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现状及关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和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这个文物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物保护 旅游发展 关系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传承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然而,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保护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如何在不损坏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护和利用的完美结合?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这是文物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新课题,而且对现代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大众旅游兴起于20世纪之初,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到了八十年代以来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旅游业定位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旅游者的旅游方式无外乎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两种。前者主要是浏览各地的名山大川,享受阳光沙滩等自然美景;后者主要通过参观文物古迹,领略人类历史与文化的魅力。因此,文物古迹与旅游具有无法割裂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初,文物景区、点是海外游客来华参观游览的首选目的地,如故宫、长城、明十三陵、秦始皇兵马俑等。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也随之加大,各类旅游区景点的数量逐渐增多。海外游客来华旅游选的目的地的范围不断扩展,国内旅游也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求奇求知旅游的复合型转变。1994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题为“中国文物古迹游”的宣传活动,近两年的红色旅游也是为了让人们去深深地追念和缅怀革命先烈,将文物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赏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反应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的探古、求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发展旅游可以促进文物保护
  
  1.发展旅游是文物资源最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之一。发展文物旅游,充分利用文物古迹作为旅游资源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从这一点看,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资源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对文物资源的保护争取人、财、物的投入。同时文物旅游资源能够满足人们探古求知、求奇的心理,又能增长见识,领略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如西夏王陵是现存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西夏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了调查和规划,银川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还专门成立了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将陵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融为一体。1998年在西夏陵区建造了西夏博物馆后,前去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门票收入逐年递增,截止目前年门票收入达500多万元。丰厚的经济收入,使西夏王陵风景名胜管理处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对西夏陵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这种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说明只有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的破坏与流失,使文物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事实证明,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不仅不会破坏文物资源,可以使文物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
  2.发展旅游可以解决部分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遗存的文物数量、质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要解决这么庞大的文物群的养护问题,仅靠国家财力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单位因养护经费无法落实而遭到破坏,甚至被无情的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能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用于该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也只有通过发展旅游,获取财源并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以文物养护文物”的良性循环。这是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双赢的有效途径。
  3.发展旅游可以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有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游客,从而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修养。文物自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使人们懂得了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产生的负作用
  
  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不同步必然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副作用。一是对旅游区域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区内相应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翻新旧建筑、改造室内陈设,拓宽道路,修建宾馆、饭店,使其旧貌换新颜。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古迹原有的保存环境。另外,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某些旅游部门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超负荷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还有,某些旅游部门在开发旅游时,确实对一些文物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工作人员文物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维修”,以吸引游客的眼球,名为保护,实为破坏。二是互相攀比,一窝蜂齐上,有条件上,没条件也上,使文物古迹点重复、雷同,许多本无条件开发的景点也创造条件硬开发,无奈文物不能制造,硬创造出来的都是假古董、冒牌货。这样即破坏了游客的兴致,又贬低了文物古迹自身的价值。三是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车辆排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另外,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也不可忽视。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大量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甘肃敦煌为了保护一些珍贵的壁画而将一些重要洞窟封存起来;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是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刻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去文物古迹的部件,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加强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以吸引游客,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忽视其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而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对文物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文物资源、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关系。有了文物,有了文化遗产资源,才有文化旅游;有了旅游,才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地方经济的发展。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使这一新生的产业链服务于社会,服务与人民。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正确的,但发展旅游决不能以造成文物破坏为代价,这不仅会造成我国文物资源的损失,而且更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物和旅游相结合,己成为文物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使文物与旅游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来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旅游发展必须坚持文物工作方针,要求地方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五纳入”原则,如文物工作应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应纳入地方规划建设等,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2.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及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加强文物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旅游事业管理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的和谐发展。
  4.加强旅游发展中对文物单位的执法力度,如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负荷接待使文物受损;严防游客蓄意破坏,应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严厉的制裁。
  总之,只有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真正实现保护,利用,再保护的良性循环,才可以使文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达到最大限度的双赢。不仅如此,通过对文物资源的利用,发展旅游业,也会带动相关各个行业的发展,从双赢发展到多赢,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
其他文献
2009年,我省统一使用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较原来的教材有很大区别,高中新课改最突出的“新”,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我们必须多积累些新的知识,特别是与教材关系较紧密的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防把这些新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学习。面对新课程,物理老师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以全新的观念投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    一、改变对学生的态度,树立新
期刊
摘要: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小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材本身是美,语文课堂是情感课堂,学生都有获取美的愿望和需求。美的效用主要表现在它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纯洁灵魂,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力,是美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审美 学生 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如
期刊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突出的是读写,对听说则缺乏具体的要求,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片面性,导致了学生语文能力上的缺陷。  语文,顾名思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教学实践中只重视读写,轻视甚至忽视听说,显然与语文学科的本义格格不入。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下笔成文”的未必都能“出口成章”,但能“出口成章”的人必定文思敏捷,“下笔成文”。可见,重视说话教学,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而
期刊
摘要:童子军是一种国际性的青少年组织,目的在于培养公民道德、勇敢精神及各种野外活动的技能。民国时期,童子军活动在学校展开。教育部将“童子军”定为必修科,进行三级训练和专科训练。尽管与学校课程有些重复,但童子军教育仍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有益补充。  关键词:童子军 必修科 三级训练 专科训练    “童子军”由英文Boy Scout翻译而来。它是一种青少年组织,目的在培养公民道德、勇敢精神及各种野外活动
期刊
摘要:《自题小像》是鲁迅先生晚年特别欣赏并重新题写的一首绝句,但因其题记中“二十一岁时作”未指明是实年龄,还是虚年龄,致使该诗写作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在收集鲁迅先生自己填写的一些可信资料和对一些研究结论质疑的基础上,得出了先生用实际年龄计岁的结论。同时又辅之以他受自己不幸婚姻的影响和受积极的民主革命运动的感召等两方面的内容,进而确立了《自题小像》一诗的写作时间。  关键词:鲁迅 自题小像
期刊
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除了搞好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外,还重视活动课的开展。从内容上看,它主要是思维品质的培养;从方法上看,它主要是学生的直接操作活动,手脑并用,相互促进,技能技巧的提高;从师生的地位看,它主要是学生为主体的独立活动。  活动课的特点是:“思维活跃,形式多样,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活动课的开展,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活动的兴趣。那么在数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是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有位教授强调:“只有关注学生的潜在性,才会促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只有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才能着眼于学生生命潜能和可发展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一的讲解、发问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变学生的个体操作为伙伴合作。教师应树立创造性工作的意识,不用固定的模式,或者设计好的程序去套学生,而要大胆开放、随机应变
期刊
摘要: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理直气壮的进行理想教育;要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还要让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亲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爱护;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让学生在好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多方面的,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教师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
期刊
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是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式教学法”,即教师利用课前编制的一张学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法可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等。本文旨在结合“促胰液素的发现”一节实际教学内容,阐述如何利用“学案导学式教学
期刊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这一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因此,物理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个重要角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