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重轻了就说明瘦了。×
体重可以作为减肥瘦身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绝非全部。对于真正要减肥的人,皮下脂肪含量以及腰、臀、大腿的围度更具参考价值。因为少吃一顿饭、一次排泄都能让人减轻1公斤左右的体重,但排出的不过是水分或食物残渣,很快又会随着饮食补充进体内,恢复原有体重值,这样的暂时性变化每天都会发生反复,与真正的“变瘦”没有丝毫关系。
体重重的人肯定胖。×
以形体运动员为例,虽然他们的体重较正常人重很多,却拥有非常出色的身材比例,看起来浑身没有丝毫赘肉,最多给人结实紧致而非胖的感觉。拥有较高骨密度的人,会比骨质疏松的人体重更重,后者视觉上却往往比前者显得松弛臃肿。身材紧实的年轻人体重通常比较大这些都不能说明其“胖”。在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以及运动训练的量都搭配得当的情况下,人可能会因为肌肉的增加而变重,但同时会因为脂肪的减少,拥有更纤细的腰腹围和紧实有型不松垮的身形。只有不控制饮食并且运动量极低的情况下,体重和身体各个部位的维度都开始增加,才意味着“发胖”。
不吃主食有利于控制体重,减肥更有效。×
不吃主食短期内也许造成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但这种“轻”并非主要因体内脂肪的损耗引起,而更多是因为体内营养失衡,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不易吸收,代谢功能不正常,肌肉出现较多损耗以及身体内环境紊乱造成的脱水减轻的体重。
肌肉自身可以消耗一定热量,肌肉含量多的人即便坐着不动,每日消耗的能量都远高于肌肉含量少的人,专业上将肌肉部分的体重称为“瘦体重”。而脂肪本身不消耗热量只囤积热量,称为“胖体重”。
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是要尽量减少脂肪,维持肌肉的正常含量。肌肉一旦消耗,光靠“吃”无法再补充回来,过量进食只会转化为脂肪囤积。因此以肌肉损耗为代价的短期减重,往往面临长期体重失控的问题。女性长期不吃主食或者为了减肥控制体重刻意偏食节食,短期有效但容易反弹,长期如此则容易发生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有害健康。
节食减肥时可以先减到比目标体重轻几斤的量,这样万一反弹仍不超过目标体重。×
节食减肥最主要损耗的是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真能坚持饿到脂肪显著减少的人并不多,而且机体一旦动用储存的脂肪维持每日生命必需,意味着已经到达危险的警戒线,健康肯定受损。节食减肥不管以任何形式出现,如不吃主食,采用哥本哈根食谱、吃肉减肥、减肥代餐,只喝果汁、瘦身汤等,都会遵循‘饿下去的是肌肉,重新长回来的是脂肪”这条基本原理。肌肉的质量比脂肪重,这意味着当你停止节食再“反弹”至原来体重时,就算体重数值没变,体内脂肪量肯定增加了,同时身体也因为一次次节食造成的“饥荒”,学会更多地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说,你不仅比原来胖,而且还更容易发胖。
健身一段时间发现体重增加,说明练胖了。×
这主要取决于你健身的量、选择种类以及配合饮食。如果仅以少量的运动如短时间慢跑、散步配合大量吃喝,那确实有可能发胖,不过这与健身本身无关,而是不控制饮食所致。如果每日保持一小时左右的单纯中低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做徒手操,并注意控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取,短期内可显著减轻体重,但很快体重就再难改变,这说明健身的方式不正确,你需要更丰富的运动项目和更大的运动强度。如果有氧和力量训练相结合并适度控制饮食,暂时的体重增长对女性来说不过是局部肌肉训练充血所致,对男性则更多意味着肌肉的增多。女性肌肉的增长普遍较为缓慢,很少在两三个星期就因肌肉变多而体重明显增长。坚持训练的同时注意体内含脂量的变化以及身上衣物大小松紧的变化,比关注体重更具激励意义。
减肥期间应该每天称重以严格控制体重。×
人的体重并不是一个恒定数值,清晨空腹和晚上入睡前,第一天和第二天之间相差1-2公斤是非常正常的事,根本不能说明是否“发胖”或者“变瘦”。每日称重容易造成一种焦虑和胁迫情绪,让人放弃减肥自暴自弃。事实上只需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体重波动不大即可算为“控制体重”,可每月在固定时间进行称重,如在生理期结束后一天的清晨空腹状态时,这样一年下来的体重数值还稍具参考性。减肥人士如果希望获得真正有效健康的减“脂”而非虚假的减“水”减“肌”,更应注意体脂的变化。
