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物化代表,是儒家思想的载体,作为历史遗物,它凝聚着数代王朝的兴亡故事,作为传道圣地,它千姿百态又高度统一,作为文化古迹,它又吸收新时代的精华。分析文庙建筑中的美学价值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建筑文化,对比各地文庙建筑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关键词】文庙;美学;儒家思想;礼乐制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在长期的帝制時期将农耕文明发展到了极限。儒家思想是经历史洗礼的精神遗产,文庙建筑在漫长的时空流转中集各时代精华于一体,是历史的证明,物化的儒家宝库,它融古今哲学和美学于一体,落落大方,雄姿英发,随地域的转化而千姿百态。
1、文庙建筑符合现代美学中的一般规律
中西方美学都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诞生出来的,虽然文化背景和哲学依据有所不同,但都有着普世的共通之处。文庙建筑不仅符合儒家思想中“美”的要求,也能体现出现代美学的一般规律。
第一,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结合。结构与装饰的统一是建筑协调美观的重要因素,没有装饰的建筑充其量只是个构筑物,缺少文化内涵,文庙作为国家礼制性建筑,其装饰系统完美,雍容大方。文庙的装饰与建筑结构有机协调,体现在立面交接上,从台基到柱子之间用柱础装饰,从柱子到屋顶用斗拱装饰,将装饰功能巧妙地发挥在结构的转折过度之处,都用在了“节骨眼”上,以结构来装饰建筑,使结构外露,既彰显建筑力度之挺拔又凸显结构之精巧,使得整个建筑有机协调,有浑然天成之感。
第二,文庙建筑用色大胆,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强。如大成门和大成殿用黄瓦,东西乡贤名宦祠用绿瓦,东西两庑用灰瓦,柱墙门窗用红色,若在晴朗的天空下以蓝天为背景,其对比之鲜明清晰而庄严。这种做法并非偶然,而是暗含着中国长期以来的器以载道的传统。
第三,综合运用雕刻艺术。在泮池,大成殿,尊经阁等建筑的石质围栏上,一般会刻有圣迹图,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闻鸡起舞、手不释卷等教育子弟的劝学故事浮雕,告诫学子要诚意正心,正心修身,笃志力学方能有所成就。浮雕技法多样,灵活运用阴刻、阳刻效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简洁通俗、老少皆宜,达到劝诫和教化的效果。
第四,符合建筑物形式美的一般规律。综合运用连续、渐变、起伏、交错等手法,使建筑物外在形式的联系有机自然,连贯和谐,有节奏、有韵律,达到了多样统一的美学效果,使得文庙建筑成为一件艺术品。
当然,不是所有形式美的建筑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的,即使达到了多样统一,也是不能传情的,而艺术作品最起码的标志就是通过形象来唤起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要达到“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的效果。梁思成先生说:“建筑的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一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通过人的思想意识而表达出来的,并且是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 。显然,文庙建筑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它让炎黄子孙睹物思文,魂归华夏,共认文宗,同习礼乐,叹我中华庙堂之美,礼乐之完备,衣冠之华丽,百官之富庶,文化之博大,更赞儒家思想经天纬地,济世安民,道通中外,友谊四邦的丰功伟绩。
总之,文庙融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于一体,它是活着的历史,凝固的艺术。它和宫殿一样雍容大度,顾盼有情,左右呼应,主次分明,井然有序,随形就势,善假天地之形质,彰自然材料之本性,仿天地造物之玄妙,道法自然,因地制宜,浑然天成。
2、文庙的功能和平面布局随地域变化而变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庙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礼制性建筑在长期的帝国时期的社会功能应该是一致的,鲜有地域差异。解放以后,文庙便由皇家御用的官方建筑走向了民间,其社会功能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文庙由此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也都利用自身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运作模式。
2.1文庙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随地域变化而变化
以华北地区为例,文庙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完全融入进商业化的浪潮中,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利用文庙特有的文化价值来发展旅游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既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第二种是仍在单纯的继承者祭孔和习礼修文的传统功能,比如开办国学讲堂,道德讲堂,开笔礼和成人礼等传统活动,可供人们免费参观,如郑州文庙。第三种是充分利用文庙自身的地理优势和人文条件,将文庙功能现代化,综合化,如将文庙当作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人文实践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将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庙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如济南府学文庙。
