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拿着鸡毛当令箭”,其意思是讽刺那些对上边的话小题大做的人。仔细揣摩一下,若把“鸡毛”当“令箭”,充其量落得个“唯上是尊,狗仗人势”的名声。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倒过来说:“拿着令箭当鸡毛”,问题就非同一般了。试想一下,战争年代,如果把“令箭”当“鸡毛”,士兵无组织无纪律,谈何团结、何谈胜利。喻用到当代企业发展而言,亦便如此。如果企业把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当成儿戏,也就是说把保障企业稳健发展的内部控制这一“令箭”当作“鸡毛”一样不在乎、不作为,那只会让企业成为“空中楼阁”,即使短期没有形成风险,最终也会因为基础不牢而导致破产。例如曾经被称为“债券之王”的美国雷曼公司、国际一流商业银行——花旗银行和早年的巴林银行的风险事件,揭开金融危机的外因看本质,他们虽然有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措施,甚至可以说还比较先进和健全,但在实际操作中疏于执行是导致他们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了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仅仅停留在制度上的健立和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提上日程,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到位。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难以执行的原因分析
1、经营者思想观念局限狭隘。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建立控制制度及执行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而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企业领导把成本控制,或者对内部资产安全性进行的控制等某个方面的控制当成企业内部控制;还有的企业领导,则干脆对内部控制没有认识,认为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觉得那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制度,实属繁琐多余之物。由于企业领导者重视不够,也导致了企业财会人员及员工对企业内部制度的漠视,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得不到有效执行。
2、管理者风险控制意识淡漠。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现阶段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企业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没有建立,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或形同虚设,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
3、执行者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任何规章制度、办法都必须依赖具体人员来实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在内控执行中的作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设计控制系统也必须遵循激励原则,以促进和鼓励员工围绕企业整体目标运行。
4、监管者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制度本身还不能自动发挥管理效能,切实实施内控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并在运行过程中适时加以审计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能的目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现实中许多企业虽有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办法,但却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企业侧重于事后监督,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还有的企业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使得内控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二、提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措施
从上看来,企业内部控制不是靠某层领导、某个部门或某个业务领域的加强就可以实现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懂得和了解了薄弱环节,就必须采取强化措施,有效执行。
1、转变经营理念,提供内部控制执行的坚实基础。一方面管理者当局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如果管理者不愿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重视管理,不愿设立内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内控制度,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配套的奖惩方法,通过明察暗访或举报等多种方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用通报或与工薪挂钩等形式,对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引起恶果严惩不贷,在执行中逐步完善内控制度,使管理层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结合,促进内控制度更好地执行。
2、有效控制风险,促进内部控制执行的贯彻落实。企业应建立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逐级负责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采取积极、全面的内部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化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时致力于建立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体系,围绕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并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区分关键控制点和非关键控制点,从而构建出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结合企业的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指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防止舞弊欺诈行为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标 。
3、强化内外监督,保障内部控制执行的持续发展。
(1)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通过纳人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其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克服重程序监督,对 “内部人”监督轻的偏向,真正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管理者独断专行;其次,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彻私舞弊;最后,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杜绝企业中层干部和供销、会计等重要岗位人员以权谋私或串通作案。在内部监督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相关人员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相关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既定的政策是否得以贯彻,单位的经营目标是否达到等等。在企业各个阶层的人员中,就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美国著名控制专家迈克尔.海默教授(Michael hammer)曾说过:“内部审计应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师的使命将从简单的‘我的实施审计’向我们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成功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内部审计的含意非常深刻。
(2)提升企业外部监管。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乏力。为了加强监督,企业应该有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来监管。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模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对企业进行外部监管,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社会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忽略或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自我完善。
当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和提升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只要企业高度重视、适时完善、有效执行,那么有效控制风险、稳健向前发展,又有何难呢?切莫将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制度付之高阁,视企业发展的保障“令箭”为“鸡毛”。
参考文献:
[1]陈兵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发展.2008,(07)
[2]张海兰、冯建荣.上市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构建.财会通讯,2009,3
[3]孟建民.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4]王小军、刘杰、高金伟.试述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09)
[5]佚名.加强财务监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
[6] 甄立敏.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006
(作者单位: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财务审计部)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难以执行的原因分析
1、经营者思想观念局限狭隘。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建立控制制度及执行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而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企业领导把成本控制,或者对内部资产安全性进行的控制等某个方面的控制当成企业内部控制;还有的企业领导,则干脆对内部控制没有认识,认为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觉得那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制度,实属繁琐多余之物。由于企业领导者重视不够,也导致了企业财会人员及员工对企业内部制度的漠视,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得不到有效执行。
2、管理者风险控制意识淡漠。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现阶段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诸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企业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的机制没有建立,董事会中没有风险评估委员会或形同虚设,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随意决策。
3、执行者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任何规章制度、办法都必须依赖具体人员来实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在内控执行中的作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设计控制系统也必须遵循激励原则,以促进和鼓励员工围绕企业整体目标运行。
4、监管者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企业仅靠内部控制制度本身还不能自动发挥管理效能,切实实施内控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并在运行过程中适时加以审计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能的目的,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现实中许多企业虽有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办法,但却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企业侧重于事后监督,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还有的企业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使得内控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二、提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措施
从上看来,企业内部控制不是靠某层领导、某个部门或某个业务领域的加强就可以实现的。如何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懂得和了解了薄弱环节,就必须采取强化措施,有效执行。
1、转变经营理念,提供内部控制执行的坚实基础。一方面管理者当局必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如果管理者不愿为实现预算、利润和其他财务及经营目标重视管理,不愿设立内控制度或不能遵守建立的内控制度,控制环境将受到很不利的影响。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配套的奖惩方法,通过明察暗访或举报等多种方式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用通报或与工薪挂钩等形式,对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引起恶果严惩不贷,在执行中逐步完善内控制度,使管理层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结合,促进内控制度更好地执行。
2、有效控制风险,促进内部控制执行的贯彻落实。企业应建立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逐级负责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采取积极、全面的内部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化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同时致力于建立风险导向型的内部控制体系,围绕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并针对各个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区分关键控制点和非关键控制点,从而构建出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结合企业的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指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防止舞弊欺诈行为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标 。
3、强化内外监督,保障内部控制执行的持续发展。
(1)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通过纳人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其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克服重程序监督,对 “内部人”监督轻的偏向,真正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管理者独断专行;其次,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彻私舞弊;最后,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杜绝企业中层干部和供销、会计等重要岗位人员以权谋私或串通作案。在内部监督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相关人员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相关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既定的政策是否得以贯彻,单位的经营目标是否达到等等。在企业各个阶层的人员中,就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美国著名控制专家迈克尔.海默教授(Michael hammer)曾说过:“内部审计应将自己视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师的使命将从简单的‘我的实施审计’向我们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成功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内部审计的含意非常深刻。
(2)提升企业外部监管。目前,我国企业的外部监督乏力。为了加强监督,企业应该有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来监管。然而,如此大的一个监督体系其监督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各种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监督弱化问题严重。三是不规模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笔者认为对企业进行外部监管,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社会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忽略或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自我完善。
当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和提升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只要企业高度重视、适时完善、有效执行,那么有效控制风险、稳健向前发展,又有何难呢?切莫将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制度付之高阁,视企业发展的保障“令箭”为“鸡毛”。
参考文献:
[1]陈兵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发展.2008,(07)
[2]张海兰、冯建荣.上市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构建.财会通讯,2009,3
[3]孟建民.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4]王小军、刘杰、高金伟.试述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09)
[5]佚名.加强财务监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
[6] 甄立敏.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006
(作者单位: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财务审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