡胶模具的活儿后,他倍感压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飞机各个地方液压系统的密封部分,需要承受苛刻的工作环境,要耐几百度高温和零下40多摄氏度严寒,必须非常精准。其他车间都干不了,厂里想外包出去。这时,有人想到了孙飞,抱着最后的希望,厂里打算让他试试。
孙飞去问专门干工具磨床的技师,请教关于磨刀的技术问题。技师说不行,因为圆弧太小,砂轮捕捉不到,刀具直径不到两毫米,“以前有个老师傅能干这个活儿,但退休之前没有把这个技能传承下来,所以一遇到这个活儿就只能外协。”
工艺方法的失传,让孙飞心痛,他决心将流失的技术找回来。
孙飞有足够的理论储备知道需要什么刀能干这个活儿。他找到废弃不用的20多个零件准备自己制作一个磨刀专用夹具。以往方法是线切割完以后,车工手工刃磨后角,但精确度低,达不到要求的0.05毫米。孙飞用一周时间发明一个磨刀专用夹具,之后,精确度达到了0.01毫米,在工具显微镜放大50倍后,完全符合精度要求。现在,这一技术突破,已累计为厂里节约外协费用2000多万元。
孙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活儿干就自己找活儿干。”一次,他看到一个闲置的经济型数控车,进厂时10多万元,一放好几年,相当可惜。问去培训的人员,说这车不适合厂里的活儿,多少年都没有形成生产力。孙飞走过去,惋惜地抚摸着它已经斑驳的身体,一片茫然。
孙飞买来大量参考书查找资料,甚至放下身段去请教自己当年的一个徒弟——他曾经干过一个类似的床子。徒弟过来一看说跟他那个不一样,转身就要走,还劝他别多管闲事。孙飞不服气,又去其他单位三番五次找会这种床子的工人技师请教。终于,一个老师傅被他的诚心打动,给他讲了很多原理和结构知识。孙飞心里有底了,回来后他反复地调,直到能对上刀了,可以干些小活儿了。
孙飞仍不满足,继续钻研,只要有时间了就去跟这台床子“说话”,看它到底是哪里有诉求,还拿来自制的刀套、刀杆、千斤顶、垫铁、螺栓、壓板等,用这些带着他情感和智慧的工具跟这部老旧的床子磨合交流。床子最终脱胎换骨,物尽其用。
当孙飞看着眼前这个不再是一块废铁的设备,那一刻,他站在轰鸣的厂房中间,抚摸着机器,一股由内而外的舒畅感涌遍全身,那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和满足,更是为沈飞这个大家庭注入自己的绵薄之力的欣慰。 五证技师
沈飞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部署的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企业,生产线上既有最先进的生产装备,也有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设备。新设备精度准加工速度快,大家都喜欢用。而那些近乎閑置的旧设备,在孙飞眼里就像一座矿藏,总是让他放不下。
一天,厂长对孙飞说:“给你一个床子,价值两百多万元,用不了,还找不到毛病,维护组介入也修不好,你研究研究吧。”孙飞查看后判断是配重坏了,但他不敢确定,他看着这个有马没有鞍的床子,去求一个快要退休的老技师跟他一起拆,工作量太大,用手摇吊车拆还足足拆了一个星期。
设备拆开后,找到了故障点,故障组来人把床子修好,可床子没有工具,形成不了生产力,孙飞就自己仿制刀套,又发现没有镗头,他又把别的机床不用的镗头进行改造。这时,很多人都劝他说:“算了吧,你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吗,这么一个废弃不用的东西,何必呢?”只有孙飞自己心里清楚,如果他能把这台坐标镗利用好,对于相关零件加工技术就是一个质的飞跃。
后来,孙飞改造的这个坐标镗,加工出的零件合格率达到100%,车间没用一分钱成本,就提高了生产率。
在孙飞身上,像这样的经历不胜枚举,可以说,他每天都在完成自己的升级“专利”,节约资金不计其数。
孙飞的桌子上一直放着一本厚厚的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精选车工书,上面粘满了透明胶带,书页都已经翻烂了,整齐的书架里面也全都是技术方面的书籍,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懈怠对理论知识的攻坚。2012年,孙飞又取得了数控车工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他已经具备了车、镗、刨、钻,数控车,5个专业的职业技能师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这在沈飞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人,要想成为行家里手,光有专注这一个点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面,才能应对各种没有见过、没有干过的工作。这需要时间、精力、刻苦的投入,也需要聪慧的头脑。
多年来,孙飞在重点型号航空产品的工装制造中解决了大量技术瓶颈,提出技术革新50余项,申报公司精益改进项目奖20余项。他作为第一发明人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两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他参与完成的《数字化制造工装精准制造及协调性保证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
孙飞说,一名成熟的机械加工工人,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淬炼,而技能比武就是在比赛中筛选优秀技能工人的手段之一。那就是,追求更加准确的精度,更快的加工效率,最完善的工艺方法。可以说,生命不息追求不已。
