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提速的进程中,城市新区居民的超重率在各地有不同的状况。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所在地是2002年后拔地而起的城市新区,我中心对辖区格林小镇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调查数据显示,23岁以上女性居民超重率仅3.36%;男性33~42岁群体超重率却高达42.4%。这一现象呈现超重率“女低男高”和中年男性攀高的趋势,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监测超重人群性别差距不大、部分地区女性高于男性的数据有显著的差异。本文试就这一现象做一分析,并就城市新区控制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的对策作些思考。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89-01
1 格林小镇男女居民超重显著分化的新特征值得关注
东栅街道所在地是嘉兴市近10年新扩建的城市副中心,有20多个中高档大型楼盘居住小区,集居了4.5万中高收入为主的常住人口。2012年10 月,我中心对格林小镇进行网格化管理健康调查,发现居民平均超重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少年整体达标,成年女性超重率极低、但1970~1979年间出生的中年男性超重高达四成以上,呈现男女居民超重率显著分化的新特征。
本次对格林小镇社区629 名男性、546名女性居民的体重调查,采用我国关于BMI在18.5~23.9时属于正常范围,大于24为超重的标准。结果显示,1990~2012年间出生的342人中无超重者,23岁以上417名女性居民中超重14人,超重率仅为3.36%;而23岁以上416名男性居民中127人超重,超重率达30.5%,其中1940~1949年间出生的12人中超重2人,占比16.7%;1950~1959年间出生的53人中超重8人,占比15.1%;1960~1969年間出生的56人中超重12人,占比21.4%;1970~1979年间出生的170人中超重72人,占比42.4%;1980~1989年间出生的125人中超重33人,占比26.4%。
这一调查数据表明,该社区1175人的平均超重率为12%,22岁以上833人的超重率为16.9%,远低于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国疾病监测地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得到的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0.6%的数据。但成年男女超重率两极化,分别为男30.5%、女3.36%,男性高于女性9倍,33~42岁年龄段的男女居民超重率相距更大,分别为42.4%、2.5%,男性是女性的17倍,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2 格林小镇男女居民超重显著分化与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的原因
嘉兴东栅街道格林小镇居民超重调查情况,在新区中高档居民小区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分析男女居民超重显著分化与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的成因及危害,是新区和东栅街道卫生机构改进公共健康工作,有的放矢做好控制居民超重,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前提。
格林小镇为何会出现男女居民超重显著分化现象呢?首先是作为新建城区,中高档大型居住小区集居的大都是收入较高的人群,是城市区域人口中平均年龄最轻、文化程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居民群体;其二是居民大多从事新兴产业与三产,有较高经济能力,而大商圈和特色文体休闲设施就在居家附近。具较高文化程度的成年女性,爱美与母爱的天性在优越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她们更加关注自身形象和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经济能力和精神毅力积极参加社区文娱活动,到健身会所坚持锻炼,成为成年女性超重率大幅下降及22岁以下无超重者的主要原因。
但成年男性肩挑社会与家庭两副担子,大多为机关、事业和三产行业中坚与骨干,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新的环境并未触动他们改变传统生活陋习,出门以车代步,上班忙于工作,在食堂或快餐店就餐、下班疲于应酬、饮食无度,回家多携家人外出就餐,既无体力劳作,又无体育锻炼,摄入热量与消耗严重失衡。加之传统观念对男性体态并无苛求,即便有部分人想减肥,也往往因缺乏毅力而放弃控制饮食与体育锻炼,导致新区中年男性超重高出同年龄段女性17倍的惊人差距。
此外,健康教育未能到达,用人单位对超重肥胖影响外勤工作没有警示干预,社会层面缺失对健康体重导向性的制约政策,舆论对男性超重肥胖不成气候等也是重要成因之一。
3 有效控制城市新区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的积极对策
超重、肥胖是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威胁健康的社会难题,控制城市新区中年男性居民超重率攀高的趋势,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有关方面全面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我认为,首先是城市卫生主管部门应重视新区男女居民超重存在显著分化的现象,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控制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上来。
二是城市新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应向街道党委、政府汇报并争取支持,组织各社区开展预防控制中年男性居民超重的专项健康宣传,并引起女性居民的警觉,在劝导家庭男性成员改变陋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要加强对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宣传,提高他们对超重肥胖危害的认识,由单位出台内部干预措施,迫使超重男性改变不良习惯,恢复标准体重。
四是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控制男性超重攀高趋势的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关爱健康,树立良好生活方式的社会舆论。
