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一支庞大行政事业单位队伍,其经济交往中的合同管理虽然只是经济管理中一小部分内容,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稳定,尤其是规避风险尤为重要。
关键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风险防控
合同作为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一种法律手段,在经济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属于中国特有的组织机构,因其特殊性,致使管理上的责任模糊,失职追究不严格。就合同管理而言,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因签订合同对内容条款的疏忽、用词不严谨或对合同管理不严格,产生单位经济业务风险。因此,合同管理有必要成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控需要关注的重点。
公司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点及其控制为规范公司合同在签订、履行过程中的管理,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依法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现对公司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点作以下提示:
一、合同的签订
1.对方主体资格的审查
订立合同前,应当对对方单位的主体资格、相关业务资质、资信能力、履约能力进行调查,不得与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如项目部、业务部、分支机构等)签订合同,不得与不具备履行合同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如房地产开发资质、建筑施工资质、广告经营资质等)的单位签订合同。为此,公司应在合同谈判前取得对方的经年审合格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对方公章)。公司一般不得与自然人签订经济合同,确有必要签订经济合同,应经公司法务部门同意。
2.对方履约能力的审查
公司不得与对方单位签订与该单位履约能力明显不相符的经济合同。根据合同的性质,可以从对方单位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对方单位的员工总数、荣誉证书等方面,对其履约能力做出综合判断。
3.本方履约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的审查
签约前公司应审查自身作为相关合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是否具备相关经营资质,是否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是否已经协调妥善,如,合同拟约定的资金支付计划,是否已由财务部门认可可行。
4.合同的形式
公司订立合同,均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订立正式的合同书。由于传真件的证据效力在法律上存在不确定性,有关书面合同签署后必须取得合同原件,并妥善保存。
5.签订合同前的批准和授权
按规定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才能签订的合同,必须经批准后才能签订。按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必须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才能签署的合同,必须取得相关决议后才能签订。比如,《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风险
合同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产物,是现代化交易进行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合同管理是指合同参与的双方根据所签订合同自觉地履行其职责和义务,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合同可以有效地对双方进行约束,但与此同时,合同也具有潜在的风险,签订合同就势必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风险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单位在制定和履行合同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规划和管理,没有风险意识,以致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区别,导致承担责任,造成经济损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风险原因
1.在签订合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意识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意识不强,在签订合同时,经常出现使用不规范格式的合同书、合同未注明具体的签订日期、未明确标出合同签订双方,或者出现口头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增加合同管理的风险,造成单位经济损失。
2.行政事业单位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条例不明确
在行政事业单位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合同的条例不够明确,容易产生歧义;合同的相关条款不够全面,有漏项;合同的付款方式未明确,或签订的合同的付款方式不利于单位资金的支付,不利于财务筹措和使用资金;合同的条款表述不够明确等现象的出现。一旦发生纠纷,就会难以判断双方的责任。
四、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合同管理的风险防控
1.树立法律意识,熟悉签订合同的流程
(1)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对对方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对签合同的另一方单位的主体权限、业务资质、企业性质、履行能力和信誉进行关注和调查。确认对方有营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件。一般情况下,公司不能与自然人签订经济合同。
(2)比较对方履行合同的能力。调查合同签署方是否有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能力非常的重要,不能与无法承担民事责任的公司进行合同的签订。
(3)签订前做好自身主体资格的审查和承担能力。在与对方签订合同前,行政事业单位要审查自身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合同签订的相关法律、本单位是否具有偿还能力以及合同签订的资金是否得到财务部门的批准,是否有资金保障。
(4)签订书面形式合同。首先,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合同上所有的条款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无误后再签订合同;其次,在签订正式的合同时,要关注空白处,以免给其他人加入其他不合理条款的机会;再次,在签订前期合同时,应要求对方先加盖公司公章;为了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双方都应采用钢印章;最后,要在合同正式签订后,对签订的合同进行现场鉴证,以免日后由乙方自行改动合同,以此保障单位的财产安全。
2.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中应以明确的条款界定经济活动的范围,如对经济业务事项有特殊要求,应在格式合同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3.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合同签订后应及时交合同管理部门、監督部门和财务部门。
(1)应指定专门的部门、专人管理合同;对合同实行统一连续编号;
(2)建立单位的电子合同,把所有的合同电子化,扫描存档,编制目录以利于查阅和比对。
4.有效监控合同履行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的签订应有单位的监审部门参加。对大金额的付款合同的履行,监审部门应实行全程跟踪审计;对单位收入合同,建立合同抽查比对制度,了解合同款入账情况,减少单位呆账的发生。
5.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在合同中要有条款,明确产生纠纷的处理方式。
五、总结
