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让语文更具人文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教材、学生对话,正确理解、掌握编者意图和学生学情,需要用审视的眼光来重组文本,需要学会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取舍教学内容。这里笔者主要结合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这一课具体谈谈怎样取舍。
  首先,在备课取向之间取舍
  认真研读《孔子游春》这一课,就会发现有几个备课取向:从人物的了解来看,可以是走进孔子;从对比阅读今古文来看,可以是走进古文;当然也可以是走向思维,甚至注重表达,等等。但更多的教师却喜欢从单元主题来考虑。毕竟现在新课标倡导教师除了与学生、教材进行对话外,还需要与编者进行对话。而编者把该课安排在“尊师重教”这一单元,与之相对应的课文还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明天,我们毕业》等几篇课文。因此很多教师从单元主题出发,在课文教学中刻意注重单元主题教学。然而语文课由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这是大势所趋,单元主题可以有,但无需刻意,更无需过分强调,毕竟很多时候,语文味才是语文课的前提,语文意识才是备课的首要出发点。针对《孔子游春》这一课,笔者认为备课最好还是以语文意识为主。
  其次,在文本主题之间取舍
  题目是课文的文眼。《孔子游春》这一课,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文本主题应该定位在“游春”上,通俗来讲也就是玩;然而游春更注重心情,比如程颢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就极力渲染了自己游春的心情。《孔子游春》这一课,认真研读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带领学生出来,如果只是“游春”,那么就不会限定时间,而在文中,孔子是专门等泗水涨潮时携带弟子出来的。这显然是有他自己的教育目的,这在后文中会得到验证。泗水涨潮,对游历丰富的孔子来说,自然司空见惯;但他仍能选择泗水涨潮作为教育媒介,来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发“水是真君子”这一论述。从教育目的出发,“游春”是表,“游学”才是根本。因此,笔者更愿意把这次郊游看作是孔子教育学生,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一次“游学”活动。
  第三,在教学内容之间取舍
  很多教师教学《孔子游春》这一课,总是绕不过“水是真君子”的思辨,甚至还有教师不厌其烦,把古文版“论水”搬到课堂,这种过分强调让学生根据外在命令收集文本信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偏移了语文的核心任务,即学语言。通俗地讲,教语文,也需要让语用诗意地行走在语文课堂上。就《孔子游春》而言,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着力于文本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善用多种方式表达文本的意思。这里,笔者着重探讨文本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
  一是春天景色。题目为“游春”,自然春天景色也是文中所要表达的重点,况且春景还为下文做好铺垫。但又怎样对春天景色进行描述呢?“千里莺啼绿映红”,那是俯瞰大地的胸襟;“春天的脚步近了”,却是拟人的手法。在《孔子游春》这一课第二段中,则几乎用整段的比喻对春天景色进行赞美。把“大自然”比作“母亲”,“大地”比作“胸怀”,“森林”比作“长发”……整齐的句式,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这是作者的语言,更是编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在这里,教师就需要有所取舍,要放弃文本表面信息,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多读几遍,多品析几次,如有可能还可以直接让学生接着仿写。只有这样,让学生沉浸在语用环境里,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是师生论水。不容置疑,论水是文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无论是文本信息还是品味语言。但由于时间关系,作为教师也需要有个侧重,也要懂得取舍。这里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理解文本的信息,因而语言表达才是重点。水很平常,泗水也是一样,但孔子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引申出不平凡的道理,这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有点深奥,因而最佳的方法就是直接让学生品读语言。在持续品读中让学生体会孔子对学生的循循教诲,在品读中领悟水与真君子之间的关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论水”来说,也是一样。作为教师要懂得取舍,舍掉平时的空洞说教,取的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孔子的“意味深长”。
  三是谈论志向。论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言志。然而文中又是怎样表达孔子对学生志向的态度呢?文中没有用大段大段的对话展现,而是通过歌舞言志。颜回弹琴唱歌言志,而孔子伴舞以肯定。其实,他们也不是自娱自乐,而是通过这种形式让弟子们明白颜回的志向。这种情境营造教育无痕之绝。因而作者在备课取舍中要注意场面描写,更需要注意这种志向是隐含在歌舞之中,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课文反复诵读,多角度谈谈颜回的志向是什么,孔子又希望学生有什么志向?这都需要教师懂得取舍。
  取舍,不是大刀阔斧地乱砍,而是有目的、有选择地取舍。针对《孔子游春》这一课,笔者认为在备课上就应该注重取向语文味,主题在“游学”,而教学内容则更应该注重表达,那么到最后,正如文中结尾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一样,语文的课堂也春意浓浓。
其他文献
【我的思考】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该怎样引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建模的学习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就如何把握应用本质,实施有效建模的一些思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倍的认识”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情境操作 交流回
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真正创设持久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情景?  在进行构建“快乐合作、自主探究”型课堂的研究中,我体会到要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第一环节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或合理猜测等方式导入;第二个环节则是目标定位,自
[案例背景]  习作教学一直是所有师生的痛,教师怕教、学生厌写,现今常态下的习作教学要么有些学生抱着作文选在那儿认真“借鉴”,要么就是咬着笔头皱眉深思;要么苍白无力地想象所谓的过程,真是苦不堪言。  最近读了《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深受老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我的习作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
小学教育要站在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教学也应站在儿童立场。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就是基于语文本身,以儿童为本,组织语文教学,也是紧贴儿童心灵层面,以儿童的认知为起点,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经验、情感等开展语文教学,有效地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应该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发源地,然而教师本位、以讲为主的课堂仍然不在少数,语文课堂中儿童这个“我”的本位的缺失,让孩子感
正如Giorgio Armani全球彩妆创意总监LindaCantello所说:女性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奢侈品。你看,每个人都要工作,还有孩子和家庭需要照顾……但这不是说你就应该放弃化妆,你要做的只是选一些方便且不出错的产品。”所以,粉底从出现到发展至今,越来越妆效智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方便使用。粉底1.0时代:从“舞台”到“生活”  如果不考虑欧洲中世纪那些配方吓人的面部涂彩,第一
教学简笔画是中小幼教师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技能,它的特点在于运用简洁明了、生动活泼的绘画语言,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证明,简笔画是教学中广为运用的形象化表达语言,是直观教学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农村、边远地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是很广泛的学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当下,一些刚刚踏上讲台的80后、90后中小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挥之不去的乡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弱,在识字初期,尚未完全形成汉字形、音、义三者之间的牢固统一联系,他们的朗读就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或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如唱歌一般地读,很难将字词联合成语气连续的句子一气呵成地读出来,对句子的理解与表达就更难了。如何帮助低年级的儿童纠正以上的毛病,形成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读写结合的最高目标就是创新。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每个教师都应树立“为创造而教”的理念。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很好的素材。教师应从阅读教学中寻找触发想象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可以触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呢?本人认为课文中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悬念探究点  悬
初读《魅力语文教师的修炼》书名,深感高深,觉得自己与之有距离,遥不可及。进一步细读,发现文中主要记录了宋运来老师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一路走来的实践与感思,语言质朴,极具感染力,字里行间显露出一位教育者的殷切育人情怀。  第一是信心。宋老師一路行走,一路历练,信心渐长。在增加教师自信心的同时,宋老师也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信心,且不乏灵心妙思。你看,在习作评改方面,宋老师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逐项加分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