生理期间重量增长是正常现象。√
生理期因激素变化和循环问题,体内更容易囤积水分,某些女性会有1~2公斤的体重增加,生理期结束后即恢复正常体重。期间,每天的体重变化幅度数值也会较平日更为明显,每日消耗的热量比普通状态下稍多。有些女性可能因激素问题而有嗜甜倾向,可以适度吃一些水果或少量甜品,千万不要误以为生理期结束后的体重减轻意味着“来姨妈的时候怎么吃都不会胖反而能瘦”,因而敞开了猛吃。近一周的胡吃海塞很容易让你发胖。
减重会有“瓶颈期”√
人体有着尽量维持现状的生理本能,当体重持续降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会自动切换进入“节能模式”避免更多能量损耗并且增加脂肪的囤积。节食减肥的人最容易遇到瓶颈期,反复节食的人常会有体重越来越难减轻,反弹越来越迅速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越减越肥”。运动减肥的人如果只沉迷于单一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持续慢跑,刚开始一两个月会有明显的体重减轻,之后便进入了瓶颈期,体重再无变化,因为身体已经适应了如此的运动量和强度。科学地制订运动瘦身计划,必须注意将不同项目的运动种类结合,如跑步、游泳、自行车、健身操,不同功能目的的项目结合,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穿插进行,以及不同运动强度的结合,身体越不能“轻松适应”,就越能有效避免或者突破瓶颈期,这样才能获得持续减重瘦身的好效果。
体重波动过于频繁的人容易内分泌紊乱,患上慢性疾病。√
一会儿胖一会儿瘦的人被我们称为“橡皮人”,好像能够很轻松掌控自己的体重,想胖就胖,想瘦就迅速能瘦。职业演员因工作需要,很多时候需要短时期内发胖或消瘦,不得不使用某些极端手段来控制体重,某些运动员也有短期内急速增减重量的需求。但是他们多是在专业营养师及体能教练的严格监控下完成,避免了身体健康受损。一般人如果没有专业指导,任凭体重忽增忽减还以“橡皮人”为傲,短期内容易造成体内代谢失调、电解质失衡、内分泌紊乱,长期则会影响血糖稳定乃至胰岛素敏感性,造成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隐患。
体重可以作为减肥瘦身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绝非全部。对于真正要减肥的人,皮下脂肪含量以及腰、臀、大腿的围度更具参考价值。因为少吃一顿饭、一次排泄都能让人减轻1公斤左右的体重,但排出的不过是水分或食物残渣,很快又会随着饮食补充进体内,恢复原有体重值,这样的暂时性变化每天都会发生反复,与真正的“变瘦”没有丝毫关系。
体重重的人肯定胖。×
以形体运动员为例,虽然他们的体重较正常人重很多,却拥有非常出色的身材比例,看起来浑身没有丝毫赘肉,最多给人结实紧致而非胖的感觉。拥有较高骨密度的人,会比骨质疏松的人体重更重,后者视觉上却往往比前者显得松弛臃肿。身材紧实的年轻人体重通常比较大这些都不能说明其“胖”。在饮食习惯、生活作息以及运动训练的量都搭配得当的情况下,人可能会因为肌肉的增加而变重,但同时会因为脂肪的减少,拥有更纤细的腰腹围和紧实有型不松垮的身形。只有不控制饮食并且运动量极低的情况下,体重和身体各个部位的维度都开始增加,才意味着“发胖”。
不吃主食有利于控制体重,减肥更有效。×
不吃主食短期内也许造成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但这种“轻”并非主要因体内脂肪的损耗引起,而更多是因为体内营养失衡,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不易吸收,代谢功能不正常,肌肉出现较多损耗以及身体内环境紊乱造成的脱水减轻的体重。
肌肉自身可以消耗一定热量,肌肉含量多的人即便坐着不动,每日消耗的能量都远高于肌肉含量少的人,专业上将肌肉部分的体重称为“瘦体重”。而脂肪本身不消耗热量只囤积热量,称为“胖体重”。
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是要尽量减少脂肪,维持肌肉的正常含量。肌肉一旦消耗,光靠“吃”无法再补充回来,过量进食只会转化为脂肪囤积。因此以肌肉损耗为代价的短期减重,往往面临长期体重失控的问题。女性长期不吃主食或者为了减肥控制体重刻意偏食节食,短期有效但容易反弹,长期如此则容易发生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有害健康。