合同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观注重点之一,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的重点,合同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保障单位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风险防控
合同作为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一种法律手段,在经济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属于中国特有的组织机构,因其特殊性,致使管理上的责任模糊,失职追究不严格。就合同管理而言,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因签订合同对内容条款的疏忽、用词不严谨或对合同管理不严格,产生单位经济业务风险。因此,合同管理有必要成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控需要关注的重点。
公司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点及其控制为规范公司合同在签订、履行过程中的管理,防范与控制合同风险,依法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现对公司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点作以下提示:
一、合同的签订
1.对方主体资格的审查
订立合同前,应当对对方单位的主体资格、相关业务资质、资信能力、履约能力进行调查,不得与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如项目部、业务部、分支机构等)签订合同,不得与不具备履行合同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如房地产开发资质、建筑施工资质、广告经营资质等)的单位签订合同。为此,公司应在合同谈判前取得对方的经年审合格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复印件(加盖对方公章)。公司一般不得与自然人签订经济合同,确有必要签订经济合同,应经公司法务部门同意。
2.对方履约能力的审查
公司不得与对方单位签订与该单位履约能力明显不相符的经济合同。根据合同的性质,可以从对方单位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对方单位的员工总数、荣誉证书等方面,对其履约能力做出综合判断。
3.本方履约主体资格和履约能力的审查
签约前公司应审查自身作为相关合同方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是否具备相关经营资质,是否具备相应的履约能力。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是否已经协调妥善,如,合同拟约定的资金支付计划,是否已由财务部门认可可行。
4.合同的形式
公司订立合同,均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订立正式的合同书。由于传真件的证据效力在法律上存在不确定性,有关书面合同签署后必须取得合同原件,并妥善保存。
5.签订合同前的批准和授权
按规定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才能签订的合同,必须经批准后才能签订。按公司章程和法律规定必须由公司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定才能签署的合同,必须取得相关决议后才能签订。比如,《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二、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风险
合同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产物,是现代化交易进行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合同管理是指合同参与的双方根据所签订合同自觉地履行其职责和义务,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合同可以有效地对双方进行约束,但与此同时,合同也具有潜在的风险,签订合同就势必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风险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单位在制定和履行合同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规划和管理,没有风险意识,以致出现的结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区别,导致承担责任,造成经济损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风险原因
1.在签订合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意识缺失
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意识不强,在签订合同时,经常出现使用不规范格式的合同书、合同未注明具体的签订日期、未明确标出合同签订双方,或者出现口头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增加合同管理的风险,造成单位经济损失。
2.行政事业单位签订的合同不规范、条例不明确
在行政事业单位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合同的条例不够明确,容易产生歧义;合同的相关条款不够全面,有漏项;合同的付款方式未明确,或签订的合同的付款方式不利于单位资金的支付,不利于财务筹措和使用资金;合同的条款表述不够明确等现象的出现。一旦发生纠纷,就会难以判断双方的责任。
四、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合同管理的风险防控
1.树立法律意识,熟悉签订合同的流程
(1)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对对方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对签合同的另一方单位的主体权限、业务资质、企业性质、履行能力和信誉进行关注和调查。确认对方有营业资格证等相关证件。一般情况下,公司不能与自然人签订经济合同。
(2)比较对方履行合同的能力。调查合同签署方是否有履行责任和义务的能力非常的重要,不能与无法承担民事责任的公司进行合同的签订。
(3)签订前做好自身主体资格的审查和承担能力。在与对方签订合同前,行政事业单位要审查自身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合同签订的相关法律、本单位是否具有偿还能力以及合同签订的资金是否得到财务部门的批准,是否有资金保障。
(4)签订书面形式合同。首先,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合同上所有的条款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无误后再签订合同;其次,在签订正式的合同时,要关注空白处,以免给其他人加入其他不合理条款的机会;再次,在签订前期合同时,应要求对方先加盖公司公章;为了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双方都应采用钢印章;最后,要在合同正式签订后,对签订的合同进行现场鉴证,以免日后由乙方自行改动合同,以此保障单位的财产安全。
2.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中应以明确的条款界定经济活动的范围,如对经济业务事项有特殊要求,应在格式合同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3.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合同签订后应及时交合同管理部门、監督部门和财务部门。
(1)应指定专门的部门、专人管理合同;对合同实行统一连续编号;
(2)建立单位的电子合同,把所有的合同电子化,扫描存档,编制目录以利于查阅和比对。
4.有效监控合同履行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的签订应有单位的监审部门参加。对大金额的付款合同的履行,监审部门应实行全程跟踪审计;对单位收入合同,建立合同抽查比对制度,了解合同款入账情况,减少单位呆账的发生。
5.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在合同中要有条款,明确产生纠纷的处理方式。
五、总结
合同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观注重点之一,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的重点,合同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保障单位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