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学会开展医疗事故鉴定15年来,各地原有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不均衡,操作复杂,已经不能适应医疗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事故鉴定信息系统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在开发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和主要经验,即在准备阶段做好前期调研、在开发阶段与技术人员密切交流、在推广阶段加强对使用人员的培训、在使用阶段密切关注系统运行情况。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 信息系统 系统开发
医学会开展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已经15年了,随着受委托案件逐年增加,鉴定相关信息数据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为了促进医学会医疗鉴定工作协调发展,规范鉴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为今后医疗纠纷防范提供数据支持,中华医学会组织研发了“全国医疗鉴定信息管理系统”,并推广使用。
一、既往鉴定工作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地鉴定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医学会便在信息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发展思路、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开发的多为单机版,各省使用的信息系统差别较大,因此当时虽解决了专家库管理、随机抽取专家及案件录入查询等基本问题,但在学会间信息交流、专家共享、多用户使用等问题没有深入考虑。2010年前后,各地医学会开始研究网络版,然而由于各地发展不均衡,分类标准不同,网络环境不同,数据结构不同,使得网络版通常是在本单位内网使用,其他医学会无法进入。尽管也有个别省份建立了省内统一的信息系統,但不适用其他省份,更无法在全国推广。
(二)信息系统操作不够方便
由于医疗事故鉴定专业性强,操作环节较多,对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信息开发人员懂计算机技术,但对鉴定工作了解甚少,开发的信息系统难以照顾使用者的习惯。同时,由于鉴定工作本身的发展,一些工作流程在探索中存在不同的理解,故开发时常本着宁繁勿简的原则,因此将尽可能多的内容放在了信息系统中,程式化多,灵活度不够,实用性不强。另外,单个系统使用的单位少,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然有限,即便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不能做到及时升级和改进。再有,部分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或操作系统的更新无法正常运行,需要开发补丁程序或修改参数,其中过多的操作步骤令使用者无所适从。
(三)信息系统功能不够齐全
各地的鉴定信息系统多为本地日常办公所用,在基本功能方面考虑多,而在医学会鉴定部门交流、专家培训管理、鉴定信息自动上报、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没有做全面考虑。在基本办公方面,也只是对专家库进行简单管理,鉴定案例的信息存储、升级改造或更新换代困难,已不适应鉴定工作发展现状,更难以满足今后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大数据发展方向。
二、建立全国统一鉴定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一)建立统一的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是醫疗事故鉴定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各省医学会通过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广布全国的完整鉴定体系。随着医学会鉴定工作的不断发展,单打独斗式鉴定弊端显露,不利于鉴定质量提升,更不利于全国鉴定工作协调发展。鉴定信息互通、鉴定成果共享的需求不断提升,各地对中华医学会建立覆盖全国的鉴定工作信息系统充满期待。通过信息系统,各地医学会既可以及时了解上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等,也可以借鉴其他医学会的先进经验及教训,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或上网提意见建议。鉴定信息系统是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掌握本地医疗事故发生情况和规划提升医疗安全质量的重要信息平台,由中华医学会率先建立信息系统责无旁贷。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是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管理规范化的必经之路
鉴定信息系统对规范鉴定流程,方便鉴定工作有积极意义。目前,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信息系统,对工作流程规范不够统一,加之医鉴办工作人员有一定流动性,故在工作流程和程序上会出现不同,因此引发了一些上访事件。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医鉴办日常工作效率,将其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规范鉴定工作,打消或减轻当事人对鉴定工作的疑虑。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是提升医疗事故鉴定质量的有效措施