依据地域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整体文化程度的不同,文庙的社会功能呈现出以下规律;第一,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其文庙的修复工作较为充分,文化形态多样化,社会功能多样化。第二,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在文物的经济价值方面未做充分开发,有些没有纳入社会经济运转的链条中来,文物修缮工作较为缓慢,如甘肃静宁文庙。第三,东部地区如山东省的文庙较为纯正地保留了祭祀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很少有娱乐嘈杂的氛围,这也许和孔孟之乡中的尊孔重教有关。第四,随着地域的向西转移,文庙民族融合的氛围逐渐加强,娱乐性也越来越强,文庙庄重严肃的氛围逐渐减弱,如乌鲁木齐文庙。文庙的地区影响力也越来越弱,而文庙以外的建筑逐渐削弱甚至取代了文庙建筑群的主题,如西安文庙的碑林,静宁文庙的高中校园。第五,州府级别文庙受到的重视显然大于县级文庙,修复重建也比县级文庙更加充分专业。
2.2文庙建筑平面布局随地域变化而变化
地方文庙主要分为州级和县级两种,州县文庙等级不同,形制和规模自然有(下转76页)(上接74页)所区别,另外,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讲,地方文庙在长期的王朝更迭中不断的变换着形制,再加上地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因此文庙建筑本身在同一历史时期内难以完全一致,自身固有差异性。现存文庙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民国建筑,改革开放后重建建筑,时间跨度大,各个时代都有所不同。“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因此各朝都坦然的标榜自己是礼教之邦,文明之国,上承周礼,下开百代,为华夏正宗。文庙属于礼制性建筑,其变化亦和中国古礼变化一样,各朝虽有所不同,但各朝都符合礼制规范,既有所变亦有所不变,既有所同亦有所不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继承与创新的本性,因此,各朝文庙建筑形制不同也不足为怪。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得知:第一,州府级文庙一般为三进,纵向空间较深,县级为二进,州级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较之县级多,且保存较为完善。县级文庙纵向中轴线上的建筑少,有些甚至没有棂星门和泮池,建筑规模和单体建筑尺度远不如州级文庙大。第二,中原地区的文庙符合礼制等级要求,而传统意义上塞外地区如乌鲁木齐文庙没有严格遵循礼制要求,建筑形制也不同于中原地带。第三,除乌鲁木齐文庙外,其他文庙都是坐北向南,占子山午向,符合中国的南面文化。
结论:
文庙是时代的产物,文庙修复的兴盛表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高速发展的物质水平和相对缓滞的精神文明产生脱节,出现了精神危机,建设精神文明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文庙的审美观念和地域特征的研究,使得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建筑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动因,从而更好的认识当代的时代特征和把握当代建筑发展方向,观古以鉴今,彰往以察来。
参考文献:
[1]孔祥林,孔喆.世界孔子庙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刘袖瑕.甘肃省孔庙遗存状况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周琼媛、马卫.习近平给孔夫子点赞[J].领导文萃,2014,06:011.
作者简介:
刘媛存,男(1990--)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
【关键词】文庙;美学;儒家思想;礼乐制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在长期的帝制時期将农耕文明发展到了极限。儒家思想是经历史洗礼的精神遗产,文庙建筑在漫长的时空流转中集各时代精华于一体,是历史的证明,物化的儒家宝库,它融古今哲学和美学于一体,落落大方,雄姿英发,随地域的转化而千姿百态。
1、文庙建筑符合现代美学中的一般规律
中西方美学都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诞生出来的,虽然文化背景和哲学依据有所不同,但都有着普世的共通之处。文庙建筑不仅符合儒家思想中“美”的要求,也能体现出现代美学的一般规律。
第一,结构与装饰的完美结合。结构与装饰的统一是建筑协调美观的重要因素,没有装饰的建筑充其量只是个构筑物,缺少文化内涵,文庙作为国家礼制性建筑,其装饰系统完美,雍容大方。文庙的装饰与建筑结构有机协调,体现在立面交接上,从台基到柱子之间用柱础装饰,从柱子到屋顶用斗拱装饰,将装饰功能巧妙地发挥在结构的转折过度之处,都用在了“节骨眼”上,以结构来装饰建筑,使结构外露,既彰显建筑力度之挺拔又凸显结构之精巧,使得整个建筑有机协调,有浑然天成之感。
第二,文庙建筑用色大胆,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强。如大成门和大成殿用黄瓦,东西乡贤名宦祠用绿瓦,东西两庑用灰瓦,柱墙门窗用红色,若在晴朗的天空下以蓝天为背景,其对比之鲜明清晰而庄严。这种做法并非偶然,而是暗含着中国长期以来的器以载道的传统。
第三,综合运用雕刻艺术。在泮池,大成殿,尊经阁等建筑的石质围栏上,一般会刻有圣迹图,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闻鸡起舞、手不释卷等教育子弟的劝学故事浮雕,告诫学子要诚意正心,正心修身,笃志力学方能有所成就。浮雕技法多样,灵活运用阴刻、阳刻效果,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简洁通俗、老少皆宜,达到劝诫和教化的效果。
第四,符合建筑物形式美的一般规律。综合运用连续、渐变、起伏、交错等手法,使建筑物外在形式的联系有机自然,连贯和谐,有节奏、有韵律,达到了多样统一的美学效果,使得文庙建筑成为一件艺术品。
当然,不是所有形式美的建筑物都可以称为艺术品的,即使达到了多样统一,也是不能传情的,而艺术作品最起码的标志就是通过形象来唤起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要达到“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的效果。梁思成先生说:“建筑的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一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通过人的思想意识而表达出来的,并且是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又赋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反应” 。显然,文庙建筑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它让炎黄子孙睹物思文,魂归华夏,共认文宗,同习礼乐,叹我中华庙堂之美,礼乐之完备,衣冠之华丽,百官之富庶,文化之博大,更赞儒家思想经天纬地,济世安民,道通中外,友谊四邦的丰功伟绩。