一次一次的技能比赛,让孙飞的业务水平日渐精进。回到车间后他把从赛场学到的技术,和同行切磋的技术应用在车间的生产任务上,每次钳工得到他所加工的,像工艺品一样测量套都会爱不释手、叹为观止。
春华秋实20载,孙飞为实现航空报国的理想,脚踏实地迈出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2020年,孙飞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2岁的孙飞技校毕业后,在沈飞工作了20多个年头。一年最高工时达6000小时,这意味着每天的工作完成量达到了20个小时。
一直以来,沈飞都是技工创造奇迹的土壤。重点型号飞机研制生产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交给沈飞的历史重任。一次,某机外翼改型工装新制任务,工作难度大,进度要求急,必须加班加点才能保证公司总节点,孙飞一人干两种设备,小跑着穿插在两部设备之间。他认真钻研图纸资料,自制定位夹具进行加工,节省了各种工序中的工人接手磨合的时间,仅用10天就完成了加工,并完全符合图纸的技术要求,确保了生产周期,给俄方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了这个铺垫,孙飞接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是一项长丝杠类急件加工任务,直径50毫米长丝杠长度达2米,需要精车(加工工艺中的精加工工序),可机床允许加工长度只有1.5米,还要在两天内交付。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孙飞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声音,脑袋嗡嗡响。众声之中,他听到了工长小声的嘀咕:“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几乎”两个字被孙飞瞬间捕捉到了,“就是说还是有希望的,还不是绝路。如果按正常方法一定完不成,必须改造设备,但只有两天时间,要研制出适配这个任务的方法太难了。”孙飞暗自在心里揣度着。
不顾周边的议论声,孙飞径直走到刀具柜前挑选起工具来,他知道自己是在跟时间赌。如果赌输了,不但完不成任务,可能还不如原来设备,无法向领导交代。但他别无选择,前方只有一条路,不成功就成仁,他愿意一搏。
最终,他成功了。
从那以后,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交到了孙飞的手里,他的任务就是从不可能中找到两个字——“几乎”。
正是这种寻找“几乎”的契机,让孙飞头脑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跟随着飞转的车床快速提升,那仿佛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训,让他向着高精尖人才的道路不断迈进。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逼迫你成功。”这句谚语安在孙飞身上再恰当不过。2000年,孙飞首次参加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比赛,就取得了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沈飞这个1.5万名员工的大国企,这个称号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三年后,他再次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破格晋升为高级工。2005年,孙飞又在第二届职工素质运动会上摘得车工状元桂冠,破格晋升为技师。2007年,他再次夺冠,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6年时间,孙飞实现了自己职业生涯专业技能的三级跳,达到了个人职业资格的顶峰。
这一年,孙飞才29岁。
2012年,孙飞又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一次高峰,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亚军,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他被公司集团聘为“首席专家”。从1996年进厂成为学徒,到2012年荣升“首席专家”。16年的时间,孙飞把自己变成一个奇迹。
一个结果
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的小说《把信交给加西亚》中,讲述了19世纪一名年轻士兵没有任何推诿,不讲任何条件,历尽艰险,走过危机四伏的地方,以其绝对的忠诚、责任感和创造奇迹的主动性完成任务的故事。
孙飞在工作中总会遇到“把信交给加西亚”这样的活儿——谁也干不了,什么条件也不具备。没有模具就自己做模具,没有刀具就自己磨刀具。所有人找到孙飞只有一句话:“我要结果。”
为了这些结果,孙飞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漫漫长征。
当孙飞接到打造橡胶模具的活儿后,他倍感压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飞机各个地方液压系统的密封部分,需要承受苛刻的工作环境,要耐几百度高温和零下40多摄氏度严寒,必须非常精准。其他车间都干不了,厂里想外包出去。这时,有人想到了孙飞,抱着最后的希望,厂里打算让他试试。
孙飞去问专门干工具磨床的技师,请教关于磨刀的技术问题。技师说不行,因为圆弧太小,砂轮捕捉不到,刀具直径不到两毫米,“以前有个老师傅能干这个活儿,但退休之前没有把这个技能传承下来,所以一遇到这个活儿就只能外协。”