鉴定水平高低,鉴定质量好坏,通过鉴定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对比和评判。通过网络对鉴定工作进行评比、推荐优秀鉴定书、开展专项培训等方式,可以使鉴定书越写越好,鉴定质量不断提升。
三、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主要经验
(一)在准备阶段,提前做好前期调研和计划
开发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需要提前了解各地网络环境、硬件条件、人员能力以及业务需求等情况。2016年,中华医学会先后召开专家论证会、技术座谈会、需求调研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20余次,请有开发经验的医学会参与,收集整理出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500余条,总结了各地鉴定信息系统开发、使用、管理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主要集中在日常办公、鉴定专家库管理、鉴定统计分析、鉴定信息上报、鉴定工作交流、安全防护等最核心的功能模块;第二期则是个性化配置和附加功能等需求。另外,设计阶段还进行了前瞻性预判,将今后鉴定工作发展对系统的要求考虑进来,不满足于“刚刚好”。比如,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飞速发展,为保证系统长期使用的稳定性,选用了IE浏览器和Win7操作系统。再如,医学会目前不仅有医疗事故鉴定,还接受了职业病鉴定、预防接种鉴定等7项政府委托的鉴定工作,这些鉴定在程序、专家管理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故在开发医疗事故鉴定信息系统时我们预留了相应的接口,与各地医学会不同的系统间预设了对接功能,便于进行二次开发。
(二)在开发阶段,开发人员与技术人员应密切沟通和交流
技术人员虽然在编程方面是专家,但对鉴定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运行规律不甚了解,因此开发过程中的交流必不可少。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技术人员汇报进展,鉴定办的工作人员从使用方面谈体会,并共同规划下一步工作。如,在实现“鉴定专家抽取功能”时,先后讨论了6种方案,各有利弊,有的界面简洁,但信息量不足;有的视觉效果好,但容易受到网速或本地计算机配置限制;有的功能多,则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通过反复沟通,最终选定了一种容易掌握,对软硬件需求适中的方式。 开发中对系统的测试必不可少,除去技术层面的测试外,作为使用者的医学会,对功能使用方面的测试更为重要。在一些关键环节的开发过程中,医疗事故鉴定办公室负责同志与软件设计人员一起加班,对功能、视觉效果、操作便利度等提出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逐渐完善。2016年8月,我们公布了测试版,并在辽宁、甘肃、河北等地的省、市医学会进行了定点测试。由于测试中产生的数据可以选择性地保留在正式系统中,故各地试用十分踊跃,发现的问题100余个,通过在线反馈方式展示在系统中,由技术人员统一修改。双方在开发阶段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夯实基础,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避免了因返工而浪费时间,增加人力成本的问题,提升了使用者的满意度。
(三)在推广阶段,加强对信息系统管理员的培训
推广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责任,注册时需要单位公函并以手机验证,做好安全登录。系统开发成功后,为使各地尽快掌握系统功能和操作方法,我们召开了省级信息系统管理员培训班。培训班不仅有开发人员对系统进行全面介绍和功能演示,也有医学会使用者的讲授。培訓教材不拘泥于书面的,也采用了多媒体的形式,讲课内容制作成视频,在信息系统内可以下载。尤其是模板功能,由于配置基础信息相對复杂,而且操作人员还要懂得标记的使用,因此更需要进行细致的培训。于是,各地医学会纷纷行动起来,大部分省医学会在两周内便对本省内的地市医学会进行了全员培训。
(四)在使用阶段,密切关注系统的运行情况
系统于2017年3月全面启动正式运行,各地注册、使用、管理有序进行,数据填报及时。由于用户遍布全国各个地市,使用范围广,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人员操作不熟悉,有的省份与本地系统不兼容,有的对数据填写规则不了解,有的网络环境不稳定,有的系统本身存在缺陷,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实行24小时关注,尽量在第一时间解决。一些问题在设计时困难程度考虑不足,如鉴定专业命名问题,各地在长期的鉴定工作中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命名规则,系统中存在的专业名称有1843个,如心脏内科、心内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专业、心血管专业科,实际上都是一个专业的不同命名,因此造成了系统识别难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人工整理,划分为32个大学科,152个子学科。通过系统内部的识别功能,既方便了统计工作的标准化,也尊重了各地专业划分的习惯。