总之,文庙融建筑美、艺术美、人文美于一体,它是活着的历史,凝固的艺术。它和宫殿一样雍容大度,顾盼有情,左右呼应,主次分明,井然有序,随形就势,善假天地之形质,彰自然材料之本性,仿天地造物之玄妙,道法自然,因地制宜,浑然天成。
2、文庙的功能和平面布局随地域变化而变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庙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礼制性建筑在长期的帝国时期的社会功能应该是一致的,鲜有地域差异。解放以后,文庙便由皇家御用的官方建筑走向了民间,其社会功能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文庙由此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也都利用自身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运作模式。
2.1文庙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随地域变化而变化
以华北地区为例,文庙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完全融入进商业化的浪潮中,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利用文庙特有的文化价值来发展旅游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既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第二种是仍在单纯的继承者祭孔和习礼修文的传统功能,比如开办国学讲堂,道德讲堂,开笔礼和成人礼等传统活动,可供人们免费参观,如郑州文庙。第三种是充分利用文庙自身的地理优势和人文条件,将文庙功能现代化,综合化,如将文庙当作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人文实践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将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庙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如济南府学文庙。
依据地域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整体文化程度的不同,文庙的社会功能呈现出以下规律;第一,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其文庙的修复工作较为充分,文化形态多样化,社会功能多样化。第二,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在文物的经济价值方面未做充分开发,有些没有纳入社会经济运转的链条中来,文物修缮工作较为缓慢,如甘肃静宁文庙。第三,东部地区如山东省的文庙较为纯正地保留了祭祀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很少有娱乐嘈杂的氛围,这也许和孔孟之乡中的尊孔重教有关。第四,随着地域的向西转移,文庙民族融合的氛围逐渐加强,娱乐性也越来越强,文庙庄重严肃的氛围逐渐减弱,如乌鲁木齐文庙。文庙的地区影响力也越来越弱,而文庙以外的建筑逐渐削弱甚至取代了文庙建筑群的主题,如西安文庙的碑林,静宁文庙的高中校园。第五,州府级别文庙受到的重视显然大于县级文庙,修复重建也比县级文庙更加充分专业。
2.2文庙建筑平面布局随地域变化而变化
地方文庙主要分为州级和县级两种,州县文庙等级不同,形制和规模自然有(下转76页)(上接74页)所区别,另外,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讲,地方文庙在长期的王朝更迭中不断的变换着形制,再加上地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因此文庙建筑本身在同一历史时期内难以完全一致,自身固有差异性。现存文庙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民国建筑,改革开放后重建建筑,时间跨度大,各个时代都有所不同。“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因此各朝都坦然的标榜自己是礼教之邦,文明之国,上承周礼,下开百代,为华夏正宗。文庙属于礼制性建筑,其变化亦和中国古礼变化一样,各朝虽有所不同,但各朝都符合礼制规范,既有所变亦有所不变,既有所同亦有所不同,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继承与创新的本性,因此,各朝文庙建筑形制不同也不足为怪。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得知:第一,州府级文庙一般为三进,纵向空间较深,县级为二进,州级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较之县级多,且保存较为完善。县级文庙纵向中轴线上的建筑少,有些甚至没有棂星门和泮池,建筑规模和单体建筑尺度远不如州级文庙大。第二,中原地区的文庙符合礼制等级要求,而传统意义上塞外地区如乌鲁木齐文庙没有严格遵循礼制要求,建筑形制也不同于中原地带。第三,除乌鲁木齐文庙外,其他文庙都是坐北向南,占子山午向,符合中国的南面文化。
结论:
文庙是时代的产物,文庙修复的兴盛表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高速发展的物质水平和相对缓滞的精神文明产生脱节,出现了精神危机,建设精神文明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文庙的审美观念和地域特征的研究,使得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建筑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动因,从而更好的认识当代的时代特征和把握当代建筑发展方向,观古以鉴今,彰往以察来。
参考文献:
[1]孔祥林,孔喆.世界孔子庙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刘袖瑕.甘肃省孔庙遗存状况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周琼媛、马卫.习近平给孔夫子点赞[J].领导文萃,2014,06:011.
作者简介:
刘媛存,男(1990--)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