节食减肥时可以先减到比目标体重轻几斤的量,这样万一反弹仍不超过目标体重。×
节食减肥最主要损耗的是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真能坚持饿到脂肪显著减少的人并不多,而且机体一旦动用储存的脂肪维持每日生命必需,意味着已经到达危险的警戒线,健康肯定受损。节食减肥不管以任何形式出现,如不吃主食,采用哥本哈根食谱、吃肉减肥、减肥代餐,只喝果汁、瘦身汤等,都会遵循‘饿下去的是肌肉,重新长回来的是脂肪”这条基本原理。肌肉的质量比脂肪重,这意味着当你停止节食再“反弹”至原来体重时,就算体重数值没变,体内脂肪量肯定增加了,同时身体也因为一次次节食造成的“饥荒”,学会更多地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说,你不仅比原来胖,而且还更容易发胖。
健身一段时间发现体重增加,说明练胖了。×
这主要取决于你健身的量、选择种类以及配合饮食。如果仅以少量的运动如短时间慢跑、散步配合大量吃喝,那确实有可能发胖,不过这与健身本身无关,而是不控制饮食所致。如果每日保持一小时左右的单纯中低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做徒手操,并注意控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取,短期内可显著减轻体重,但很快体重就再难改变,这说明健身的方式不正确,你需要更丰富的运动项目和更大的运动强度。如果有氧和力量训练相结合并适度控制饮食,暂时的体重增长对女性来说不过是局部肌肉训练充血所致,对男性则更多意味着肌肉的增多。女性肌肉的增长普遍较为缓慢,很少在两三个星期就因肌肉变多而体重明显增长。坚持训练的同时注意体内含脂量的变化以及身上衣物大小松紧的变化,比关注体重更具激励意义。
减肥期间应该每天称重以严格控制体重。×
人的体重并不是一个恒定数值,清晨空腹和晚上入睡前,第一天和第二天之间相差1-2公斤是非常正常的事,根本不能说明是否“发胖”或者“变瘦”。每日称重容易造成一种焦虑和胁迫情绪,让人放弃减肥自暴自弃。事实上只需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体重波动不大即可算为“控制体重”,可每月在固定时间进行称重,如在生理期结束后一天的清晨空腹状态时,这样一年下来的体重数值还稍具参考性。减肥人士如果希望获得真正有效健康的减“脂”而非虚假的减“水”减“肌”,更应注意体脂的变化。
生理期间重量增长是正常现象。√
生理期因激素变化和循环问题,体内更容易囤积水分,某些女性会有1~2公斤的体重增加,生理期结束后即恢复正常体重。期间,每天的体重变化幅度数值也会较平日更为明显,每日消耗的热量比普通状态下稍多。有些女性可能因激素问题而有嗜甜倾向,可以适度吃一些水果或少量甜品,千万不要误以为生理期结束后的体重减轻意味着“来姨妈的时候怎么吃都不会胖反而能瘦”,因而敞开了猛吃。近一周的胡吃海塞很容易让你发胖。
减重会有“瓶颈期”√
人体有着尽量维持现状的生理本能,当体重持续降到一定程度时,身体会自动切换进入“节能模式”避免更多能量损耗并且增加脂肪的囤积。节食减肥的人最容易遇到瓶颈期,反复节食的人常会有体重越来越难减轻,反弹越来越迅速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越减越肥”。运动减肥的人如果只沉迷于单一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持续慢跑,刚开始一两个月会有明显的体重减轻,之后便进入了瓶颈期,体重再无变化,因为身体已经适应了如此的运动量和强度。科学地制订运动瘦身计划,必须注意将不同项目的运动种类结合,如跑步、游泳、自行车、健身操,不同功能目的的项目结合,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穿插进行,以及不同运动强度的结合,身体越不能“轻松适应”,就越能有效避免或者突破瓶颈期,这样才能获得持续减重瘦身的好效果。
体重波动过于频繁的人容易内分泌紊乱,患上慢性疾病。√
一会儿胖一会儿瘦的人被我们称为“橡皮人”,好像能够很轻松掌控自己的体重,想胖就胖,想瘦就迅速能瘦。职业演员因工作需要,很多时候需要短时期内发胖或消瘦,不得不使用某些极端手段来控制体重,某些运动员也有短期内急速增减重量的需求。但是他们多是在专业营养师及体能教练的严格监控下完成,避免了身体健康受损。一般人如果没有专业指导,任凭体重忽增忽减还以“橡皮人”为傲,短期内容易造成体内代谢失调、电解质失衡、内分泌紊乱,长期则会影响血糖稳定乃至胰岛素敏感性,造成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