一套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把重点放在系统安全、功能完善、操作便利等方面,并致力于数控挖掘,认真地将鉴定工作生成的信息转化为防范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基础资料,使医疗事故鉴定信息系统在提升医疗安全水平、保护患者生命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医疗事故鉴定 信息系统 系统开发
医学会开展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已经15年了,随着受委托案件逐年增加,鉴定相关信息数据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为了促进医学会医疗鉴定工作协调发展,规范鉴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为今后医疗纠纷防范提供数据支持,中华医学会组织研发了“全国医疗鉴定信息管理系统”,并推广使用。
一、既往鉴定工作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地鉴定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医学会便在信息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发展思路、网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开发的多为单机版,各省使用的信息系统差别较大,因此当时虽解决了专家库管理、随机抽取专家及案件录入查询等基本问题,但在学会间信息交流、专家共享、多用户使用等问题没有深入考虑。2010年前后,各地医学会开始研究网络版,然而由于各地发展不均衡,分类标准不同,网络环境不同,数据结构不同,使得网络版通常是在本单位内网使用,其他医学会无法进入。尽管也有个别省份建立了省内统一的信息系統,但不适用其他省份,更无法在全国推广。
(二)信息系统操作不够方便
由于医疗事故鉴定专业性强,操作环节较多,对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信息开发人员懂计算机技术,但对鉴定工作了解甚少,开发的信息系统难以照顾使用者的习惯。同时,由于鉴定工作本身的发展,一些工作流程在探索中存在不同的理解,故开发时常本着宁繁勿简的原则,因此将尽可能多的内容放在了信息系统中,程式化多,灵活度不够,实用性不强。另外,单个系统使用的单位少,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然有限,即便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不能做到及时升级和改进。再有,部分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或操作系统的更新无法正常运行,需要开发补丁程序或修改参数,其中过多的操作步骤令使用者无所适从。
(三)信息系统功能不够齐全
各地的鉴定信息系统多为本地日常办公所用,在基本功能方面考虑多,而在医学会鉴定部门交流、专家培训管理、鉴定信息自动上报、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没有做全面考虑。在基本办公方面,也只是对专家库进行简单管理,鉴定案例的信息存储、升级改造或更新换代困难,已不适应鉴定工作发展现状,更难以满足今后医疗事故鉴定工作大数据发展方向。
二、建立全国统一鉴定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一)建立统一的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是醫疗事故鉴定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各省医学会通过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广布全国的完整鉴定体系。随着医学会鉴定工作的不断发展,单打独斗式鉴定弊端显露,不利于鉴定质量提升,更不利于全国鉴定工作协调发展。鉴定信息互通、鉴定成果共享的需求不断提升,各地对中华医学会建立覆盖全国的鉴定工作信息系统充满期待。通过信息系统,各地医学会既可以及时了解上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等,也可以借鉴其他医学会的先进经验及教训,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或上网提意见建议。鉴定信息系统是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掌握本地医疗事故发生情况和规划提升医疗安全质量的重要信息平台,由中华医学会率先建立信息系统责无旁贷。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是医疗事故鉴定工作管理规范化的必经之路
鉴定信息系统对规范鉴定流程,方便鉴定工作有积极意义。目前,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信息系统,对工作流程规范不够统一,加之医鉴办工作人员有一定流动性,故在工作流程和程序上会出现不同,因此引发了一些上访事件。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医鉴办日常工作效率,将其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规范鉴定工作,打消或减轻当事人对鉴定工作的疑虑。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是提升医疗事故鉴定质量的有效措施
鉴定水平高低,鉴定质量好坏,通过鉴定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对比和评判。通过网络对鉴定工作进行评比、推荐优秀鉴定书、开展专项培训等方式,可以使鉴定书越写越好,鉴定质量不断提升。
