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新时期扶贫脱贫工作的新理念是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出现的。扶贫先扶智,扶贫更需要精准,而“互联网+”可以实现精准到位的扶贫服务和突破时空的资源共享。进一步运用好这个技术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扶贫,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新经济 扶贫 互联网+ 大数据 大计算 云数据 分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289-01
进入21世纪有十几个年头了,距离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也有70载,曾经人们的许多梦想已经被信息高速公路带到了目的地并将继续行进至更遥远的地方。信息技术让我们成了“千里眼”“顺风耳”,每一个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们都成了信息的分享者和传播者。你或我可能随时会看见听见各种爆料!大世界秒变小村子!无论我们思念的人在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想, 我们都可以看见他(她)的笑容,听他(她)的声音。是不是一件很美很幸福的事呢?
科技的力量是不容抗拒的,利用好科技的力量,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在新时期教育扶贫工作中也不例外。现今人类正在往一个共同的方向走去,自19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学会利用电和电磁波以来,信息技术的变革大大加快。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快速而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具体讲,人类不仅能在全球任何两个有相应设施的地点之间准确地交换信息,还可利用机器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存储信息。机器开始取代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扩大和延伸了人的思维、神经和感官的功能,使人们可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一切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也将随之而变。自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启动以来,我国贫困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容易扶、好脱贫的地区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剩下的都是基础差、贫困程度深的难啃的“硬骨头”,因此粗放式、“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很难适应当前扶贫开发的客观形势。为适应形势变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新华网,2013),后来又对“精准扶贫”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由此,我国启动了精准扶贫战略,将实施对象从地区转向家庭和个人,将扶持方式从大范围漫灌式扶贫转向更有针对性的滴灌式扶持。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重点在农村基础教育,难点在精准施策。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自此“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未来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育信息化從1.0阶段迈向2.0阶段。教育信息化1.0阶段,重点关注物的建设,加强部署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实践了应用驱动,促进了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2.0重点关注人的发展,将促进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的发展,为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服务支持,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性服务,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其代表着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着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目前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问题突出。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小学的数量为20.14万所,其中农村教学点的数量为88967个,占全部小学数量的44.2%。这些农村教学点大部分位于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工作生活环境差,师资严重短缺,教学资源缺乏,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难以开齐开全。调查发现,很多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计算机课往往有电脑,无网络;有网络,无资源;有资源,无师资。显然,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正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
解决掉上面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的提升自然是依托信息高速公路,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城乡教育的组织变革,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备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借力国家、省、县三级的“农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来实现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及教师自身充电的需要,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层应用;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施“亲子桥”牵手计划,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远程视频沟通与交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教育扶贫的过程中构建教育扶贫精准数据库,有助于突破信息孤岛,建设动态精准、互联互通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加强动态跟踪,为各级政府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帮扶效率。
在教育精准扶贫中,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以促进数据精准。科学的决策,准确的信息是基础,精准的数据是保障;信息化处理技术促进分析精准。计算机运算性能的极大提升,数据分析方法与算法的不断精进,为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信息交换传输技术增强协同精准。扶贫开发需要部门间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因此加强与相关扶贫部门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融共享至关重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信息交换和传输手段,在扶贫部门间通过统一标准与规范,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协作,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扶贫开发数据库,促使协作更加高效、精准;信息化环境促进资源配置精准。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贫困信息与扶贫资源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匹配对接,通过扶贫平台将贫困区域、贫困个体与资源供给方进行精准接洽,是实现资源精准配置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人民政协报.
[2]胡树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1,(1):76-78.
【关键词】新经济 扶贫 互联网+ 大数据 大计算 云数据 分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289-01
进入21世纪有十几个年头了,距离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也有70载,曾经人们的许多梦想已经被信息高速公路带到了目的地并将继续行进至更遥远的地方。信息技术让我们成了“千里眼”“顺风耳”,每一个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们都成了信息的分享者和传播者。你或我可能随时会看见听见各种爆料!大世界秒变小村子!无论我们思念的人在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我们想, 我们都可以看见他(她)的笑容,听他(她)的声音。是不是一件很美很幸福的事呢?
科技的力量是不容抗拒的,利用好科技的力量,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在新时期教育扶贫工作中也不例外。现今人类正在往一个共同的方向走去,自19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学会利用电和电磁波以来,信息技术的变革大大加快。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快速而有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使人类利用信息的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具体讲,人类不仅能在全球任何两个有相应设施的地点之间准确地交换信息,还可利用机器收集、加工、处理、控制、存储信息。机器开始取代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扩大和延伸了人的思维、神经和感官的功能,使人们可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一切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产手段,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化,还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将进一步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变化,从而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也将随之而变。自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启动以来,我国贫困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容易扶、好脱贫的地区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剩下的都是基础差、贫困程度深的难啃的“硬骨头”,因此粗放式、“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很难适应当前扶贫开发的客观形势。为适应形势变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新华网,2013),后来又对“精准扶贫”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由此,我国启动了精准扶贫战略,将实施对象从地区转向家庭和个人,将扶持方式从大范围漫灌式扶贫转向更有针对性的滴灌式扶持。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重点在农村基础教育,难点在精准施策。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自此“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未来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贫困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育信息化從1.0阶段迈向2.0阶段。教育信息化1.0阶段,重点关注物的建设,加强部署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实践了应用驱动,促进了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2.0重点关注人的发展,将促进教育信息化从“量变”到“质变”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的发展,为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服务支持,提供个性化的适应性服务,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其代表着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推动着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着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目前我国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仍然薄弱,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问题突出。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小学的数量为20.14万所,其中农村教学点的数量为88967个,占全部小学数量的44.2%。这些农村教学点大部分位于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工作生活环境差,师资严重短缺,教学资源缺乏,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难以开齐开全。调查发现,很多教学点体育课是“随处放羊”,音乐课是“唱歌走样”,美术课是“欣赏欣赏”。计算机课往往有电脑,无网络;有网络,无资源;有资源,无师资。显然,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正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
解决掉上面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的提升自然是依托信息高速公路,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城乡教育的组织变革,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备课”、“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借力国家、省、县三级的“农村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来实现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及教师自身充电的需要,并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层应用;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施“亲子桥”牵手计划,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远程视频沟通与交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教育扶贫的过程中构建教育扶贫精准数据库,有助于突破信息孤岛,建设动态精准、互联互通的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加强动态跟踪,为各级政府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提供决策依据,提升帮扶效率。
在教育精准扶贫中,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以促进数据精准。科学的决策,准确的信息是基础,精准的数据是保障;信息化处理技术促进分析精准。计算机运算性能的极大提升,数据分析方法与算法的不断精进,为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信息交换传输技术增强协同精准。扶贫开发需要部门间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因此加强与相关扶贫部门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融共享至关重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信息交换和传输手段,在扶贫部门间通过统一标准与规范,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协作,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扶贫开发数据库,促使协作更加高效、精准;信息化环境促进资源配置精准。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贫困信息与扶贫资源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匹配对接,通过扶贫平台将贫困区域、贫困个体与资源供给方进行精准接洽,是实现资源精准配置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人民政协报.
[2]胡树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1,(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