五是推动组建城市(新区)健康促进会等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康减重活动和网络宣传,促进全社会健康减重风尚的形成。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长时间培养和积累,社会如何才能提供营养均衡餐饮,极其匮乏健康管理和营养师人才的培养问题等,都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但我认为只要从现在开始,按上述对策加以积极推进,必定会在健康减重上取得有效进展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R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89-01
1 格林小镇男女居民超重显著分化的新特征值得关注
东栅街道所在地是嘉兴市近10年新扩建的城市副中心,有20多个中高档大型楼盘居住小区,集居了4.5万中高收入为主的常住人口。2012年10 月,我中心对格林小镇进行网格化管理健康调查,发现居民平均超重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少年整体达标,成年女性超重率极低、但1970~1979年间出生的中年男性超重高达四成以上,呈现男女居民超重率显著分化的新特征。
本次对格林小镇社区629 名男性、546名女性居民的体重调查,采用我国关于BMI在18.5~23.9时属于正常范围,大于24为超重的标准。结果显示,1990~2012年间出生的342人中无超重者,23岁以上417名女性居民中超重14人,超重率仅为3.36%;而23岁以上416名男性居民中127人超重,超重率达30.5%,其中1940~1949年间出生的12人中超重2人,占比16.7%;1950~1959年间出生的53人中超重8人,占比15.1%;1960~1969年間出生的56人中超重12人,占比21.4%;1970~1979年间出生的170人中超重72人,占比42.4%;1980~1989年间出生的125人中超重33人,占比26.4%。
这一调查数据表明,该社区1175人的平均超重率为12%,22岁以上833人的超重率为16.9%,远低于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国疾病监测地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得到的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30.6%的数据。但成年男女超重率两极化,分别为男30.5%、女3.36%,男性高于女性9倍,33~42岁年龄段的男女居民超重率相距更大,分别为42.4%、2.5%,男性是女性的17倍,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2 格林小镇男女居民超重显著分化与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的原因
嘉兴东栅街道格林小镇居民超重调查情况,在新区中高档居民小区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分析男女居民超重显著分化与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的成因及危害,是新区和东栅街道卫生机构改进公共健康工作,有的放矢做好控制居民超重,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前提。
格林小镇为何会出现男女居民超重显著分化现象呢?首先是作为新建城区,中高档大型居住小区集居的大都是收入较高的人群,是城市区域人口中平均年龄最轻、文化程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居民群体;其二是居民大多从事新兴产业与三产,有较高经济能力,而大商圈和特色文体休闲设施就在居家附近。具较高文化程度的成年女性,爱美与母爱的天性在优越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她们更加关注自身形象和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经济能力和精神毅力积极参加社区文娱活动,到健身会所坚持锻炼,成为成年女性超重率大幅下降及22岁以下无超重者的主要原因。
但成年男性肩挑社会与家庭两副担子,大多为机关、事业和三产行业中坚与骨干,竞争压力大,工作节奏快,新的环境并未触动他们改变传统生活陋习,出门以车代步,上班忙于工作,在食堂或快餐店就餐、下班疲于应酬、饮食无度,回家多携家人外出就餐,既无体力劳作,又无体育锻炼,摄入热量与消耗严重失衡。加之传统观念对男性体态并无苛求,即便有部分人想减肥,也往往因缺乏毅力而放弃控制饮食与体育锻炼,导致新区中年男性超重高出同年龄段女性17倍的惊人差距。
此外,健康教育未能到达,用人单位对超重肥胖影响外勤工作没有警示干预,社会层面缺失对健康体重导向性的制约政策,舆论对男性超重肥胖不成气候等也是重要成因之一。
3 有效控制城市新区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的积极对策
超重、肥胖是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威胁健康的社会难题,控制城市新区中年男性居民超重率攀高的趋势,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有关方面全面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我认为,首先是城市卫生主管部门应重视新区男女居民超重存在显著分化的现象,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控制中年男性超重率攀高上来。
二是城市新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应向街道党委、政府汇报并争取支持,组织各社区开展预防控制中年男性居民超重的专项健康宣传,并引起女性居民的警觉,在劝导家庭男性成员改变陋习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要加强对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宣传,提高他们对超重肥胖危害的认识,由单位出台内部干预措施,迫使超重男性改变不良习惯,恢复标准体重。
四是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控制男性超重攀高趋势的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关爱健康,树立良好生活方式的社会舆论。
五是推动组建城市(新区)健康促进会等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康减重活动和网络宣传,促进全社会健康减重风尚的形成。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长时间培养和积累,社会如何才能提供营养均衡餐饮,极其匮乏健康管理和营养师人才的培养问题等,都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但我认为只要从现在开始,按上述对策加以积极推进,必定会在健康减重上取得有效进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