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体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是重中之重。半个世纪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他的伟大精神代代薪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片和谐自由的空间,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和谐 活力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体系,和谐的课堂是重中之重。半个世纪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我们每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读书氛围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点拨、引导,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知识技能。
二、提供自由平等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只有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的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形象的过程,它伴隨着学生情绪的参与,因而显示出多样性。
三、满足激励不同的好奇心理
“问”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课文中关键词句对全文的理解,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巧妙地将课文引向深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寻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营造民主自信的说话机会
当前语文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统一的思维方法,统一的认识过程,统一的认识结论。“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品质。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就应该摒弃教参的禁锢,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并正确采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教《乌鸦喝水》一文,在讲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时,有的学生说:“书上讲‘把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这种喝水方法不好,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将瓶子扳斜,搁到石子上,这样水就往瓶口斜,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做又快又好。”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打破瓶口,然后喝水,因为乌鸦浑身长着羽毛,不用怕被割破皮。”甚至有一位学生第二天告诉我:“如果瓶子里的水只有小半瓶的话,石子放进去,水有可能不会升高,昨天回家我做这个实验的。”这些独特的见解,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正是创造意识的萌芽,我一一加以肯定,鼓励他们再探索,让孩子们在讲述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以获得发展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
五、启发引导归纳学法的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现代人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的重要性。学生要真正掌握及运用一定的学法,须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深深地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营造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敢想、敢说的空间里主动参与,自主发挥。让我们携起手来,在陶公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共同为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而努力,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和谐 活力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体系,和谐的课堂是重中之重。半个世纪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我们每位小学语文老师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读书氛围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点拨、引导,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知识技能。
二、提供自由平等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只有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的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形象的过程,它伴隨着学生情绪的参与,因而显示出多样性。
三、满足激励不同的好奇心理
“问”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课文中关键词句对全文的理解,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巧妙地将课文引向深处。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寻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营造民主自信的说话机会
当前语文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统一的思维方法,统一的认识过程,统一的认识结论。“统一”掩盖了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品质。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就应该摒弃教参的禁锢,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并正确采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教《乌鸦喝水》一文,在讲到: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水时,有的学生说:“书上讲‘把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这种喝水方法不好,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太慢了,可以将瓶子扳斜,搁到石子上,这样水就往瓶口斜,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这样做又快又好。”有的学生说:“乌鸦可以打破瓶口,然后喝水,因为乌鸦浑身长着羽毛,不用怕被割破皮。”甚至有一位学生第二天告诉我:“如果瓶子里的水只有小半瓶的话,石子放进去,水有可能不会升高,昨天回家我做这个实验的。”这些独特的见解,突破了常规的禁锢,正是创造意识的萌芽,我一一加以肯定,鼓励他们再探索,让孩子们在讲述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以获得发展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
五、启发引导归纳学法的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现代人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的重要性。学生要真正掌握及运用一定的学法,须有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深深地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想,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营造广阔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敢想、敢说的空间里主动参与,自主发挥。让我们携起手来,在陶公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共同为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而努力,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