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的职业追求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秉承着社会的道德良知,肩负着传承薪火、继往开来的责任,淡泊与宁静是每一位教师的社会道德底线。高中教师相较于初中、小学教师,肩上的责任更大,因为高中生正面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是每一位高中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及教学责任。所以,高中教师的普遍感觉是累,心累;语文教师更累,心疲。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为师者的一重心境。
1.教师心态决定学生未来
教师从事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树人培根”的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即“树心”。所以语文教师要有哲学家仰望天空,教徒仰望教堂虔诚之心,在心中仰望自己这个神圣天职的星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能焕发出忘我的职业热情,有了忘我的职业热情,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才能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教师也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有满腔的职业热情;有了满腔的职业热情,才能感受到作教师的幸福,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把爱心和善意表达出来,感染学生。没有“热爱”之心,就没有“大爱”之情;没有“淡泊名利”之心,就没有“为人师表”之责。
2.教师的智慧决定国家的未来
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淡泊名利,还要甘于清贫。因教师的收入待遇不高,可能一辈子平平,但是教师的道德精神、生活情趣的追求,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道德精神底线,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教师淡泊名利的平常之心尤为重要,因为在教师身上,寄托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甘于清贫,就是要做一个内心充实,富有精神力量的人。“人最可怕的不幸,就是精神上的空虚。精神充实指信仰神圣的东西,信仰理想,这是精神的刚毅,勇敢,不屈不挠,生活充实,真正幸福的根源之一”。
甘于淡泊,就是要做一个诚实可信,富有同情心的人。淡泊不是冷漠,不能因教师待遇低而对职业冷漠,对学生冷漠。与之相反,教师首先要有同情心,要在学生面前以诚实可信的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律和道德素质;而“同情心”的基本要素是“同情人”、“关心人”,这是一个人奠基性品质,也是淡泊的实质。因甘于淡泊而富有同情心,体现在点点滴滴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同情人的诚实可信的日常教学中,显示教师的淡泊,甘守寂寞的平常之心。身教胜于言传。
3.教师的品格,决定国家发展的程度
校园是喧闹的,校园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能否在喧闹浮躁的校园守护一颗宁静的心,考验着教师的定力。教师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而是守护社会精神家园的创造者,是塑人育心的雕塑者,是培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人的创造者。
两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翰·巴丁就是一个甘于淡泊、甘守宁静的人。195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依旧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木讷。面对人们的赞誉,他沉默;面对同事的排挤,他沉默。他没有把心思用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是非之中,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工作。1972年又因超导性研究的非凡成就再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以,守护心灵的宁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乃教师人生追求。
二、教师的事业追求
作为教师,须去除浮躁之心,追求事业的精益求精。读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颇有感触,特别是最后一联突出了要重事物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学生犹嫩竹新出,教师犹阴凉,涓涓细雨,和煦细风。只有雨洗竹才净,风送竹才香。
1.要尊重学生,顺乎天性
现在有些老师经常感到很苦恼,由于担心学生不懂不会,自己可谓尽心尽力,课堂上“血战”40分钟,为何总是适得其反呢?现在教育的功利性太重,学校和教师为了评比,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代替了学生学习的思想,违背了教学的规律。教师在学生身上雕刻的痕迹太多,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是缺乏思想,缺乏个性的应试机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南京外语学校代表队参加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赛。临行前老师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训练各种应对措施等等,总之是规范而严整。结果,学生到了现场,看到其他国家代表队的学生却是清一色的休闲打扮:爆炸头,牛仔裤,运动夹克。在会上,这些外国学生有着极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对诸如恐怖主义、世界气候、奥运会与世界女性、人权与核武器等国际问题都有深入研究。而我国学生代表就只能尴尬地作旁观者。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太注重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表面上的光鲜耀眼,雕刻的痕迹掩盖了学生个性的“玩心”,自然而然的求知欲望,自信的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80年代,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学习上没有太大的压力,星期六可以带着学生上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给孤寡老人送温暖,也有许多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的活动。那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强,有爱心和责任心。现在学生基本上被以“安全一票否决”为由关在了校园里,被雕了一个个毫无个性的“模”,难怪南京12岁女童月月写了首诗《妈妈,我压力好大》:“什么时候我能给自己放一个假/一株草和一朵花我都希望去探索它啊……/妈妈,我想告诉你/长大的我不会没有出息/不要让大自然和我没有关系/给我放个假,好吗?”
