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开,常熟开关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简称。1974年建厂,到明年就40年了。
这是一个仅用常规方式简要数字就能介绍清楚的中型企业。厂子坐落在苏州旁的县级市常熟,员工1685人。主要产品是中低压电器元件和工控产品等。
但是,这个企业有个斯芬克斯式的不解之谜。他们去年主营业务产销16个多亿,税后纯利达5亿余元,加上2个多亿的税费,意味着这个企业有着令人惊异的利润率。
在机械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4-6%的环境中,差一点儿的农机行业利润率1-3%,好一些的汽车行业也只有6-8%,而这个只做低压电器的常开,却能把利润率干到30%以上。我把这个情况讲给同事们听,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你把数字记错了吧”,没人肯信。
好一个低压电器!
若论行业,这是个竞争激烈要人命、非用“惨烈”而不能形容其业态的行业。改革浪潮初起时,柳市镇家家户户都在做低压开关,极端的形容是老太太架个炉子也能烧焊条,假冒伪劣的污名多年洗不掉,可见进入门槛之低,由低价恶拼带来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今许多年过去了,经过不断的筛选淘汰并购整合,虽然形成了若干一线品牌大企业集团,但也是风雨兼程,不敢稍有停顿。
若论产品,这也是个让懂行的人望而生畏的东西。中低压开关,少了高压开关高大威猛的唬人气势,是个拿在一只手中就惦得出份量的电器元件。既简单又复杂,在大工程里它是不起眼的零配件,在高精尖领域中它是冒不出头的小产品,既传统又少利,吃不好,丢不得,形同鸡肋。
若论市场,这是个最难伺候也最难搞定的营销平台。输配电装备的买家无非就是几大电网,还有众多工程建设项目单位。有时你会绝望地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高度垄断的买家,一方面是高度竞争的卖家;有时你会茫然地进入完全陌生的客户领域,而对方更是对你闻所未闻。只有一种情况是确定的,就是在整体工程项目和大订单中,低压开关总是处于拾遗补阙的弱势位置。
但是,常开这样一个千把人的地方企业,却把低压开关这个蒸不熟煮不烂令许许多多企业败下阵来的硬骨头,有滋有味地啃了下来。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呢?
不久前我慕名去拜访了常开的名誉董事长唐春潮。他自1991年执掌常开,把企业从困境中带出来,做得风生水起,直到2010年于70岁时退休,始终是常开的领军者带头人。对于我的关于秘诀的问题,唐春潮笑而不答。绕个弯子再问,仍然未答。再三追问,被我逼急了,回了三个字:定价权。
定价权!这是中国许多企业从一开始被固化在全球产业链低端时,便梦寐以求的,也是目前我们最缺乏的。产品定价权,就是市场主导权,就是竞争话语权,就是品牌领导权。常开当年在困境中坚持研发创新,推出CM1系列产品。当时跨国公司同类产品价格卖到1743元/台,国内业界的心理价位在百元左右,由于深知这个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水平,他们顶住压力把价格定在475元/台,并由唐春潮带领到各地推销,很快打开市场,成为企业主力产品。直至今天,这个CM1在市场上的售价还是475每台,而跨国公司同类产品早已应声而降,每台约700百元左右。
其实谁都知道定价权好,但一个企业能真正把握产品定价权,却很难。常开也没什么捷径,照样要做好企业开门三件事:技术、管理、营销。
关于技术。其一,人员。这个企业有员工1685人,而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0%左右。其二,产品。在企业的产品展室,陈列着20年中承前启后的五代主导产品,非常清晰地展示着技术进步的脉络,升级换代的逻辑。其三,装备。在制造现场,关键工序有着世界一流设备,但旁边有着更多的自制专机,看得出来,老师是人家,但学生学得更好,进口机器还需人工操作,自制专机已经全自动了。结论是,常开的自主研发能力很强。
关于管理。首先,常开的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欲望十分强烈,并深受其益。他们早于国内同行贷款借钱上先进的技术开发和管理软件,成为第一个“甩图板”的企业。其次,常开的体制改革实践是自觉而深刻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常开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渐入佳境。
