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更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凌雅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优化策略研究》,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提问的作用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使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语文课作为传授母语的载体,应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拿手的科目。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设计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出现提问单向,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质疑问题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性(李瑛《例谈小学阅读课堂“主题式提问”教学》,《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第2期)。
一、提问设计出现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设计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提问的作用,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及时准确找出提问设计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总结起来,提问设计出现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群答现象
语文教师提问后,所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听不清学生的答案,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听不清所讲的内容,甚至还夹杂一些起哄的声音。不仅是语文课堂,其他科目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无秩序、乱哄哄,浪费了课堂时间,耽误了教学进度,更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提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问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有好有差,问题设计得不合理会使成绩好的学生得不到进步,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理解不了。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得的知识寥寥无几,新的文章不会阅读,新的试卷不会解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语文课是更深层次地解读我们的母语的过程,按常理说,学生应该最感兴趣。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提问设计不合理就是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3.惩罚式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出现分神,此时教师突然发问,学生会不知所措,从而遭到教师的训斥,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薛婷婷《特级教师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还有一种情况,教师提的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法回答,教师会采用惩罚的方式作为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代价。这样的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
二、小学语文课堂优化提问设计的措施
一节语文课,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就要做到经常提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提问”上下功夫,这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关键。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从而向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提问的技巧,提高课堂的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指导阅读方法
要让学生完成上课任务,教师需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比如整体阅读法等。比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文章,可以请几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看阅读的同学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纠正错误,如果错误没有被学生发现,教师应及时纠正。此外,不同的场景要用不同的语气,比如,小燕子在一次次去完菜园子后发现的细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进步,就要将每次不同程度的喜悦朗读出来,最后老师作示范朗读。
2.由浅入深的提问原则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要耐心提问,不要在提问后立即要求学生回答。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字音,不增加或删减文中的文字,把文中所有的句子读通,并掌握文章的字面意思。根据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够口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周涛《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根据以上原则,设计问题。
比如,在学习《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理解“喃喃”“快活”“望了望”“闻了闻”等词语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品读句子,比如品读“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望,用鼻子闻了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并针对这句话提问:为什么父亲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再让学生结合下文说说父亲望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每个或几个段落,筛选出“鸟儿
容易被猎人打中,除了翅膀潮湿以外,还有什么原因;父亲和鸟是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鸟儿的快乐是永久的吗”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六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法,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要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不断探究中学习,这相比于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教学更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提问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小学生学习意识浅薄,要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问就必须有趣,只有有趣的事物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興趣出发,将游戏、猜谜语等活动融入到课堂中。
例如由嵇鸿创作的科普性童话《小松鼠找花生》,可以用隐形疑问开发这篇童话的思想教育价值。首先教师可以提问:今天我们要和小松鼠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猜猜是什么呀?接着可以提问:小松鼠邀请我们一起去找花生,大家愿不愿意啊?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最后告知学生花生是长在泥土里的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中获得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时的失望与奇怪之情表达出来。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其他长在泥土里的能吃的植物,老师做最后的总结。
4.把握提问的时机
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对于能否达到提问的预期效果十分重要。这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及时灵活地进行提问。
比如《棉鞋里的阳光》这篇文章,小峰和妈妈一起给奶奶晒棉被,小峰这时带着疑问的语气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也没湿,为什么要晒呢?”此时,在学生没有看下文的时候,教师及时提问,妈妈为什么要晒棉被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避免长时间读课文导致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学会提问,更要学会倾听,如此才能捕捉可利用的资源,优化提问设计的方案。在课堂上指导阅读方法、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这些做法都能提高教师提问的质量,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提问设计出现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设计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提问的作用,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及时准确找出提问设计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总结起来,提问设计出现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群答现象
语文教师提问后,所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听不清学生的答案,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听不清所讲的内容,甚至还夹杂一些起哄的声音。不仅是语文课堂,其他科目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无秩序、乱哄哄,浪费了课堂时间,耽误了教学进度,更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提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问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有好有差,问题设计得不合理会使成绩好的学生得不到进步,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理解不了。一节课下来,学生获得的知识寥寥无几,新的文章不会阅读,新的试卷不会解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语文课是更深层次地解读我们的母语的过程,按常理说,学生应该最感兴趣。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提问设计不合理就是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3.惩罚式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出现分神,此时教师突然发问,学生会不知所措,从而遭到教师的训斥,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薛婷婷《特级教师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还有一种情况,教师提的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法回答,教师会采用惩罚的方式作为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代价。这样的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
二、小学语文课堂优化提问设计的措施
一节语文课,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就要做到经常提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提问”上下功夫,这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关键。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从而向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提问的技巧,提高课堂的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指导阅读方法
要让学生完成上课任务,教师需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比如整体阅读法等。比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文章,可以请几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看阅读的同学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纠正错误,如果错误没有被学生发现,教师应及时纠正。此外,不同的场景要用不同的语气,比如,小燕子在一次次去完菜园子后发现的细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进步,就要将每次不同程度的喜悦朗读出来,最后老师作示范朗读。
2.由浅入深的提问原则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要耐心提问,不要在提问后立即要求学生回答。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字音,不增加或删减文中的文字,把文中所有的句子读通,并掌握文章的字面意思。根据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文章的大意,能够口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周涛《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根据以上原则,设计问题。
比如,在学习《父亲和鸟》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理解“喃喃”“快活”“望了望”“闻了闻”等词语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品读句子,比如品读“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望,用鼻子闻了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并针对这句话提问:为什么父亲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再让学生结合下文说说父亲望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每个或几个段落,筛选出“鸟儿
容易被猎人打中,除了翅膀潮湿以外,还有什么原因;父亲和鸟是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鸟儿的快乐是永久的吗”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六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法,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要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应该给学生思考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不断探究中学习,这相比于传统的“一问一答”式教学更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提问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小学生学习意识浅薄,要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问就必须有趣,只有有趣的事物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興趣出发,将游戏、猜谜语等活动融入到课堂中。
例如由嵇鸿创作的科普性童话《小松鼠找花生》,可以用隐形疑问开发这篇童话的思想教育价值。首先教师可以提问:今天我们要和小松鼠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猜猜是什么呀?接着可以提问:小松鼠邀请我们一起去找花生,大家愿不愿意啊?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最后告知学生花生是长在泥土里的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中获得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时的失望与奇怪之情表达出来。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其他长在泥土里的能吃的植物,老师做最后的总结。
4.把握提问的时机
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对于能否达到提问的预期效果十分重要。这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及时灵活地进行提问。
比如《棉鞋里的阳光》这篇文章,小峰和妈妈一起给奶奶晒棉被,小峰这时带着疑问的语气问妈妈:“奶奶的棉被一点也没湿,为什么要晒呢?”此时,在学生没有看下文的时候,教师及时提问,妈妈为什么要晒棉被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避免长时间读课文导致使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学会提问,更要学会倾听,如此才能捕捉可利用的资源,优化提问设计的方案。在课堂上指导阅读方法、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这些做法都能提高教师提问的质量,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