社会的浮躁必然导致校园的浮躁,教师要抗拒这些浮躁心态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坚守社会道德的底线,去除浮躁心、功利心、攀附心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情态。
2.甘守宁静,去除浮躁
教师是育人的,这就要教师拥有丰富而渊博的学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科知识交叉的现象日趋普遍,教师要有前瞻的眼光,变成杂家,有些新知识需要重新学习。
首先是要多读书。可以给自己开列一个书单,以本学科为主,辅以其他学科知识的书。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时间和任务表:每月读一本原著,每月写一至三篇读书心得或笔记。事实证明只有不断读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其次是结合自己教学和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研究探索性的小型的针对性极强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以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十分反对现在有些假、大、空的所谓教育科研,十分厌恶那些为课题而课题,没有什么价值的应时的功利性十足的所谓科研课题。现在一提教育科研,首先就要去大量抄袭一些什么理论依据,纵向横向找比较等,而针对实际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则是语焉不详,毫无用处。当然我并不反对宏观的教育科研,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最重要的还是研究身边人、身边事。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我们的典型榜样。
3.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个性和风格的追求
教师的教学思想浓缩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思考和声音,去唤醒沉默的课堂。在我校,有的教师口才不好,但文笔特别优秀,课堂上经常把自己同学生一起写的下水作文,声情并茂地诵读,学生是群情振奋,学习劲头倍增。有位老师虽然不善写文章,但口才十分好,学生说:“上某老师的课简直是享受。”还有一位教师精于计算,课堂上边讲边演算,逻辑谨严,计算精准,书写流畅,学生十分佩服。处于第一线的教师要想成为特级教师很难,因现在的特级教师名额特少,但做一位有思想的有个性有风格的受学生欢迎的特色教师是能做到的,也应该做到。
三、教师的德行追求
作为教师,须具备“三心”。就像一位辛勤劳作的农民精心侍弄他地里的庄稼一样精心培育他的学生,充满喜悦地望着即将丰收的庄稼,想象未来美好景象一样看着即将毕业离校,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学生,收获三年辛勤后的喜悦。而三年的辛勤耕耘,爱心、责任心、耐心三心是必须具备的。
所谓爱心,就是教师要以平常心态平等对待学生,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是真诚的。优秀的教师各有各的特色,但拥有爱心却是所有任务教师的共同特色。教师的爱心,体现为真诚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要平等对待学生,就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过去的家访、校访等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现在已不受重视,现在有必要时可以采用。教师的爱心,还体现为要相信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成绩好与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要相信学生能主动地自主地发展,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要相信学生都有美好的情感。只有这样,教师的爱心才能普施于每一位学生。不爱庄稼的农人是闻不到“稻香”的。
所谓责任心,就是教师的职业之心。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结合起来,在繁琐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乐观憧憬。在平凡而繁琐的每一天,满怀一种责任心而努力工作。没有点点滴滴的呵护,是有“蛙声”而无“稻香”的。
所谓耐心,就是教师对待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意志力和毅力。因学生的成长是反复的,曲线螺旋式上升的。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志存在不确定性,反复变化是必然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应保持一种平和心,对面学生的反复变化,应保持一种耐心。面对暴风骤雨的吹打,面对大旱雨涝的考验,面对病虫害的侵扰,要有一种耐心去扶正每一根歪苗,要有一种耐心去浇水打药……丰收是对辛劳的回报。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教师要耐得住寂寞,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顺乎天性,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在教育中,要有“三心”。有了这样的“心态、教态和三心”方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秉承着社会的道德良知,肩负着传承薪火、继往开来的责任,淡泊与宁静是每一位教师的社会道德底线。高中教师相较于初中、小学教师,肩上的责任更大,因为高中生正面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是每一位高中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及教学责任。所以,高中教师的普遍感觉是累,心累;语文教师更累,心疲。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为师者的一重心境。
1.教师心态决定学生未来
