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受益,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也是贯穿《体育(与键康)》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于是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竞技化体育课程模式被彻底摒弃,所倡导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形式的重组等,构成了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问题的提出
从体育的基本目标出发,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基本途径就是依靠有效的运动手段,提高学生的体能,评价学生的体质。而提高体能、评价体质必然是对个体学生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势必要迅速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办法。本文所倡导的运动处方这种教学模式正是面对每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引入到体育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运动处方是在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它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为目的。本文所探究的运动处方就是有针对性的为我们体育教学来服务的,是以提高学生体能、评价学生体质、倡导健康体育为目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就是课课练,其实不然。运动处方是以生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科学的、针对性极强的循环式教学思想,其本身具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优化等特点。
三、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一)符合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更具有针对性。我国一直都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但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一个班少则50—60人,多则70—80人,有的学生脂肪偏多耐力较差,有的学生速度较差,有的学生自觉能力较差等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每名学生都达到此目的,就显得很不切实际。但是由于学生体质状况有很大的共性,如采用男、女生分开同质分组,把同一个能力层次的有共性的所有人看作一个大的“个体”就切实可行了。
(二)顺应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具有科学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具体来讲他们就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不重视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反感,更谈不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了,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正是弥补上述不足的最好体现。
(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形式更具灵活性。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个体能力存在差异,那么即使具有同样兴趣的学生,也不应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组织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势必造成能力强的“吃不饱”,能力差的“吃不了”,久而久之,再大的兴趣爱好也会消失殆尽了。而运动处方教学则可根据学生体质、兴趣、特长的差异而划分成诸如“篮球(一)、篮球(二)、健美操(一)”等若干兴趣“个体”,然后针对每一“个体”实施教学。教师每次重点辅导一个“个体”或充当技术顾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也被“解放”了,还有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
(四)适应社会发展,更具有操作性。据教育部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显示,肺活量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而偏远山村体弱多病者也不少见,据此我们就可以制定出不同的运动处方去达到不同的锻炼目的。再者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业负担繁重使得体育锻炼的时间少而分散,运动知识的欠缺,锻炼场地的限制等,严重防碍了体育锻炼正常而系统的进行。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的利用仅有的课堂时间,也可按事先制定的方案锻炼身体,运动处方的灵活操作性使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五)使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更具有实践性。运动处方教学能使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对学生体质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方面引起学生家长的重视,从而给予督促和关怀,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健康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水平,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再一方面,教师也可根据学生体质状况等,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运动处方,既能让课堂生动活泼,又能收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尽管运动处方教学是基础课程改革中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的基础课程改革,就是要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化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学生能根据自己需要独立自主的学习。我们倡导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觉愉快地进行学习,使之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单位:河南省伊川实验高中)
一、问题的提出
从体育的基本目标出发,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基本途径就是依靠有效的运动手段,提高学生的体能,评价学生的体质。而提高体能、评价体质必然是对个体学生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已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势必要迅速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办法。本文所倡导的运动处方这种教学模式正是面对每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引入到体育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运动处方是在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为锻炼者提供的量化指导方案。它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为目的。本文所探究的运动处方就是有针对性的为我们体育教学来服务的,是以提高学生体能、评价学生体质、倡导健康体育为目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就是课课练,其实不然。运动处方是以生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科学的、针对性极强的循环式教学思想,其本身具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优化等特点。
三、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一)符合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更具有针对性。我国一直都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但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一个班少则50—60人,多则70—80人,有的学生脂肪偏多耐力较差,有的学生速度较差,有的学生自觉能力较差等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每名学生都达到此目的,就显得很不切实际。但是由于学生体质状况有很大的共性,如采用男、女生分开同质分组,把同一个能力层次的有共性的所有人看作一个大的“个体”就切实可行了。
(二)顺应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具有科学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具体来讲他们就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不重视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反感,更谈不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了,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正是弥补上述不足的最好体现。
(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形式更具灵活性。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个体能力存在差异,那么即使具有同样兴趣的学生,也不应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组织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统一内容,统一形式,势必造成能力强的“吃不饱”,能力差的“吃不了”,久而久之,再大的兴趣爱好也会消失殆尽了。而运动处方教学则可根据学生体质、兴趣、特长的差异而划分成诸如“篮球(一)、篮球(二)、健美操(一)”等若干兴趣“个体”,然后针对每一“个体”实施教学。教师每次重点辅导一个“个体”或充当技术顾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也被“解放”了,还有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
(四)适应社会发展,更具有操作性。据教育部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显示,肺活量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而偏远山村体弱多病者也不少见,据此我们就可以制定出不同的运动处方去达到不同的锻炼目的。再者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业负担繁重使得体育锻炼的时间少而分散,运动知识的欠缺,锻炼场地的限制等,严重防碍了体育锻炼正常而系统的进行。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的利用仅有的课堂时间,也可按事先制定的方案锻炼身体,运动处方的灵活操作性使这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五)使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更具有实践性。运动处方教学能使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对学生体质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方面引起学生家长的重视,从而给予督促和关怀,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健康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水平,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再一方面,教师也可根据学生体质状况等,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运动处方,既能让课堂生动活泼,又能收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尽管运动处方教学是基础课程改革中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的基础课程改革,就是要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化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学生能根据自己需要独立自主的学习。我们倡导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觉愉快地进行学习,使之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作者单位:河南省伊川实验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