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轨道交通车站“人”、“机”、“环”、“管”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提出了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的动态管理方法,以光谷广场站为例,从危险源辨识、评价、应对和监控闭环风险管理方法介绍光谷广场站风险控制。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安全隐患;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28-02
车站是轨道交通线网的关键运营节点,一个站点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其他站点甚至整个线网的运营,同时车站也是客流集散地,其安全状态是提供客运服务的基本要求,所以要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必须确保车站安全。在车站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车站各专业人员众多且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设备系统运行故障、环境灾害、管理漏洞等原因,车站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与风险,必须加强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提高车站安全管理水平。
1.车站危险源与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1]。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2]。危险源的危险性是其自身的属性,具有不可消除性,危险源在特定条件下能够造成人员伤害、转化为事故;而安全隐患则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经过治理是可以完全消除的,所以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必须找出潜在危险源,管理和控制危险源,消除安全隐患,才能达到车站运营安全的目的。
运用交通安全工程学方法,从人、机、环、管四方面分析车站的不安全因素,可以全面查找车站潜在的危险源和隐患:
1.1 “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误操作、不规范操作、习惯性违章操作,现场违章指挥,应急能力不足,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工作,工作时心理异常等;乘客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大客流拥挤、乘客携带违禁品进站、进入轨行区、抢上抢下等。
1.2 “机”的不安全因素
“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设备设施不符合运行要求,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防护设施不齐全,设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不合理等。
1.3 “环”的不安全因素
“环”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车站内部运营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员工工作环境的照明、噪声、辐射、湿度、温度等因素;车站所处外部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雨雪等恶劣天气。
1.4 “管”的不安全因素
“管”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组织机构不健全,机构职责不明晰;规章制度存在漏洞;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学习落实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设置不合理等。
2.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管理
2.1 控制方法
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管理应使用动态方法进行控制,有利于管理者对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并及时调整或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实现车站安全运营的目的。
安全隐患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所以应加强隐患排查,已排查出的隐患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整改,对隐患的状态进行分类(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重点监控并跟踪整改,而后进行新一轮的隐患排查与治理。
危险源因具有不可消除性,所以应加强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应对、监控应形成闭环,以确保危险源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1)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识别可根据上述不安全因素和车站事故资料的积累进行识别,识别的危险源应是较为全面的,防止未识别的危险源因未采取控制措施而造成事故的发生。
(2)危险源评价
危险源识别后应进行评价,以对危险源进行风险程度估计,为危险源应对措施提供依据。风险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不可接受风险、中度风险、可承受风险、可忽视风险,风险高的危险源作为车站重要危险源重点控制。常用的危险源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險性评价法(LECD)、安全检查表法、概率安全评价法等。
(3)危险源应对
在危险源评价后,管理者对车站危险源有了一定了解,能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危险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对应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至可接受范围。
(4)危险源监控
管理者应及时或定期监控危险源状态,检查应对措施是否达到效果,并辨识新的风险因素。
2.2 管理措施
(1)须建立安全隐患与风险监控体系。从下至上逐级建立监控体系,即每个车站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本车站较为全面的安全隐患与风险监控表,然后直接管辖车站的组织机构形成安全隐患与风险监控表,最后建立公司级的重点安全隐患与风险监控表,同时按照控制方法实时更新、动态控制。
(2)落实整改措施和应对措施。整改措施和应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积极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等基本手段,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危险源风险程度降低至可接收范围。
3.实例分析
武汉地铁光谷广场站自开通以来,客流持续增长,日最高客流的记录达到了近30万人次。在人流量大已成为车站常态的情况下,光谷广场站坚持合理运用风险控制方法,以预防、降低和消除客运服务的安全风险为目标,实现了车站的安全平稳运营。
3.1 危险源识别
首先对车站客运服务的危险源进行识别。根据车站实际情况,对车站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管等要素进行风险识别,得出的危险源辨识表如下:
3.2 危险源评价
在危险源辨识后,通过危险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各个危险源在整个车站的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从而分重点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控制。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3](LECD)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风险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即:
D=L×E×C
其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的赋值为: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的赋值为: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的赋值为:
根据经验,D值在20以下被认为是可忽视风险;如果D值在20-70之间,则被认为是可承受风险,在作业过程中需引起注意;如果D值在70-160之间,该危险源为中度风险,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采取整改或防护措施;如果D值在160以上,该危险源为不可接受风险,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或停止作业。
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上述危险源进行评价,得到下表结果:
3.3 危险源应对和监控
根据评价结果,不同的危险源实施不同的应对措施,并按风险级别分重点监控,定期检查危险源控制效果。
4.结束语
随着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车站安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轨道交通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应是一个动态、持续改进的过程,在控制前需对车站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排查车站安全隐患,采取整改措施和应对措施,必须构建车站安全防范体系,强化控制方法和手段,车站工作才能安全平稳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清,徐开金. 交通运输安全[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3。