工艺方法的失传,让孙飞心痛,他决心将流失的技术找回来。
孙飞有足够的理论储备知道需要什么刀能干这个活儿。他找到废弃不用的20多个零件准备自己制作一个磨刀专用夹具。以往方法是线切割完以后,车工手工刃磨后角,但精确度低,达不到要求的0.05毫米。孙飞用一周时间发明一个磨刀专用夹具,之后,精确度达到了0.01毫米,在工具显微镜放大50倍后,完全符合精度要求。现在,这一技术突破,已累计为厂里节约外协费用2000多万元。
孙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活儿干就自己找活儿干。”一次,他看到一个闲置的经济型数控车,进厂时10多万元,一放好几年,相当可惜。问去培训的人员,说这车不适合厂里的活儿,多少年都没有形成生产力。孙飞走过去,惋惜地抚摸着它已经斑驳的身体,一片茫然。
孙飞买来大量参考书查找资料,甚至放下身段去请教自己当年的一个徒弟——他曾经干过一个类似的床子。徒弟过来一看说跟他那个不一样,转身就要走,还劝他别多管闲事。孙飞不服气,又去其他单位三番五次找会这种床子的工人技师请教。终于,一个老师傅被他的诚心打动,给他讲了很多原理和结构知识。孙飞心里有底了,回来后他反复地调,直到能对上刀了,可以干些小活儿了。
孙飞仍不满足,继续钻研,只要有时间了就去跟这台床子“说话”,看它到底是哪里有诉求,还拿来自制的刀套、刀杆、千斤顶、垫铁、螺栓、壓板等,用这些带着他情感和智慧的工具跟这部老旧的床子磨合交流。床子最终脱胎换骨,物尽其用。
当孙飞看着眼前这个不再是一块废铁的设备,那一刻,他站在轰鸣的厂房中间,抚摸着机器,一股由内而外的舒畅感涌遍全身,那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和满足,更是为沈飞这个大家庭注入自己的绵薄之力的欣慰。 五证技师
沈飞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部署的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企业,生产线上既有最先进的生产装备,也有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设备。新设备精度准加工速度快,大家都喜欢用。而那些近乎閑置的旧设备,在孙飞眼里就像一座矿藏,总是让他放不下。
一天,厂长对孙飞说:“给你一个床子,价值两百多万元,用不了,还找不到毛病,维护组介入也修不好,你研究研究吧。”孙飞查看后判断是配重坏了,但他不敢确定,他看着这个有马没有鞍的床子,去求一个快要退休的老技师跟他一起拆,工作量太大,用手摇吊车拆还足足拆了一个星期。
设备拆开后,找到了故障点,故障组来人把床子修好,可床子没有工具,形成不了生产力,孙飞就自己仿制刀套,又发现没有镗头,他又把别的机床不用的镗头进行改造。这时,很多人都劝他说:“算了吧,你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吗,这么一个废弃不用的东西,何必呢?”只有孙飞自己心里清楚,如果他能把这台坐标镗利用好,对于相关零件加工技术就是一个质的飞跃。
后来,孙飞改造的这个坐标镗,加工出的零件合格率达到100%,车间没用一分钱成本,就提高了生产率。
在孙飞身上,像这样的经历不胜枚举,可以说,他每天都在完成自己的升级“专利”,节约资金不计其数。
孙飞的桌子上一直放着一本厚厚的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精选车工书,上面粘满了透明胶带,书页都已经翻烂了,整齐的书架里面也全都是技术方面的书籍,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懈怠对理论知识的攻坚。2012年,孙飞又取得了数控车工高级工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他已经具备了车、镗、刨、钻,数控车,5个专业的职业技能师资格,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这在沈飞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人,要想成为行家里手,光有专注这一个点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面,才能应对各种没有见过、没有干过的工作。这需要时间、精力、刻苦的投入,也需要聪慧的头脑。
多年来,孙飞在重点型号航空产品的工装制造中解决了大量技术瓶颈,提出技术革新50余项,申报公司精益改进项目奖20余项。他作为第一发明人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两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他参与完成的《数字化制造工装精准制造及协调性保证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
孙飞说,一名成熟的机械加工工人,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淬炼,而技能比武就是在比赛中筛选优秀技能工人的手段之一。那就是,追求更加准确的精度,更快的加工效率,最完善的工艺方法。可以说,生命不息追求不已。
一次一次的技能比赛,让孙飞的业务水平日渐精进。回到车间后他把从赛场学到的技术,和同行切磋的技术应用在车间的生产任务上,每次钳工得到他所加工的,像工艺品一样测量套都会爱不释手、叹为观止。
春华秋实20载,孙飞为实现航空报国的理想,脚踏实地迈出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2020年,孙飞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