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赖声川,媒体从不吝啬赞美之词,“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台湾剧场最璀璨的明星”、“台湾现代剧场的缔造者”。诸多光环加身,赖声川从未让人感到失望。无论是使得传统相声重返生机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还是二十多年来依旧魅力不减的经典《暗恋桃花源》,或是唤回了一代人的记忆的《宝岛一村》,最近正在进行亚太巡演的“重新定义剧场的心灵史诗”《如梦之梦》等等,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让人赞叹称奇。
有人说看戏的是傻子,拍戏的是疯子。剧场的神奇魅力使得身处于同一空间的人互相影响,且沉溺其中。赖声川认为,“我相信戏剧的力量,它运作好的时候,很少有东西力量比它大。跟看电影不一样,看电影是一个人在黑暗中看,跟旁边的人没什么关系,你并没有感觉这一晚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是独一无二的。”每场话剧都是难得的独一无二,看一出好戏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集体的仪式,代入感和突如其来的感悟让人喜乐满足。
但赖声川开始做戏的时候,情况并不乐观。和内地话剧经典被代代传承情况不同的是,当时的台湾很少有人有“看戏”的习惯,被誉为“剧场沙漠”。赖声川说:“我是生长在一个没有话剧的环境里,所以是不懂话剧才学话剧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从美国留学回来后的赖声川创办了表演工作坊。1985年,表演工作坊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用传统的曲艺相声和舞台剧相结合的独创手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当年台湾人口只有2000万的时候,该剧的磁带就卖出了100万盒。因此有报纸称:“赖声川拯救了台湾相声。”它让台湾从一个没有戏剧行业的地方,一夜之间就有了所谓的市场。
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表演工作坊推出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形式不一,数量众多。究其原因,赖声川认为:“我们有一种悲哀,就是没有传统,戏剧也没有参考点。但这反而成为一个优势,我们是从“空”开始,观众看到喜欢就行了。台湾的戏剧没有参考点,想做什么都可以,所以才会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这些作品,这些都是过去大陆朋友觉得很怪的东西。台湾是一个缺乏戏剧历史的地方,反而就能长出这样的东西,之后的年轻导演跟剧作家也被这些作品感染。”也许正是因为从无到有,大空间才能承载更多的想象,于是所有赖声川特有的标识都在他的话剧中得到体现。比如佛家思想,比如中西交流,比如随处可见的创意。
在赖声川的话剧里,创意不可不提,他也确实把创意玩得游刃有余。他说创意人有一种习惯,经常会把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东西延伸、连结到别的东西或带往别的方向。举例说明,关于《如梦之梦》的创作源头,赖声川的解释是看到了一副美术作品中的“画中画”,于是将“画中画”的概念转换成“故事中的故事”。得着不知名病症的病人,第一天上班死了四个病患的新人医生,交通事故中悄然逃走的失踪者,驻外国的法国贵族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人物在被赖声川逐个了解到后,于奇思妙想中汇到了一起,成了一出戏剧中的人物。于是由笔记本上记下的一句,“在一个故事中,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梦中,有人说了一个故事。”成了长达8个小时,完整丰富的《如梦之梦》。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创意是难得的灵光一闪但赖声川更愿意把它看做一种智慧,通过学习和修持可以获得,创意产生虽然不可预知,但是根源在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戏剧导演、电影编剧、创意大师、佛法研究者、歌曲作者甚至是篮球比赛解说员,留着络腮胡与一头长发的赖声川文艺且温润。他把各类角色都玩得很好,但归根结底,他最擅长的还是讲故事,用电影《大鱼》里面的台词来总结很是恰当:A man tells his stories so many times,then he becomes the stories。They will born after him。And in that way,he becomes immortal。
剧目推荐
《宝岛一村》:一段历史,两岸故事,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记忆群像,五十年代台湾移民的生命历程。“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是颠沛流离,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是战争,愿你此生永远平安。”