[2] GB/T 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S]。
[3] 肖贵平, 朱晓宁. 交通安全工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安全隐患;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028-02
车站是轨道交通线网的关键运营节点,一个站点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其他站点甚至整个线网的运营,同时车站也是客流集散地,其安全状态是提供客运服务的基本要求,所以要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必须确保车站安全。在车站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车站各专业人员众多且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设备系统运行故障、环境灾害、管理漏洞等原因,车站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与风险,必须加强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提高车站安全管理水平。
1.车站危险源与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1]。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2]。危险源的危险性是其自身的属性,具有不可消除性,危险源在特定条件下能够造成人员伤害、转化为事故;而安全隐患则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经过治理是可以完全消除的,所以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必须找出潜在危险源,管理和控制危险源,消除安全隐患,才能达到车站运营安全的目的。
运用交通安全工程学方法,从人、机、环、管四方面分析车站的不安全因素,可以全面查找车站潜在的危险源和隐患:
1.1 “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员误操作、不规范操作、习惯性违章操作,现场违章指挥,应急能力不足,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工作,工作时心理异常等;乘客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大客流拥挤、乘客携带违禁品进站、进入轨行区、抢上抢下等。
1.2 “机”的不安全因素
“机”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设备设施不符合运行要求,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防护设施不齐全,设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不合理等。
1.3 “环”的不安全因素
“环”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车站内部运营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员工工作环境的照明、噪声、辐射、湿度、温度等因素;车站所处外部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雨雪等恶劣天气。
1.4 “管”的不安全因素
“管”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组织机构不健全,机构职责不明晰;规章制度存在漏洞;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学习落实不到位;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设置不合理等。
2.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管理
2.1 控制方法
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管理应使用动态方法进行控制,有利于管理者对控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重新评估,并及时调整或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实现车站安全运营的目的。
安全隐患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所以应加强隐患排查,已排查出的隐患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整改,对隐患的状态进行分类(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重点监控并跟踪整改,而后进行新一轮的隐患排查与治理。
危险源因具有不可消除性,所以应加强危险源辨识与控制,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应对、监控应形成闭环,以确保危险源处于安全可控状态。
(1)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识别可根据上述不安全因素和车站事故资料的积累进行识别,识别的危险源应是较为全面的,防止未识别的危险源因未采取控制措施而造成事故的发生。
(2)危险源评价
危险源识别后应进行评价,以对危险源进行风险程度估计,为危险源应对措施提供依据。风险程度一般可以分为不可接受风险、中度风险、可承受风险、可忽视风险,风险高的危险源作为车站重要危险源重点控制。常用的危险源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險性评价法(LECD)、安全检查表法、概率安全评价法等。
(3)危险源应对
在危险源评价后,管理者对车站危险源有了一定了解,能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危险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对应危险源的风险程度至可接受范围。
(4)危险源监控
管理者应及时或定期监控危险源状态,检查应对措施是否达到效果,并辨识新的风险因素。
2.2 管理措施
(1)须建立安全隐患与风险监控体系。从下至上逐级建立监控体系,即每个车站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本车站较为全面的安全隐患与风险监控表,然后直接管辖车站的组织机构形成安全隐患与风险监控表,最后建立公司级的重点安全隐患与风险监控表,同时按照控制方法实时更新、动态控制。
(2)落实整改措施和应对措施。整改措施和应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积极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等基本手段,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危险源风险程度降低至可接收范围。
3.实例分析
武汉地铁光谷广场站自开通以来,客流持续增长,日最高客流的记录达到了近30万人次。在人流量大已成为车站常态的情况下,光谷广场站坚持合理运用风险控制方法,以预防、降低和消除客运服务的安全风险为目标,实现了车站的安全平稳运营。
3.1 危险源识别
首先对车站客运服务的危险源进行识别。根据车站实际情况,对车站生产过程中的人、机、环、管等要素进行风险识别,得出的危险源辨识表如下:
3.2 危险源评价
在危险源辨识后,通过危险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各个危险源在整个车站的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从而分重点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控制。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3](LECD)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风险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即:
D=L×E×C
其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的赋值为: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的赋值为: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的赋值为:
根据经验,D值在20以下被认为是可忽视风险;如果D值在20-70之间,则被认为是可承受风险,在作业过程中需引起注意;如果D值在70-160之间,该危险源为中度风险,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采取整改或防护措施;如果D值在160以上,该危险源为不可接受风险,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或停止作业。
利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上述危险源进行评价,得到下表结果:
3.3 危险源应对和监控
根据评价结果,不同的危险源实施不同的应对措施,并按风险级别分重点监控,定期检查危险源控制效果。
4.结束语
随着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车站安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轨道交通车站安全隐患与风险控制应是一个动态、持续改进的过程,在控制前需对车站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排查车站安全隐患,采取整改措施和应对措施,必须构建车站安全防范体系,强化控制方法和手段,车站工作才能安全平稳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清,徐开金. 交通运输安全[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3。
[2] GB/T 280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S]。
[3] 肖贵平, 朱晓宁. 交通安全工程[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