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确实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成果,然而它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还掩藏着许多潜在的隐患
经过十多年的艰难转型,在付出了巨大经济和社会代价之后,俄罗斯终于“重振”了。昔日百业荒废、民生凋敝、国库空虚的残败景象被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所取代。
发展中面临诸多困扰
不过,同许多转型国家一样,俄罗斯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横卧着一道道绕不过去的坎,如何带领人民顺利地跨越这些坎,这是对俄新领导人的考验。
首先,如何摆脱能源型经济模式,使经济增长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持续。长期以来,俄形成了国民经济过度依赖能源出口的局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部因素(国际市场),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而在其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是能源原材料。近年来,这种经济结构又有日益增强的趋势。俄罗斯似乎满足于打造能源超级大国的地位,满足于倚仗能源王牌为自己在国际舞台更多地争取话语权,而没有积极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历史表明,能源经济可以长久地支撑一个小国,然而却无法长久地支撑一个大国,特别是一个亟待重新崛起的大国,能源型经济显然无法最终帮助俄罗斯实现重新称雄世界的梦想,甚至有可能使它沦为世界经济的原材料附庸。
如何加快创新经济体系的确立。改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局面,大力拓展创新经济领域,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这是自苏联后期开始历届政府所孜孜以求的。遗憾的是,戈尔巴乔夫意识到了,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叶利钦疲于应付全面的社会政治危机无暇顾及;普京执政期间为发展创新经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成效并不显著,绝大多数创新计划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实践中。
如何合理地安排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努力消除通货膨胀的隐忧。俄政府实行了一项积极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即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GDP增长幅度。此举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安抚民心、稳定社会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快速提高的居民收入还可以拉动消费,从而刺激生产。但是,这种政策的长期执行必然导致货币供给过快增长,与社会生产能力相脱节,从而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在通货膨胀率持续多年下降之后,2007年俄通胀率再次上升到两位数,达到了11.9%,通货膨胀再度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首要经济问题。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上述经济政策的执行不能不说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起码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何建立合理的社会再分配体系,确保社会公正,有效地避免贫富分化。从2000年开始,俄公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逐年扩大,已经达到了危险的程度。在过去的8年里,俄亿万富翁的数量从几个增加到了100多个,居世界第二位,这完全不符合俄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相比之下,有21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毋庸置疑,这是社会再分配严重不公平造成的。按照官方的说法,10%最富有俄罗斯人的收入与10%最贫穷俄罗斯人的收入之间的差距,2000年为14倍,2007年提高到了17倍。俄学者认为,实际差距达到了30倍,在首都莫斯科更是高达41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纠纷,最终无疑将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何约束权力部门,规模行政运作,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近年来,俄吏治腐败的现象有日益加重的趋势,不法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这早已不是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偶然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和经常性的事情,行贿索贿随处可见,有些地方甚至发展到了公开或半公开的地步,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
如何积极吸纳外来移民,用以克服人口下降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经过十多年的负增长,2007年底俄人口总量比峰值年份的1993年减少了6660万。由于出生率过低,致使青少年占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劳动力储备严重不足,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目前在俄罗斯的人口构成中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尚处于人口红利期,但随着低出生率的持续发展,很快将进入人口负债期,劳动力将更加短缺,而社会养老负担则日益加重。单纯依靠俄人口自身发展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因而必须辅之以积极的移民政策,但是这项政策的实施在俄面临着重重阻力。
如何维护法制环境的稳定。俄法制环境不佳,这首先表现在政策多变,国家法律、政府条例缺乏延续性。某部法规刚刚颁布实施就进行修订,而且在短期内多次修订。以经济类的法律为例,《股份公司法》1995年颁布,此后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3次修订;《有限责任公司法》1998年颁布,当年就进行了两次修订;《经济特区法》2006年1月1日生效,当年6月就进行了修订。国家法律尚且如此,各级政府的条例、规定的修订频率就更高了。如此不稳定的法制环境让人无所适从,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几点启示
考察俄罗斯近10多年的衰退和复兴的历程、剖析其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路径、模式,对于我们深化改革、趋利避害、推进健康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谨慎对待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改革。处理事关民生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决不可草率从事,这是制定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这方面,俄罗斯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叶利钦时代的许多改革政策之所以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些政策没有得到人民大众的理解和认可。普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个人也获得了极高的民众支持率。但是即便如此,一旦某项改革措施处理不当,照样会遭到百姓的唾弃。2004年底,俄政府推出了福利货币化改革方案,因为事先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大众的承受能力,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广泛的抗议浪潮,普京的民众支持率也一度降至最低点。最终这项改革不得不在抗议声中草草收场。
政府不能失去对国家命脉行业的掌控权。石油、天然气行业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改革之初,因盲目追求市场的绝对自由化,结果使油气资源和相关加工领域基本落入寡头手中,政府几乎完全丧失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任凭寡头宰割。普京上台后对上述领域实行了有限度的国有化,从而削弱了寡头,恢复了政府对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这对于国家整合资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否则,源源流入的石油美元只能落入少数亿万富翁的腰包,广大民众无法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寡头干政也必将愈演愈烈。
发展经济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经济转型的各个阶段,俄政府总体上都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因急于招商引资和发展生产而采取破坏环境的做法。对于环境保护,不仅联邦政府有相关法律规范,许多联邦主体也分别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把握好以上几点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减少社会摩擦、降低社会消耗、确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