《暗恋桃花源》:《暗恋》和《桃花源》,一场“戏中戏”,两个完全不搭调的故事被安排发生在同一个舞台上。看似南辕北撤却丝丝相扣互有共通。生活本身就是场悲喜交加的大杂烩。
《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相声》系列的最新作品,“年轻时把世界越走越小,待到年老再把世界越走越大。”人生的感悟都在旅途上,不管世界是大是小总之还是那个世界。
有人说看戏的是傻子,拍戏的是疯子。剧场的神奇魅力使得身处于同一空间的人互相影响,且沉溺其中。赖声川认为,“我相信戏剧的力量,它运作好的时候,很少有东西力量比它大。跟看电影不一样,看电影是一个人在黑暗中看,跟旁边的人没什么关系,你并没有感觉这一晚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是独一无二的。”每场话剧都是难得的独一无二,看一出好戏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集体的仪式,代入感和突如其来的感悟让人喜乐满足。
但赖声川开始做戏的时候,情况并不乐观。和内地话剧经典被代代传承情况不同的是,当时的台湾很少有人有“看戏”的习惯,被誉为“剧场沙漠”。赖声川说:“我是生长在一个没有话剧的环境里,所以是不懂话剧才学话剧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从美国留学回来后的赖声川创办了表演工作坊。1985年,表演工作坊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用传统的曲艺相声和舞台剧相结合的独创手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在当年台湾人口只有2000万的时候,该剧的磁带就卖出了100万盒。因此有报纸称:“赖声川拯救了台湾相声。”它让台湾从一个没有戏剧行业的地方,一夜之间就有了所谓的市场。
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表演工作坊推出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形式不一,数量众多。究其原因,赖声川认为:“我们有一种悲哀,就是没有传统,戏剧也没有参考点。但这反而成为一个优势,我们是从“空”开始,观众看到喜欢就行了。台湾的戏剧没有参考点,想做什么都可以,所以才会有《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这些作品,这些都是过去大陆朋友觉得很怪的东西。台湾是一个缺乏戏剧历史的地方,反而就能长出这样的东西,之后的年轻导演跟剧作家也被这些作品感染。”也许正是因为从无到有,大空间才能承载更多的想象,于是所有赖声川特有的标识都在他的话剧中得到体现。比如佛家思想,比如中西交流,比如随处可见的创意。
在赖声川的话剧里,创意不可不提,他也确实把创意玩得游刃有余。他说创意人有一种习惯,经常会把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东西延伸、连结到别的东西或带往别的方向。举例说明,关于《如梦之梦》的创作源头,赖声川的解释是看到了一副美术作品中的“画中画”,于是将“画中画”的概念转换成“故事中的故事”。得着不知名病症的病人,第一天上班死了四个病患的新人医生,交通事故中悄然逃走的失踪者,驻外国的法国贵族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人物在被赖声川逐个了解到后,于奇思妙想中汇到了一起,成了一出戏剧中的人物。于是由笔记本上记下的一句,“在一个故事中,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梦中,有人说了一个故事。”成了长达8个小时,完整丰富的《如梦之梦》。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创意是难得的灵光一闪但赖声川更愿意把它看做一种智慧,通过学习和修持可以获得,创意产生虽然不可预知,但是根源在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戏剧导演、电影编剧、创意大师、佛法研究者、歌曲作者甚至是篮球比赛解说员,留着络腮胡与一头长发的赖声川文艺且温润。他把各类角色都玩得很好,但归根结底,他最擅长的还是讲故事,用电影《大鱼》里面的台词来总结很是恰当:A man tells his stories so many times,then he becomes the stories。They will born after him。And in that way,he becomes immortal。
剧目推荐
《宝岛一村》:一段历史,两岸故事,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记忆群像,五十年代台湾移民的生命历程。“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是颠沛流离,愿你此生不知道什么是战争,愿你此生永远平安。”
《暗恋桃花源》:《暗恋》和《桃花源》,一场“戏中戏”,两个完全不搭调的故事被安排发生在同一个舞台上。看似南辕北撤却丝丝相扣互有共通。生活本身就是场悲喜交加的大杂烩。
《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相声》系列的最新作品,“年轻时把世界越走越小,待到年老再把世界越走越大。”人生的感悟都在旅途上,不管世界是大是小总之还是那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