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的叛逆期,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将德育放在教学重点的首要位置。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规定指出:“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德乃立身之本,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责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46-01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识文断字,不仅仅在于当做人们交流的工具,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学会如何做人。近些年社会上00后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深为诟病,各种负面评价在网络上、现实中铺天盖地,在这一形势下,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于青少年问题关注的焦点。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教子须是以身率先,言传身教
明代的陆世仪在《思辨录辑要》中论述教导孩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这一道理可以照搬到教学中去。初中生每日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完全被学生看在眼中,对学生产生了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老师,作为一名经常给学生讲解道德问题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完善自己的人格体系,在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中让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所透露出来的良好习惯与品质在无形之中感染和影响学生。
无声的教育更能渗透学生的灵魂,太过刻意的向学生注入道德教育思想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身兼重任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师,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关注,那么就更加要学会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将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指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法纪观念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感悟道德
无论是从文学角度来讲还是从思想深度方面来说,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每一篇课文深入学习之后学生都可以从中感悟到一定的人生道理。例如胡适先生所写的《我的母亲》用一些平常小事来缓缓诉说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亲情,鲁迅先生所写的《藤野先生》通过回忆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与师生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章表达对了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之情,对祖国赤胆忠心之情,对艺术追求狂热之情等等。这些情感对于心理尚且十分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对帮助其思想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这些课文的时候要看准时机,抓住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精心巧妙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德育的美好与熏陶。
三、让写作成为表达思想的习惯之一
由于耐心、毅力和知识阅历的欠缺,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讨厌的就是写作,但是作文却可以反应学生最真实的思想状况。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思想方式的习惯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和阅读,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思考能力,然后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经历感悟。通过观察、发现和领悟生活,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四、丰富课上课下实践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源动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又是一门十分人性化的学科,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下社会实践,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语文课堂可以组织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文化常识竞赛、课文背诵竞赛、课文情景表演等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的时候,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与勇气,同时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意识。
学生的课下活动也可以很精彩。上面提到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思想的习惯之一,生活是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最好来源,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最佳途径。但是生活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生活不缺少德育而是学生缺少发现它的意识,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加以引导和指示。老师在向学生布置课下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第二,用眼睛看生活,用心去体会生活。能够从家庭趣事、社会见闻、日常交流、自然观光中理解并懂得如何对待亲情、友情、爱情和对自然的崇敬,形成完整的思想感情体系。
总之,德育作为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所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不可少,教书先育人是学校的真正意义所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陶冶学生道德情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对中学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46-01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识文断字,不仅仅在于当做人们交流的工具,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学会如何做人。近些年社会上00后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深为诟病,各种负面评价在网络上、现实中铺天盖地,在这一形势下,加强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于青少年问题关注的焦点。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教子须是以身率先,言传身教
明代的陆世仪在《思辨录辑要》中论述教导孩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这一道理可以照搬到教学中去。初中生每日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完全被学生看在眼中,对学生产生了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老师,作为一名经常给学生讲解道德问题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完善自己的人格体系,在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中让自己举手投足之间所透露出来的良好习惯与品质在无形之中感染和影响学生。
无声的教育更能渗透学生的灵魂,太过刻意的向学生注入道德教育思想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身兼重任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师,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关注,那么就更加要学会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将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指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法纪观念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感悟道德
无论是从文学角度来讲还是从思想深度方面来说,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每一篇课文深入学习之后学生都可以从中感悟到一定的人生道理。例如胡适先生所写的《我的母亲》用一些平常小事来缓缓诉说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亲情,鲁迅先生所写的《藤野先生》通过回忆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友情与师生之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章表达对了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之情,对祖国赤胆忠心之情,对艺术追求狂热之情等等。这些情感对于心理尚且十分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对帮助其思想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这些课文的时候要看准时机,抓住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精心巧妙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德育的美好与熏陶。
三、让写作成为表达思想的习惯之一
由于耐心、毅力和知识阅历的欠缺,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讨厌的就是写作,但是作文却可以反应学生最真实的思想状况。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思想方式的习惯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和阅读,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思考能力,然后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经历感悟。通过观察、发现和领悟生活,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四、丰富课上课下实践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源动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又是一门十分人性化的学科,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下社会实践,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语文课堂可以组织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文化常识竞赛、课文背诵竞赛、课文情景表演等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堂活动的时候,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与勇气,同时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意识。
学生的课下活动也可以很精彩。上面提到让写作成为学生表达思想的习惯之一,生活是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最好来源,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最佳途径。但是生活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生活不缺少德育而是学生缺少发现它的意识,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加以引导和指示。老师在向学生布置课下实践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第二,用眼睛看生活,用心去体会生活。能够从家庭趣事、社会见闻、日常交流、自然观光中理解并懂得如何对待亲情、友情、爱情和对自然的崇敬,形成完整的思想感情体系。
总之,德育作为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所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不可少,教书先育人是学校的真正意义所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陶冶学生道德情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对中学语文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