其实企业管理的实质是摆平利益相关各方。对国企来说,这些年来面临体制转型的巨大挑战,尤其不易。从砸三铁到股份制,每一步都经历了百转千回的磨砺,常开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非同寻常之路,其中跌宕起伏甘苦自知。
关于营销。企业做市场,无非笨功夫和巧实力。笨功夫有道是: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言万语。而巧实力就是做品牌,常开的品牌在业内有口皆碑。
也许一个好企业真的没有什么“葵花宝典”,不过老老实实做事,认认真真经营,顺利时比别人更用心一点儿,困难时比别人更坚定一些儿,也就这样了。只是拜访唐春潮时,无意间有两个不起眼儿的细节,刻进我的记忆中,之后又每每浮现出来,且愈见清晰。在此不妨先写出来,也许有着意思。
第一个。随同唐春潮参观企业时,看到他在路上或现场碰到企业员工时,或拍拍对方的肩膀,或亲切地打个招呼,一路走来,多个场所,盖莫外焉……我有些诧异,毕竟一个千余人的企业,这位进厂第一天就是一把手的老领导,却能与一线员工有如此鱼水之情、手足之谊,实属少见。我于是去问陪同的同志,老领导过去在任上时,也这种风格习惯?“当然。总是这样。”——厂里同志毫不犹豫答道。
第二个。茶余饭后,天南地北闲聊时,唐春潮给我讲了一个年轻时的一段际遇,他讲得认真,我也听得仔细。
那是四十年前的一次出差,从上海返回当时他工作的湖北襄樊。受同事之托,买了太多的上海货大包小包往回背,到汉口转车时几乎扛不动了。这时人流中走出一位小伙儿,伸手帮他背起了大行李包。他很感动,但一眨眼间,小伙儿随着人流拐弯走了。唐春潮想,罢了,丢就丢吧。谁知待他转过弯去,却远远看到那小伙儿正在路边等着他呢。俩人一路聊着,就到了去襄樊的车站。他听了小伙儿的建议,把行李存在车站,又在附近的街上转了转。到发车时间后,再去取行李,发现那个小伙儿也在那儿等他,原来小伙儿也去襄樊,惦着他行李太多,索性帮人帮到底了。小伙子是襄樊人,当过兵,之后他们再未见过。
但唐春潮却把与那个小伙儿的邂逅牢记于心,四十年后忆来仍真切如昨。一个人能这样对待萍水相逢的滴水之恩,可想其数十年来应以怎样的用心回馈社会于涌泉呢?
细节里面有魔鬼。解常开之谜的钥匙,定价权算一把,但未必能破解全部的密码。寻找一个好企业长盛不衰的密码,还是要在企业文化里发掘整理。
这是一个仅用常规方式简要数字就能介绍清楚的中型企业。厂子坐落在苏州旁的县级市常熟,员工1685人。主要产品是中低压电器元件和工控产品等。
但是,这个企业有个斯芬克斯式的不解之谜。他们去年主营业务产销16个多亿,税后纯利达5亿余元,加上2个多亿的税费,意味着这个企业有着令人惊异的利润率。
在机械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4-6%的环境中,差一点儿的农机行业利润率1-3%,好一些的汽车行业也只有6-8%,而这个只做低压电器的常开,却能把利润率干到30%以上。我把这个情况讲给同事们听,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你把数字记错了吧”,没人肯信。
好一个低压电器!
若论行业,这是个竞争激烈要人命、非用“惨烈”而不能形容其业态的行业。改革浪潮初起时,柳市镇家家户户都在做低压开关,极端的形容是老太太架个炉子也能烧焊条,假冒伪劣的污名多年洗不掉,可见进入门槛之低,由低价恶拼带来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今许多年过去了,经过不断的筛选淘汰并购整合,虽然形成了若干一线品牌大企业集团,但也是风雨兼程,不敢稍有停顿。
若论产品,这也是个让懂行的人望而生畏的东西。中低压开关,少了高压开关高大威猛的唬人气势,是个拿在一只手中就惦得出份量的电器元件。既简单又复杂,在大工程里它是不起眼的零配件,在高精尖领域中它是冒不出头的小产品,既传统又少利,吃不好,丢不得,形同鸡肋。
若论市场,这是个最难伺候也最难搞定的营销平台。输配电装备的买家无非就是几大电网,还有众多工程建设项目单位。有时你会绝望地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高度垄断的买家,一方面是高度竞争的卖家;有时你会茫然地进入完全陌生的客户领域,而对方更是对你闻所未闻。只有一种情况是确定的,就是在整体工程项目和大订单中,低压开关总是处于拾遗补阙的弱势位置。
但是,常开这样一个千把人的地方企业,却把低压开关这个蒸不熟煮不烂令许许多多企业败下阵来的硬骨头,有滋有味地啃了下来。他们的秘诀是什么呢?