教师从事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树人培根”的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工作即“树心”。所以语文教师要有哲学家仰望天空,教徒仰望教堂虔诚之心,在心中仰望自己这个神圣天职的星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能焕发出忘我的职业热情,有了忘我的职业热情,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才能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教师也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有满腔的职业热情;有了满腔的职业热情,才能感受到作教师的幸福,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把爱心和善意表达出来,感染学生。没有“热爱”之心,就没有“大爱”之情;没有“淡泊名利”之心,就没有“为人师表”之责。
2.教师的智慧决定国家的未来
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淡泊名利,还要甘于清贫。因教师的收入待遇不高,可能一辈子平平,但是教师的道德精神、生活情趣的追求,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道德精神底线,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教师淡泊名利的平常之心尤为重要,因为在教师身上,寄托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甘于清贫,就是要做一个内心充实,富有精神力量的人。“人最可怕的不幸,就是精神上的空虚。精神充实指信仰神圣的东西,信仰理想,这是精神的刚毅,勇敢,不屈不挠,生活充实,真正幸福的根源之一”。
甘于淡泊,就是要做一个诚实可信,富有同情心的人。淡泊不是冷漠,不能因教师待遇低而对职业冷漠,对学生冷漠。与之相反,教师首先要有同情心,要在学生面前以诚实可信的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律和道德素质;而“同情心”的基本要素是“同情人”、“关心人”,这是一个人奠基性品质,也是淡泊的实质。因甘于淡泊而富有同情心,体现在点点滴滴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同情人的诚实可信的日常教学中,显示教师的淡泊,甘守寂寞的平常之心。身教胜于言传。
3.教师的品格,决定国家发展的程度
校园是喧闹的,校园也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能否在喧闹浮躁的校园守护一颗宁静的心,考验着教师的定力。教师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而是守护社会精神家园的创造者,是塑人育心的雕塑者,是培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人的创造者。
两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伊利诺伊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翰·巴丁就是一个甘于淡泊、甘守宁静的人。195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依旧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木讷。面对人们的赞誉,他沉默;面对同事的排挤,他沉默。他没有把心思用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是非之中,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工作。1972年又因超导性研究的非凡成就再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所以,守护心灵的宁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乃教师人生追求。
二、教师的事业追求
作为教师,须去除浮躁之心,追求事业的精益求精。读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颇有感触,特别是最后一联突出了要重事物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学生犹嫩竹新出,教师犹阴凉,涓涓细雨,和煦细风。只有雨洗竹才净,风送竹才香。
1.要尊重学生,顺乎天性
现在有些老师经常感到很苦恼,由于担心学生不懂不会,自己可谓尽心尽力,课堂上“血战”40分钟,为何总是适得其反呢?现在教育的功利性太重,学校和教师为了评比,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代替了学生学习的思想,违背了教学的规律。教师在学生身上雕刻的痕迹太多,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是缺乏思想,缺乏个性的应试机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南京外语学校代表队参加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赛。临行前老师要求学生统一着装,训练各种应对措施等等,总之是规范而严整。结果,学生到了现场,看到其他国家代表队的学生却是清一色的休闲打扮:爆炸头,牛仔裤,运动夹克。在会上,这些外国学生有着极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对诸如恐怖主义、世界气候、奥运会与世界女性、人权与核武器等国际问题都有深入研究。而我国学生代表就只能尴尬地作旁观者。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太注重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表面上的光鲜耀眼,雕刻的痕迹掩盖了学生个性的“玩心”,自然而然的求知欲望,自信的表达与沟通的能力。
80年代,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学习上没有太大的压力,星期六可以带着学生上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给孤寡老人送温暖,也有许多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的活动。那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强,有爱心和责任心。现在学生基本上被以“安全一票否决”为由关在了校园里,被雕了一个个毫无个性的“模”,难怪南京12岁女童月月写了首诗《妈妈,我压力好大》:“什么时候我能给自己放一个假/一株草和一朵花我都希望去探索它啊……/妈妈,我想告诉你/长大的我不会没有出息/不要让大自然和我没有关系/给我放个假,好吗?”