三、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主要经验
(一)在准备阶段,提前做好前期调研和计划
开发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需要提前了解各地网络环境、硬件条件、人员能力以及业务需求等情况。2016年,中华医学会先后召开专家论证会、技术座谈会、需求调研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20余次,请有开发经验的医学会参与,收集整理出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500余条,总结了各地鉴定信息系统开发、使用、管理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主要集中在日常办公、鉴定专家库管理、鉴定统计分析、鉴定信息上报、鉴定工作交流、安全防护等最核心的功能模块;第二期则是个性化配置和附加功能等需求。另外,设计阶段还进行了前瞻性预判,将今后鉴定工作发展对系统的要求考虑进来,不满足于“刚刚好”。比如,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飞速发展,为保证系统长期使用的稳定性,选用了IE浏览器和Win7操作系统。再如,医学会目前不仅有医疗事故鉴定,还接受了职业病鉴定、预防接种鉴定等7项政府委托的鉴定工作,这些鉴定在程序、专家管理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故在开发医疗事故鉴定信息系统时我们预留了相应的接口,与各地医学会不同的系统间预设了对接功能,便于进行二次开发。
(二)在开发阶段,开发人员与技术人员应密切沟通和交流
技术人员虽然在编程方面是专家,但对鉴定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运行规律不甚了解,因此开发过程中的交流必不可少。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技术人员汇报进展,鉴定办的工作人员从使用方面谈体会,并共同规划下一步工作。如,在实现“鉴定专家抽取功能”时,先后讨论了6种方案,各有利弊,有的界面简洁,但信息量不足;有的视觉效果好,但容易受到网速或本地计算机配置限制;有的功能多,则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通过反复沟通,最终选定了一种容易掌握,对软硬件需求适中的方式。 开发中对系统的测试必不可少,除去技术层面的测试外,作为使用者的医学会,对功能使用方面的测试更为重要。在一些关键环节的开发过程中,医疗事故鉴定办公室负责同志与软件设计人员一起加班,对功能、视觉效果、操作便利度等提出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逐渐完善。2016年8月,我们公布了测试版,并在辽宁、甘肃、河北等地的省、市医学会进行了定点测试。由于测试中产生的数据可以选择性地保留在正式系统中,故各地试用十分踊跃,发现的问题100余个,通过在线反馈方式展示在系统中,由技术人员统一修改。双方在开发阶段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夯实基础,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避免了因返工而浪费时间,增加人力成本的问题,提升了使用者的满意度。
(三)在推广阶段,加强对信息系统管理员的培训
推广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责任,注册时需要单位公函并以手机验证,做好安全登录。系统开发成功后,为使各地尽快掌握系统功能和操作方法,我们召开了省级信息系统管理员培训班。培训班不仅有开发人员对系统进行全面介绍和功能演示,也有医学会使用者的讲授。培訓教材不拘泥于书面的,也采用了多媒体的形式,讲课内容制作成视频,在信息系统内可以下载。尤其是模板功能,由于配置基础信息相對复杂,而且操作人员还要懂得标记的使用,因此更需要进行细致的培训。于是,各地医学会纷纷行动起来,大部分省医学会在两周内便对本省内的地市医学会进行了全员培训。
(四)在使用阶段,密切关注系统的运行情况
系统于2017年3月全面启动正式运行,各地注册、使用、管理有序进行,数据填报及时。由于用户遍布全国各个地市,使用范围广,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人员操作不熟悉,有的省份与本地系统不兼容,有的对数据填写规则不了解,有的网络环境不稳定,有的系统本身存在缺陷,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实行24小时关注,尽量在第一时间解决。一些问题在设计时困难程度考虑不足,如鉴定专业命名问题,各地在长期的鉴定工作中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了不同的命名规则,系统中存在的专业名称有1843个,如心脏内科、心内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专业、心血管专业科,实际上都是一个专业的不同命名,因此造成了系统识别难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人工整理,划分为32个大学科,152个子学科。通过系统内部的识别功能,既方便了统计工作的标准化,也尊重了各地专业划分的习惯。
一套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把重点放在系统安全、功能完善、操作便利等方面,并致力于数控挖掘,认真地将鉴定工作生成的信息转化为防范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基础资料,使医疗事故鉴定信息系统在提升医疗安全水平、保护患者生命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