不久前我慕名去拜访了常开的名誉董事长唐春潮。他自1991年执掌常开,把企业从困境中带出来,做得风生水起,直到2010年于70岁时退休,始终是常开的领军者带头人。对于我的关于秘诀的问题,唐春潮笑而不答。绕个弯子再问,仍然未答。再三追问,被我逼急了,回了三个字:定价权。
定价权!这是中国许多企业从一开始被固化在全球产业链低端时,便梦寐以求的,也是目前我们最缺乏的。产品定价权,就是市场主导权,就是竞争话语权,就是品牌领导权。常开当年在困境中坚持研发创新,推出CM1系列产品。当时跨国公司同类产品价格卖到1743元/台,国内业界的心理价位在百元左右,由于深知这个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水平,他们顶住压力把价格定在475元/台,并由唐春潮带领到各地推销,很快打开市场,成为企业主力产品。直至今天,这个CM1在市场上的售价还是475每台,而跨国公司同类产品早已应声而降,每台约700百元左右。
其实谁都知道定价权好,但一个企业能真正把握产品定价权,却很难。常开也没什么捷径,照样要做好企业开门三件事:技术、管理、营销。
关于技术。其一,人员。这个企业有员工1685人,而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0%左右。其二,产品。在企业的产品展室,陈列着20年中承前启后的五代主导产品,非常清晰地展示着技术进步的脉络,升级换代的逻辑。其三,装备。在制造现场,关键工序有着世界一流设备,但旁边有着更多的自制专机,看得出来,老师是人家,但学生学得更好,进口机器还需人工操作,自制专机已经全自动了。结论是,常开的自主研发能力很强。
关于管理。首先,常开的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欲望十分强烈,并深受其益。他们早于国内同行贷款借钱上先进的技术开发和管理软件,成为第一个“甩图板”的企业。其次,常开的体制改革实践是自觉而深刻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常开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渐入佳境。
其实企业管理的实质是摆平利益相关各方。对国企来说,这些年来面临体制转型的巨大挑战,尤其不易。从砸三铁到股份制,每一步都经历了百转千回的磨砺,常开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非同寻常之路,其中跌宕起伏甘苦自知。
关于营销。企业做市场,无非笨功夫和巧实力。笨功夫有道是: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言万语。而巧实力就是做品牌,常开的品牌在业内有口皆碑。
也许一个好企业真的没有什么“葵花宝典”,不过老老实实做事,认认真真经营,顺利时比别人更用心一点儿,困难时比别人更坚定一些儿,也就这样了。只是拜访唐春潮时,无意间有两个不起眼儿的细节,刻进我的记忆中,之后又每每浮现出来,且愈见清晰。在此不妨先写出来,也许有着意思。
第一个。随同唐春潮参观企业时,看到他在路上或现场碰到企业员工时,或拍拍对方的肩膀,或亲切地打个招呼,一路走来,多个场所,盖莫外焉……我有些诧异,毕竟一个千余人的企业,这位进厂第一天就是一把手的老领导,却能与一线员工有如此鱼水之情、手足之谊,实属少见。我于是去问陪同的同志,老领导过去在任上时,也这种风格习惯?“当然。总是这样。”——厂里同志毫不犹豫答道。
第二个。茶余饭后,天南地北闲聊时,唐春潮给我讲了一个年轻时的一段际遇,他讲得认真,我也听得仔细。
那是四十年前的一次出差,从上海返回当时他工作的湖北襄樊。受同事之托,买了太多的上海货大包小包往回背,到汉口转车时几乎扛不动了。这时人流中走出一位小伙儿,伸手帮他背起了大行李包。他很感动,但一眨眼间,小伙儿随着人流拐弯走了。唐春潮想,罢了,丢就丢吧。谁知待他转过弯去,却远远看到那小伙儿正在路边等着他呢。俩人一路聊着,就到了去襄樊的车站。他听了小伙儿的建议,把行李存在车站,又在附近的街上转了转。到发车时间后,再去取行李,发现那个小伙儿也在那儿等他,原来小伙儿也去襄樊,惦着他行李太多,索性帮人帮到底了。小伙子是襄樊人,当过兵,之后他们再未见过。
但唐春潮却把与那个小伙儿的邂逅牢记于心,四十年后忆来仍真切如昨。一个人能这样对待萍水相逢的滴水之恩,可想其数十年来应以怎样的用心回馈社会于涌泉呢?
细节里面有魔鬼。解常开之谜的钥匙,定价权算一把,但未必能破解全部的密码。寻找一个好企业长盛不衰的密码,还是要在企业文化里发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