社会的浮躁必然导致校园的浮躁,教师要抗拒这些浮躁心态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坚守社会道德的底线,去除浮躁心、功利心、攀附心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情态。
2.甘守宁静,去除浮躁
教师是育人的,这就要教师拥有丰富而渊博的学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科知识交叉的现象日趋普遍,教师要有前瞻的眼光,变成杂家,有些新知识需要重新学习。
首先是要多读书。可以给自己开列一个书单,以本学科为主,辅以其他学科知识的书。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时间和任务表:每月读一本原著,每月写一至三篇读书心得或笔记。事实证明只有不断读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其次是结合自己教学和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研究探索性的小型的针对性极强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以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十分反对现在有些假、大、空的所谓教育科研,十分厌恶那些为课题而课题,没有什么价值的应时的功利性十足的所谓科研课题。现在一提教育科研,首先就要去大量抄袭一些什么理论依据,纵向横向找比较等,而针对实际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则是语焉不详,毫无用处。当然我并不反对宏观的教育科研,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最重要的还是研究身边人、身边事。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我们的典型榜样。
3.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个性和风格的追求
教师的教学思想浓缩在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思考和声音,去唤醒沉默的课堂。在我校,有的教师口才不好,但文笔特别优秀,课堂上经常把自己同学生一起写的下水作文,声情并茂地诵读,学生是群情振奋,学习劲头倍增。有位老师虽然不善写文章,但口才十分好,学生说:“上某老师的课简直是享受。”还有一位教师精于计算,课堂上边讲边演算,逻辑谨严,计算精准,书写流畅,学生十分佩服。处于第一线的教师要想成为特级教师很难,因现在的特级教师名额特少,但做一位有思想的有个性有风格的受学生欢迎的特色教师是能做到的,也应该做到。
三、教师的德行追求
作为教师,须具备“三心”。就像一位辛勤劳作的农民精心侍弄他地里的庄稼一样精心培育他的学生,充满喜悦地望着即将丰收的庄稼,想象未来美好景象一样看着即将毕业离校,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学生,收获三年辛勤后的喜悦。而三年的辛勤耕耘,爱心、责任心、耐心三心是必须具备的。
所谓爱心,就是教师要以平常心态平等对待学生,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是真诚的。优秀的教师各有各的特色,但拥有爱心却是所有任务教师的共同特色。教师的爱心,体现为真诚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要平等对待学生,就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过去的家访、校访等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现在已不受重视,现在有必要时可以采用。教师的爱心,还体现为要相信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成绩好与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要相信学生能主动地自主地发展,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要相信学生都有美好的情感。只有这样,教师的爱心才能普施于每一位学生。不爱庄稼的农人是闻不到“稻香”的。
所谓责任心,就是教师的职业之心。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结合起来,在繁琐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乐观憧憬。在平凡而繁琐的每一天,满怀一种责任心而努力工作。没有点点滴滴的呵护,是有“蛙声”而无“稻香”的。
所谓耐心,就是教师对待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意志力和毅力。因学生的成长是反复的,曲线螺旋式上升的。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志存在不确定性,反复变化是必然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应保持一种平和心,对面学生的反复变化,应保持一种耐心。面对暴风骤雨的吹打,面对大旱雨涝的考验,面对病虫害的侵扰,要有一种耐心去扶正每一根歪苗,要有一种耐心去浇水打药……丰收是对辛劳的回报。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教师要耐得住寂寞,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顺乎天性,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在教育中,要有“三心”。有了这样的“心态、教态和三心”方能成为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